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卖App火了之后怎么管

2016-04-15朱毅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单据店家许可证

朱毅

外卖App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本着帮扶之心去规范这个新兴餐饮业态,是监管部门的应有之义

“饿了么”终于在央视道歉了。疯狂的外卖App大战应当反思。

不可否认,现在叫外卖越来越方便了,只要存着若干送餐电话号码,或下载个外卖App,一切可以搞定。

像打车软件一样,外卖App开始了圈用户大战。圈用户的“一元大餐”“霸王餐”一出又一出,抢商家、画饼融资、烧钱撒补贴,成了平台这两年的必选动作。某平台为了在鏖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三个月烧了六个亿。

但可惜,烧个气势而已,烧不出消费者的忠诚度。消费者现实,哪家补贴高就用哪家App,朝秦暮楚,脚踏几只船,是消费者不变的姿态。

但可惜,烧个人气罢了,烧不出媒体的美誉度。外卖App种种龌龊被大白于天下:苍蝇老鼠和蟑螂,邋遢厨子脏后厨,无证经营黑商户;App上高大上,App下黑作坊;App上立等可吃,App 下望穿秋水。

君不见,大街上随便一个家庭“煮妇”就被拉来当供应商。妈妈的手艺、姥姥的味道,不也无证无照么?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卫生许可证、餐饮人员健康证一概皆无,其间还不乏不少混进的黑作坊。

事实上,外卖App这种新生业态,虽说成长的烦恼不少,但迄今为止,还没发生过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这当然可以归为运气不错,但我们还是要讲究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外卖App到了该规范的时候了。

外卖App不能禁不住烧钱诱惑,小、散、乱、脏、差鱼龙混杂,非要等到大范围食品安全问题爆发,甚至闹腾出人命来,那就悔之晚矣。当然国家此时必须出手,就像规范打车软件一样,保护好一个新兴行业。

2015年,我国外卖交易规模已达400个亿。据统计,互联网用户中的一小半,体验过外卖App的酸甜苦辣,活跃用户则超两千万,以大城市的白领为主要客群。

外卖App如今处于鼎盛时期,但也并非百团大战,行业整合也在加快,较之当年团购网时的千军万马,还算较为有序的。所以,就目前区区百家外卖App平台,怎会管不了?只是要讲究管的方式而已。

2014年11月1日实施的商务部制定的《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商家提供外卖送餐服务,要按时、按质、按量送达,并提供单据,否则,可能面临1万元以下的罚款。

而新《食品安全法》较之这个部门法规,当然是上位法。去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明确了交易平台对黑外卖负有不可推卸的连带责任,是可以被要求先行赔付的。

国家食药局发布的《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完毕,其间相关条例进入实施阶段后,对外卖App也是对症下药,可望药到病除。

商务部的“按时、按质、按量加单据”,若能落实,那么对规范外卖App良性发展其实是个好事。不管是商务部具体实施,还是食药局主导,都有必要尽快拿出时间、品质、数量的界定标准,以及单据的规范格式。要求饭馆将详细信息,以及主要食材原料的来源,在单据上备注清楚,实在是个聪明的管理办法。

退一步说,外卖App能熬过烧钱拉用户这艰难成长期的,定会倍加珍惜银子堆起来的江山,就算监管部门睁只眼闭只眼,外卖App也不会放任自己,让拉进来的黑作坊自毁前程。消费者吃的是味道和放心,平台要讨得消费者的欢心,必定金盆洗手,再不做偷鸡摸狗、浑水摸鱼的事情。

外卖App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本着帮扶之心去规范这个新兴餐饮业态,是监管部门的应有之义。现行法规还有模糊地带和执法盲区,不必着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鼓励引导的基础上来定标准立规矩,放水养鱼胜过关门打狗。

在恪守食品安全红线的前提下,降低证照门槛,弄个“一证通”的外卖用餐卫生许可证还是可以考虑的。店家出事多因超负荷生产,接单数设个上限就好。店家向平台备案食物原料供应凭证,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很关键。平台上,入驻店家的相关证件一目了然也是必要的。

互联网+的生意,由互联网+来监管。准备区、烹饪区、包装区,摄像头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比群众的眼睛还雪亮,平台和消费者,随时可以对每个加工过程进行查看。

最后多说一言,快递小哥“多拉快跑”好生危险,除了交管要规范外,我们消费时都尽量提前预约叫餐是美德,外卖自提更要点个赞。

猜你喜欢

单据店家许可证
这样耿直的店家,请给我来一打
浅析独立保函的单据性
拿19亿假存款单到银行取现:我想钱想疯了
湖南省添加剂预混料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
秀才写招牌
湖南省添加剂预混料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
排污许可证如何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