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泳池之旅

2016-04-15GULU

新青年 2016年4期
关键词:泳姿中产阶级游泳池

GULU

“泳池就是毒药”,电影《日落大道》中的一句台词,可明知有毒,却人人都想要它。尤其是美国人。

美国作家琳恩·雪儿在其著作《不如游泳》中写道:高速推进的近郊化进程,让美国从1948年共有2500个家庭游泳池,发展到今天,超过一千万的美国人拥有了自己的私人游泳池。

游泳池成了美国梦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时感觉星条旗是由两个游泳池组成,小的是私人游泳池,蓝色水面上洒满星星,大的是公共泳池,有被红色浮筒间隔着的白色泳道。同时,游泳池也成为美国郊区中产阶级身份的象征,透过泳池,可看到他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倒影。

谁在看呢?约翰·契弗。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作家,因其深耕细作的文学园地是郊区的中上层住宅区而有“美国郊外的契科夫”之誉。在契弗笔下,那些家家有泳池、户户有派对的郊区中产阶级,表面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实际上内心空虚,精神流失,陷于苦闷和孤独的境地。

夏日的一个午后,内迪坐在威斯特海泽家的泳池边,惬意地望着天,一大团积云远看去像一艘船,忽然,他突发奇想,决定顺水路回家,而他的“航行”路线,便是沿着家家户户的游泳池游回家去。

发表于1964年的短篇小说《游泳者》是约翰·契弗描写中产阶级特性的代表作,他以主人公内迪的长游为线——共游过了十四个私人游泳池和一个公共泳池——穿起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画面。对于这场超现实主义的旅程,我找到一个现实主义的解读入口:游泳池。

在长篇小说《猎鹰者监狱》中,契弗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在所有表面自由的行为中总有一种无处不在的被囚禁感”。而泳池也意味着“囚禁”:池的四壁将流动的水囚禁在特定的空间里,供人游玩。泳池是内迪陷入困境的人生写照。不过,从他开始长泳时心情是“由衷的愉快”,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处境并不自知,对不幸的潜意识压抑和否定,已使他失去判断真实和虚幻的能力。

有囚禁便有逃脱。尽管内迪觉得不走寻常路的自己“似乎是个朝圣者,是个探险家”,实际上他只是个逃亡者,他的游泳池之旅,是他逃离派对和酗酒的中产阶级生活,逃离现实压力和负担,去寻找迷失自我的人生之旅。

从内迪游过各家泳池时所用泳姿的不同,可以看出“逃亡路上”他内心的起伏与命运的变化:起初他是情绪高昂的,在格拉罕姆夫妇家“从池这头游到那一头,和他们在阳光下坐了几分钟”;当发现朋克家正在举行聚会而自己没有被邀请时,他的泳姿有了一丝瑟缩的意味:“跳下了水,靠着池边游,以便不撞到罗斯蒂的橡皮筏”;而维尔查家游泳池是干的,想像中一连串池水的中断让他“奇怪地感到失望”,开始意识到自己“破坏了对事实的记忆力”;在公共泳池里所“受到的冲撞、溅水和推挤”,犹如无情的现实开始击打着内迪;在毕斯汪格夫妇家,他被当作“擅自入场的人”而倍受冷遇,“黄昏时的光从游泳池的水面反射出来,好象冬天的微光”,摇晃着他从自欺欺人的梦境中醒来;在旧情人家,他发现她已另结新欢时哭了,这是他成人后仅有的一次落泪;到达基尔马丁家的泳池时,他平生第一次没有跳水,而是走进冰凉的水里,用年轻时候学会的侧泳“不成样子地”游了过去……

一池又一池的泳程,表达着内迪“对这个世界含糊的不满,以及企图超越这个世界的愿望”,同时也一步步地揭开他人生的真实面目:一夜之间破产,四处借债,妻离子散。想要游泳回家,代表着内迪追寻美国梦的渴望,而游泳池之旅,也见证了这个美国梦的破碎过程。穿越精神荒地的内迪,与华盛顿·欧文笔下的瑞普命运相似,后者因为在森林里饮下奇妙的酒而陷入大梦中,一睡就是二十年。等他醒来,好不容易找回家去,发现一切都变了,他沮丧地追问:“我到底是谁?”

身份的认同问题,在内迪的故事里,有了答案:当精疲力尽的他回到家中,发现家早已一片破败景象,他“从窗户朝里看,房子里是空空的”,故事的最后一个词“空的”,准确地形容了他的一生。

泳池是毒药,但游泳是解药。“游泳是一天的顶峰,是核心所在。”约翰·契弗曾写道,也因此他把这项运动变成了《游泳者》这个批判性寓言故事的核心。苏珊·契弗说:父亲热爱泳池,尤其喜欢在别人的泳池里游泳,“他使用的是一种很不连贯的爬泳姿势”——“不连贯”,也是契弗对内迪泳姿的形容,而所有泅泳人生泳池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泳姿。

契弗原本将《游泳者》写成小说,后来烧掉,将它变成了短篇故事。浴火重生的短篇具有了惊人的力量。“契弗最强大的力量,在于他一直有能力用他的情感掌控平凡生活和幻想世界”,这是《时代》周刊给予他的评语。

猜你喜欢

泳姿中产阶级游泳池
游泳池
阻力学理论视角下成人游泳初学者泳姿的选择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像鱼一样遨游
——与泳姿有关的发明故事
游泳池
游泳健将
游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