APP下载

竹影横斜妙趣生

2016-04-16高东生

读者·原创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妙趣承天寺竹影

文/图_高东生



竹影横斜妙趣生

文/图_高东生

很喜欢一首童谣:“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不知道作者是谁,但肯定是一个心地纯净如水、洁白如雪的人,内心稍有一点儿污浊的人没有这样脱俗的眼睛,也没有这样干净的语言。

他或她,该像苏东坡。文字亦有东坡先生《记承天寺夜游》的意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魏晋名士之风,跃然纸上。

这是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的小文。他成了“闲人”,也成了“仙人”。多次的宦海沉浮让他完成了彻底的蜕变。谪居,已经不能限制他精神的宽度,也不能限制他灵魂的飞翔了。哪里都有明月,哪里都有松柏,但只有心中广阔如夜空的人,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画面,并写下来,与人分享。

丰子恺在《竹影》里也写到了类似的情景。孩子们想把月光下水泥地上的竹影画下来,可贵的是,文中的“爸爸”也和孩子们一起画,还讨论水墨竹子的美学意蕴。而那个“爸爸”应该就是丰子恺自己。这样的人永远不会老,而他的绘画和文字也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沾染尘埃,永远干净,喜欢他的人会把他的作品放在床头枕下,随时翻看,什么时候看都感觉舒服亲切。

也许月光下的影子有一种朦胧美的水墨效果,与夜晚的静谧吻合。但我曾在白天看过一堵白墙上的竹影,与之相比毫不逊色。疏密浓淡恰到好处,有国画的神韵。

下午的阳光将竹枝、竹叶的影子投在墙上,清清楚楚,浓淡有致。“人”字,“个”字,“介”字,再组合,我细细地看着,就像《芥子园画谱》上的画竹技法示范。据说郑板桥少年时,屋前有一片竹,他便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户纸上,他觉得交错的竹影就是天然的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此所谓师法自然。

我看到的这幅“墨竹图”在小公园的一角,应该没人发现它,我自私地想。好多人跑步健身,目视前方,脚底生风,无心旁顾;水边的亭子间里,一群人围着桌子打扑克,大呼小叫,乐在其中;小桥那儿有几个年轻人,在梅花前拍照,开心地伸出两根手指;几个老太太,手拿红绸扇,舞得呼呼生风;还有一帮老年人在合唱,现场还有乐队伴奏,他们用歌声热烈地回忆:“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底气很足,声音足可穿云裂石。

我站在竹影前,呆呆地不知如何是好,白墙要是底板就好了,要是画布就好了,我要是会描画就好了,能留住它的倩影就好了。多漂亮的墨竹图!

锻炼的人中有一个熟人,他转了两圈之后看我还站在那儿,便问:“愣着干吗?”

原来他们都没发现这幅画,太好了,我正想据为己有。

我在那儿流连许久,心情愉悦。我发现了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有如我亲笔所为。

猜你喜欢

妙趣承天寺竹影
月夜情思
偶感
竹影垂帘
夜游承天寺记
铜铃山中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奇趣搭配
妙趣加油站
妙趣车库门
荧幕主持人 妙趣造型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