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配乐到底有啥讲究?

2016-04-15

大众电影 2016年3期
关键词:声部情感音乐

每逢大事大情,就会有不少人或跟名人装脸熟,或对事情指点江山。比如在拿完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后,又在荣膺今年第88届最佳配乐的埃尼·奥莫里康内,就又被人拎出来说事儿,说他才是比小李更应该得奖的人,并用他的配乐做例证—但问题是,这些人真的懂电影配乐有啥讲究吗?不如看看下面这几个概念,然后再去跟别人喷。

复调(Counterpoint)

“复调”类似于二重唱:虽然是两个声部,但是融合在一起能形成前所未有的效果——这两个“声部”即是“视觉/影像”和“听觉/音乐”。它是一种不断轮换的关系。有些段落中影像占主角,有些段落中音乐占主角。在电影的某些时刻,如表现爱情的桥段中,角色对话之间有戏剧性的停顿,我们很容易注意到音乐的旋律。通过提升音量,配乐成为主角。但是紧接着,配乐减退回到“潜意识”的部分,人物通过对话重新回到关注中心。

超现实配乐(Supra-reality)

描述配乐怎样影响和夸大画面表达。这在配乐和画面传达的情感或心理不一致时尤为有趣,比如某惊悚片中,角色可能因为恐惧在尖叫,但配乐却是低沉的音调。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从没有配乐,但在电影中,我们却理所应当地接受。配乐引导我们的感受,比如当银幕上情人拥抱时,配乐会带来丰富浓郁的浪漫感受。有时,配乐也会误导我们,比如在一个恐怖场景中,当音乐变得充满威胁感,我们最终看到的却是一只突然跳入画面的猫。

变奏(Underscoring)

用音乐来强调一种情感。比如,《海军的骄傲》中,当士兵独自行走在空无一人的宾州火车站时,配乐使用了单一的小号独奏,配合摄影机的俯拍,展现巨大又空旷的车站,突出了角色的孤独感——独自奔赴前线却无人告别。还可以运用音乐的变音来展现情感变化。《日落大道》中,女主人公在杀死她的作家情人时,那首在整部电影中伴随她的探戈旋律再次出现,但版本是双簧管独奏,节奏凌乱。这种变奏展现出女主人公处于崩溃边缘的心境。

预示(Foreshadowing)

“预示”是指提示观众即将发生的事件。这个事件可能在同一场景里发生,也可能延续到下一场景中,音乐通常在场景开始之前就响起。“预示”的价值在于兴奋转移,即让观众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都处于情绪的积累状态,永远没有完全放松的时刻。每一个场景都会为下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留下些许兴奋点。这种戏剧化的音乐先于画面出现:它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且引发他们对接下来即将发生的情节的期待。

配合(Accompaniment)

作为“预示”的对立面,配合是指音乐恰到好处地与画面协同,而非先于其出现。强化或提升画面气氛,而非预示情节内容。因此,葬礼场景要配合悲伤的小调;婚礼场景要配合浪漫的音乐。不过,配合画面的音乐有时也会刻意与画面上的情景营造冲突,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提升情感体验的感染力。

角色化(Characterization)

音乐也能成为电影“角色”。作曲者可以在角色登场之前就以音乐预示他/她的出场,比如007系列电影中,每次邦德将有重要动作,主题音乐一定会响起。这类配乐比对白或旁白更有感染力,因为音乐直接绕过谨慎的认知思考区域,作用于大脑中的情感结构。

猜你喜欢

声部情感音乐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