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颠覆认识的《西游记》

2016-04-16罗罔极

读者·原创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降魔六小龄童周星驰

文_罗罔极



颠覆认识的《西游记》

文_罗罔极

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其中,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深入人心,这无须多说,但他不像原著小说里的孙悟空。

那孙悟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写道:“只见行者撞进来了,真个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象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

最像此描述的,是电影《西游·降魔篇》里的孙悟空。

猪八戒也远不是1986版电视剧里那个肥头大耳嘟嘟嘴的模样。《西游记》第二十九回中如此描述:“我那大徒弟姓猪,法名悟能八戒,他生得长嘴獠牙,刚鬃扇耳,身粗肚大,行路生风。”最像原著的,是张纪中拍的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猪八戒。

实际上,《西游记》从来就不是一本老少咸宜的书,多数人读的都是现代白话“洁本”。而在原著里,人物丑陋就不说了,还有各种钩心斗角。

悟空、八戒和沙僧都曾是以吃人为生的妖怪。比如原著第二十七回中行者笑道:“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

书中关于妖精的描写大多也十分香艳。所以,《西游记》里有许多血腥且少儿不宜的描述,据说这就是“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的由来。所以,《西游记》原著其实是不适合拍成电视剧的,若真要拍,起码也得是《权力的游戏》的规格。而且它的思想内涵也极其深刻——借神魔佛道的背景讽刺现实社会,且书中描写的场面极其宏大,大闹天宫之类的场景若让好莱坞拍成电影,《指环王》恐怕只能甘拜下风了。

而1986版《西游记》由于审查制度、当时人们的思想,以及拍摄技术等原因,和原著的出入极大。六小龄童的表演固然好,但那只是他诠释孙悟空的一种方式。

电影《西游·降魔篇》中的孙悟空

张纪中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猪八戒

而周星驰、张卫健的表演则是诠释孙悟空的另一种方式。

看1986版《西游记》,我几乎感受不到佛与道的思想内涵,也没看出任何讽刺社会不公的行为动机,我只能评价它:“演得不错。”

在1986版的《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是“高大全”,唐僧迂腐,八戒是一只“圈养猪”,而沙僧只会说:“大师兄,二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然而周星驰虽“恶搞”了《西游记》,在里面添加了女主角,创作出与原著看似毫不相干的剧本,但我在里面习得了许多深刻的内容——

我看到玄奘不是脑子转不过弯的笨蛋,而是真正懂得悲悯众生的僧人;孙悟空不是脸谱化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因大闹天宫被佛祖关押了五百年,却仍冥顽不灵,企图再次棒指苍穹的悲情大圣。在《西游·降魔篇》中,我懂得了少女们爱的不是天蓬元帅,而是天蓬元帅的那副皮囊,一旦他毁了容,少女们则纷纷避之不及。

陈佩斯说过,好的喜剧往往包裹着悲伤的内核。就如同金·凯瑞以喜剧对抗社会牢笼,周星驰用喜剧表达人文思想,艺术家用谎言道出真相。

我想,孙悟空已经不只是一个特定的角色、名称,它俨然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而文化符号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它不该被某一个人或某一种特定形式所垄断。

六小龄童想塑造正面形象的猴王、盖世英雄、含有戏剧精髓的灵明石猴,他也把这样的孙悟空表演得淋漓尽致。而周星驰同样把他个人所理解的与天斗、与地斗、对命运不屈抗争的傲骨妖猴诠释得刻骨铭心。

因为每个演员对孙悟空的理解和表演方式都不同,且都不符合原著,所以,这世上不存在最好的孙悟空,只有不同风格的孙悟空。

但凡读过《西游记》原著的人,一般都不会说自己懂《西游记》。

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在那个电视剧数量用手指头都能数清的年代,能拍到如此程度实属不易,也应了当时的老少咸宜。

但它距离我心中那个《西游记》,确实相差甚远。

电影《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

电影《西游·降魔篇》中的孙悟空和唐僧

猜你喜欢

降魔六小龄童周星驰
两神山
降魔转
周星驰 岁月没有饶过我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挨饿的“美猴王”
周星驰的较真
没有谁是躺着成为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