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眼神

2016-04-15蒋建伟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抗争祖父眼神

蒋建伟

母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每一种,都是世上最伟大、最幸福的记忆。

白维国的散文《母亲的眼神》,单单写了“眼神”,选材比较独特、用心,文字也很朴实,尺幅之中突出了留白,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阅读上的感动。这种感动,是久违的,也是难得的,为什么我要这么讲呢?很长一段时间,写“母亲”这类传统题材的散文林林总总,铺天盖地,报纸、杂志、图书、影视剧、网络博客、微信、微博等,似乎每个人的母亲都值得大书特书,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地不平凡,又似乎每个人的故事都那么苦大仇深、惊天动地,一个个描述得好像时下的歌曲选秀、真人秀、梦想秀等节目里的选手似的,拿自己的父母说事、家庭说事,编造千奇百怪的故事,让我们难辨真假、以假当真、假得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他们,还一个劲儿地拿自己和父母编故事、假流泪、博同情呢。实际上,我们真正想看到的,是优秀的他们,而不是作秀、作假、表演的他们。如此说起来,一篇好的散文,就是追求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情、一个灵魂、一个瞬间、一个细节的真实,真实是散文作家所追求的第一要义,不真实的散文,就不能称之为散文。

我注意到作者散文里的一个细节:“哥,娘又把别人认作你了!电话中,妹妹的声音有些哽咽。电话没接完,我早已泪流满面。”首先,这个细节是真实的,只有当一个人想另一个人到了日思夜想、走火入魔的地步,才会有非常人之举,才会让一个母亲在大街上认错儿子。其次,作者的母亲为什么会认错自己的儿子呢?因为作者好久没有回过老家,远隔数百里,这位“七十有四卧病在床的”母亲也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儿子了,特别是对儿子的牵肠挂肚,通过作者妹妹的电话转述,让我们仿佛看见了老人家那牵挂、温暖的眼神。这位南方农村的老人,代表了中国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母亲,她的眼神,又是什么样的内容呢?

我认为,《母亲的眼神》有四个方面的爱。

一是,母亲的“坚强和抗争”。先说“坚强”,作者说,“母亲出身家境殷实的当地名门,而父亲家则是世代贫农。提亲时,祖母早已过世,祖父与我父亲相依为命,家徒四壁,三间茅屋常被秋风冬雪所破,但母亲澄澈明亮的双眸却偏偏看中了憨厚忠诚的父亲”,又说母亲“生育了三儿二女。一家八口,五个小的,祖父年迈,父亲是全家唯一的男劳力,母亲呢,也是全家唯一能到生产队拿工分的女劳力,在生产队是‘丢了洋杈抢扫帚的劳动能手”,青年时期的母亲经历生活困顿之苦、“成分不好”之苦,可以想见,但她不屈服逆境、敢于挑战多种困苦,如“母亲总是将我们用箩筐挑着出工,下田时将箩筐放在田埂上,短暂休息时赶紧上田埂喂一口奶,又急急忙忙下田插秧、割禾”,如“囫囵睡三五个小时,又悄悄地起床洗菜做饭,给我的弟弟妹妹穿衣抹脸,再把热腾腾的早餐端到祖父床前”,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写活了一个个令人动容的镜头。

母亲的“抗争”,第一是自己和自己的病痛“抗争”。少年白维国的眼里,母亲是一个不怕吃苦的女人,但长期过度的劳作、拼命熬夜和加班加点,使母亲不幸得了各种疾病:“积劳成疾的母亲一年比一年衰老,然而她老人家却依然平和乐观地与风湿性心脏病和坐骨神经等病痛抗争”,但她却是个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的女人,像“母亲的一双手堪比魔术师”、“每一处补巴都经过了母亲眼神的打量,每一根丝线都经过了母亲巧手的掂量”等,刻画了母亲对待苦日子的乐观和坚毅的态度。

另一个层次的“抗争”,是一个母亲如何改变一群儿女未来命运的“抗争”。生活毕竟是苦涩的,作者多次深情地描写了灯下缝线做活的母亲,以及灯光“映出了我们一笔一画的家庭作业”、“母亲就会用手中的针去挑挑灯芯,拨亮油灯,同时被拨亮的,还有照着我们兄妹刻苦上进的那盏心灯”,5个孩子的母亲啊,常常为了缴学费而犯愁,“一份学费不算太多,但乘以五,对我们家来说便成了天文数字!卖光了家里的鸡蛋,甚至连生蛋的母鸡也卖了,还是远远不够”,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啊!我想,这个真实的凄凉的画面,是那些编故事的所谓“歌手”打死也编不出来的!所以,“每当我们将高分甚至满分的试卷给母亲看”,她总会用针在乌黑发亮的头发上“划一下”,这个动作,被作者看成“她满面的春风”。

二是,母亲的“善良”。《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最精华部分的浓缩,而且把人性中的善良提到了一个高度。白维国把母亲的善良,归纳成三点:对万物生灵之善,“她从来不吃狗肉、龟肉、蛇肉和无鳞鱼,一辈子不杀鸡、鸭、鹅,一直视藐视生命破坏生态为作孽……即使在食物严重匮乏家里揭不开锅的岁月,也决不允许家人上山打猎杀生”,心怀万物,万物方有生的尊严;对“我两位姑姑”之善,由于她们夫家的家境不好,母亲“瞒着祖父将家里的米和糍粑偷偷寄放在村口的乡邻家里,姑姑们可顺利地取走”,“每次取东西,我的两个姑姑都要流泪,为我母亲的这份情意而流”,患难见真情啊!对落难的陌生人之善,作者说“我们家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就像母亲那宽阔的胸襟和气度”,接济那些乞讨者时,“即使米缸刮得嚓嚓响,也决不手软地舀,毫不吝啬地倒入他们的米袋,遇上开饭,立即盛上大碗热饭邀他们上桌共餐”,多么热心肠呀。文中有三段,描写了母亲在暴风雪之夜收留湖北一对要饭的小姐弟,“母亲吩咐我快快开门”,“母亲像亲娘一样把他们拥在怀里,喃喃地说:‘孩子,到这里就是回家了!母亲麻利地打来热水,让小姐弟洗脸泡脚,找来我们的干衣给他们换上”,在这里,作者用“吩咐我们开门”、“拥在怀里”、“喃喃地说”、“回家了”、“打来热水”、“洗脸泡脚”、“给他们换干衣”、“做热饭热汤”一连串动作,大写了一个女人的“善良”,对陌生孩子们博大、无私的爱。更让人感动的是,“大雪持续了十来天,小姐弟就在我家暖暖和和地住了十来天”,作者用“暖暖和和”来比喻母亲那春风一样的胸怀,又用“山溪中清亮、柔和的泉水”来比喻母亲的眼神,顿时,母性的光辉跃然纸上!

三是,母亲的“孝顺”。白维国的散文语言,大白话里面藏着小哲理,比如母亲教育他们要孝敬老人、遵从礼仪,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饭要端正饭碗,夹菜要礼让老人和客人”等等,全部来源于生活的土语,没有任何的艺术提炼和加工,保持了鲜活的亲和力。作者从母亲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口头上,还有母亲无时无刻的种种孝行,写到她如何照料几近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的祖父时,重点描写了母亲给祖父盛每餐的第一碗饭、夹第一筷子好菜、吃肉时自己从不沾筷子、生怕祖父没吃够,用了“像亲生女儿一样贴心”比喻母亲,没有什么说教的文字。我总认为,一个人并不容易做到对长辈们天天行孝,甚至说很难做到,比如说那些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比如说岳父岳母、公爹公婆乃至对方的上辈人,这种心理的转变和过渡,说到底,是如何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他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优秀和伟大,因了“孝”、“善”、“礼”、“义”、“信”、“仁”等这些人间大义,自古传承了几千年,维系了一个个和谐、团圆、幸福的小家庭。白维国的母亲就给5个孩子做了一个榜样,这样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怎能不孝顺、懂事呢?

最后,是母爱的“教育观”。作者母亲的教育观很简单:“养儿不读书,犹如养头猪”。这,也是母亲的盼头。然而,一个穷家要想一下子供养5个孩子上学,谈何容易?但这个女人偏偏不信这个邪!她毅然让5个孩子陆续上学,后来,等作者考上华容一中高中部后,“万般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忍痛割爱,让弟妹们辍学,倾尽全家财力供我上高中”……我再也读不下去了,泪水夺眶而出。戏文里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真实的场景是:当一家人面对认命、不认命的选择题时,因为穷,一念之间,往往无奈地选择“认命”和“放弃”,让人心酸。幸运的是,作者有个好母亲。面对贫困的家境与母爱的激励,作者在学习上比常人更加刻苦用功,终于考上了大学。其中,作者重点写了四个细节:中考前母亲走了五六里山路给“我”送鱼汤、“我”在节假日四处收集同学们废弃的牙膏袋攒学费、高考时“我”报考了学制不长且有生活补贴的师范类院校、抗洪抢险时“我”在大堤上坚守了两个月、母亲就在家里为儿子担忧了60天……母爱闪烁,天地动容。1996年抗洪抢险,作者完成任务后向母亲报平安时,母亲却说:“好,垸子保住了就好!老百姓都指望你们这些吃公家饭的!”这时候的母亲,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而是替一方百姓立言的母亲了!

白维国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只有出身寒门,方知农民之苦、父母之苦、读书不易;也只有出身寒门,他才能事事为民、写真情、做好人。作者身前身后,母亲的眼神总是陪伴着他、激励着他、教育着他,像阳光,像月光,像浩瀚的星空,母亲虽老,但却事事处处提醒年轻的儿子———做一个像她那样有大爱的人!

在母亲膝下撒欢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难怪,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儿子在哪里,母亲的眼神就追到哪里!”这,是作者的幸福感,也是我们的温暖感。

猜你喜欢

抗争祖父眼神
祖父瓷
名师新题:抗争
生命的顽强
SilentEpidemic
Enabling the Movement
LOVEIN AN OLDCLIMATE
空洞的眼神
我敢
借你一双慧眼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