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看斯密复兴

2016-04-15罗卫东

大学生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富论斯密情操

罗卫东

浙江大学副校长。1978年10月至P982年7月在杭州大学经济系本科学习,P982年7月至P993年12月任杭州大学经济系教师,期间P989年7月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2004年4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外国哲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思想史。

我为什么研究斯密

自1978年我上大学开始,我本科和硕士阶段读的都是经济学,但是心里非常喜爱哲学和文学。多年以来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够在哲学上做一些深造,这个爱好只是推动自己去关注哲学问题的一个动力,而更大的原因是来自于我关于这个社会所面临的危机的观察、认识和理解。我越来越感到,我们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不是别的,正是道德危机。在这个转型时期,道德冲突和心理焦虑大概是最大的社会性疾病了。

进入市场社会以来,不仅敏感的有识之士,就连一般的社会百姓也被卷入了一种精神焦虑漩涡之中难以自拔。一方面,我们不能与自己已经被激活的欲望过不去,另一方面,我们自身的另一种本性,一种难以言表的秉性,常常让我们对这个市场规则的道德性产生怀疑,我们将信将疑地面对着这个物质主义市场社会,无奈、悲伤、愤怒、快乐……我在教学生涯中无法找到使人信服的理论来解决这个困境,为此也是苦恼不堪。

对待转型社会的精神问题,我所了解的两种理论体系都不能令人满意。一种是乐观主义和消极主义的体系,这种体系总是用“存在即合理”这个被严重曲解了的黑格尔主义命题,来促使那些不幸者理解一些感情上无法接受的事实,并且要求他们从自己方面而不是从社会寻找不幸的原因,经济学领域中大多数新古典经济学的信徒正是这个体系的坚定支持者,这种体系要求个人完全承担自己命运的一切责任。

另一种体系,我称之为浪漫主义和积极主义的思想体系,这个理论半是想象、半是推理,既像是怀旧又像是预言,它要求通过任何个人都难以做到的激烈的社会变革来实现那个理想的社会蓝图。这个体系的内部有很多分支,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主张,制度性的不道德应该对个人的堕落和痛苦负责,解决个人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社会问题。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一方凭借高傲冷漠的、非人的逻辑力量,另一方诉诸激情的情感力量。在我看来,这两种体系多多少少是有问题的。

我一直关心如何将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加以协调,以便求得一种具有最大张力的统一理论。斯密的伦理学是一种让我看到某种希望的理论。在我看来,斯密在他生活的时代也一定遇到了极为严重的道德焦虑,霍布斯和曼德维尔的理性利己主义的理论和沙夫兹伯里、哈奇逊的情感仁爱主义理论之间的矛盾十分类似于我们以上所述的两种体系之间的矛盾。斯密是如何对待这两种理论体系,如何建构起自己的社会科学体系的呢?我相信这些问题的解答是有助于我们回答当下遇到的问题的。因此我选择了斯密的理论学作为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

我为什么研究《道德情操论》

由于当时国内斯密研究的落后,我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一直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进展。在此后的五六年时间里,我能做的也只是留心一些文献,做点读书笔记,最多也只是就经济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写过一些不长的文章。

1997年,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一书首次由我的老师蒋自强教授领衔译成中文,这为我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斯密的思想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我对于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及其他专业性的研究文献的阅读、深度理解存在很大的困难。坦率地说,第一次阅读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我的感觉糟透了,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斯密的叙述方式会是如此繁琐,要说明的问题又是如此地不证自明。所有的语句在理解上都没有任何困难,但是我并不知道斯密到底想要说什么。越是思考,我越意识到斯密研究的突破口并不在于经济学领域内部,而是在哲学领域。我发现由于没有受过相应的哲学训练,对于斯密道德哲学的基本的观念背景完全没有认识,我决定攻读一个哲学学位。

说到斯密在伦理学和哲学上的贡献,恐怕很多人不仅不知道,而且根本不承认。其实,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最早担任的教职是逻辑学教授,在大学中的教授职位是道德哲学教授,他早年所受的教育更多是哲学方面的。正如1990年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纪念亚当.斯密逝世200周年国际研讨会”的会议通知和“缘起”说明中所讲的:“人所共知,亚当·斯密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但是在斯密成为经济学家之前,他是道德哲学家,在格拉斯哥大学教书时,他是道德哲学教授,同时他还讲授过修辞学、文学和法学等教程,他青年时代的著作《天文学史》被评价为是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论的先驱。即使是《国富论》,它也不仅仅是经济学著作,其中包括了殖民地论、教育论、宗教论,是探索近代社会中独立、自由、平等的人的生活方式的社会哲学著作。”所以,即使是研究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也不应该脱离他的哲学论文尤其是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道德情操论》一书。

以《道德情操论》统领《国富论》?

《国富论》于1776年首次出版,一出版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是随着经济学日新月异的进步,特别是李嘉图对经济学的纯粹化和抽象理论化,其影响日渐式微,斯密一度被当做经济科学的一个配角。就欧美的学术界而言,直到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亚当.斯密这个名字虽然经常被提起,但是仅仅限于经济学,更多地只是把他当作经济思想史的一个著名人物来评价,即使是经济学界对斯密真正贡献的认识和评价也是不甚了了,关于斯密哲学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1960年代末,欧美的斯密研究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斯密复兴现象。学者们以《道德情操论》和《哲学论文集》等为基础的从总体上把握斯密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使得直到那时为止的斯密评价从根本上为之一变。相应地,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重视作为斯密道德哲学体系主干的方法论。

如此强劲的斯密复兴运动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首先是人们日益感到,运用19世纪考察社会经济活动的专门化视点和纯粹科学的分析,已经无法有效把握当代社会的整体性和多样化的动向。18世纪思想家的那种以综合、整体、动态的视角和方法考察转型社会的范型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学术界对斯密的总体性和综合性研究的重视和再评价就不可避免。其次是20世纪后半叶全球社会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1970年代末开始,在西方思想界和政治领域,自由主义抬头并一度占据主流思想的地位。作为经济自由主义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自然引起了新一轮的称赞、评论和研究。

斯密复兴有两个阶段,从1970年前后到1980年代前半期是斯密复兴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开始了斯密研究的正本清源工作,把斯密作品看作是包括性的、综合性的整体,把《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作为相互补充的理论来对待,把斯密的经济理论置于他关于社会和历史的综合性和包容性精辟见解的光芒之下来分析,并对《国富论》进行伦理解释,强调《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动向,显然与当代商业社会中的经济与伦理问题的内在紧张局面有关,学者们试图从斯密著作中寻求理解经济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法门。

人们似乎突然发现《国富论》其实是将《道德情操论》的原理作为其伦理学基础的。有一些人甚至认为《国富论》本身就是一部伦理学著作。这些人坚信,斯密本质上是伦理本位论者而不是经济主义者,例如,著名的斯密研究权威麦克菲就认为,“《国富论》只是《道德情操论》中暗含的哲学的单纯而特殊案例而已,无非它是一个经济案例。”虽然麦克菲的观点旨在否认早年历史学派提出的“斯密问题”(也就是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之间、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的问题),但是,似乎又走到了试图以伦理学来统领经济学,以《道德情操论》来统领《国富论》的另一端。

1980年代后半期以来,特别是1990年以来的斯密复兴运动进入了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对斯密的关注更趋多面性和多元化,对斯密研究的层面在扩大,例如,社会心理学家们开始对斯密的同情的互动理论给予极大的关注:经济学研究者则似乎开始感觉到需要从斯密那里学习更多的东西,他们看到,经济学以外各个学科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观点讨论斯密,探求斯密与现代问题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恰好是经济学家所欠缺的。

斯密复兴的第二个时期呈现出相互矛盾的动向,一些学者对斯密学术伦理学化和政治学化又开始清算。这表明,一直以来对亚当·斯密作意识形态解读的恶习仍然难以避免。新自由主义者和它的批评者围绕斯密真实思想的讨论呈现出某种理论对垒甚至对决的态势,而在他们的背后其实不过是矛盾的社会现实以及冲突的社会观念。

责任編辑:徐玲玲

《道德情操论》演化史

1759年《道德情操论》第一版出版,此后在斯密生前共出过六版。1761年出版了第二版;

1767年出版第三版;1774年出版第四版;1781年出版第五版。第三、四、五版与第二版相比改动并不是很大,但1790年出版的第六版,也就是斯密去世前不久的那个版本和前面的版本相比,有很多补充和重要改动。

《道德情操论》最初是源于斯密给学生开讲座的内容。事实上,通过版本间的考据,斯密思想的演变主线也慢慢呈现出来。1759年,《道德情操论》第一版出版的时候,斯密认为在社会生活交往中,人也是受“看不见的手”指引,因此政府干预是不必要的。所以,中年时代的斯密对商业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以及它的道德性是满怀乐观情绪的。第二版的修改很大程度上是回应当时学术界朋友的批评意见。而到了第六版,《道德情操论》中新增加的内容,反映的是斯密关于公共事务的广博知识和广泛涉猎历史的成果。和早期的自由放任主义不同,晚年的斯密开始把解决商业社会财富与德性之间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具备某种卓越个人察赋以及高尚德性的英明政治家和法官身上。他在《道德情操论》第六版新增加了一卷,专门讨论政治家和法官该有什么样的品质。

对《道德情操论》的评价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斯密学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英]阿马蒂亚·森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比《国富论》更基本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著名经济学家 梁小民

斯密自己比起重视《国富论》来似乎也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最后几年里竭尽全力进行修订的一本书。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对这本书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修订,这说明了伦理学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对于道德真理的探讨在斯密那里是贯穿始终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何怀宏

《道德情操论》的英文版

1.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Edited by A.L.Macfieand D.D.Paphael(TMS);Oxford Press;1976

2.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Adam Smith;Prometheus Books;2000-05

3.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Adam Smith;BiblioLife;2008-11-14

4.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Adam Smith;Liberty Fund Inc.;2009-12-17

5.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Adam Smith;Penguin Classics;2010-1-26

《道德情操论》的中译版

1.蒋自强(译);商务印书馆;1997-12

2.蒋自强(译);商务印书馆;2014-8

3.蒋自强(译);商务印书馆;2015-10

4.余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1

5.谢宗林(译);达人馆出版社;2007-1-15

6.谢宗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8

7.谢宗林(译);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7-25

8.韩巍(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2

9.韩巍(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5

10.焦维娅(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09

11.王秀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9

12.王秀莉(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

13.王秀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1

14.王勋(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

15.樊冰(译);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5

16.赵康英(译);华夏出版社;2010-6

17.陈出新陈艳飞(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3

18.床德利(译);译林出版社;2011-3-22

19.唐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20.吕宏波(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1-1 整理:徐玲玲

猜你喜欢

国富论斯密情操
“斯密问题”的由来、争论及再解释
品读穿越百年时空的经典
——评新译本格拉斯哥版《国富论》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论《国富论》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启示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从原始情感到道德基础:关于亚当·斯密同情理论的思考
亚当·斯密传记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