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的思考
2016-04-14尹文涛
【摘 要】 高职院校课堂管理实施企业化模式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改变传统管理困境的现实要求。具体路径是:转化师生在课堂管理中角色,培养学生企业意识;建立企业化的组织结构;把企业制度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规章制度意识;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完善课堂管理双向通道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堂管理;企业化模式;必要性;路径;效果
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聊天已经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管理中顽疾,高职院校尤为突出;如何有效管理课堂,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转型发展已成定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双元制、CBE和TAFE等几种典型的办学模式都是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现。[1]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企业,而目前学生的定位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对学生的要求,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有效地将课堂与企业车间接轨,把学生培养成“半个工人”,为学生顺利进入企业架起桥梁。
一、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
1、企业化课堂管理的基本定义及特征
高职院校企业化课堂化管理就是将企业管理体系,如企业管理制度、企业考核行为等元素融合到班级管理中,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课堂管理模式。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不是简单的将高职学生看作社会人,而是将学生看作全面发展的人,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关注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建立高效运转的班级管理模式。
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就是将企业的柔性管理制度、企业中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企业理念注入课堂管理制度中。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强调责任和权利意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入竞争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增强高职学生责任感和团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学生在熟悉高职院校、班级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前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组织结构,部门构成,职责划分等;熟悉学校的规制制度的前提下,初步了解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在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强化对学生企业精神,责任意识的普及,使得高职毕业生能快速的融入到企业中去。
2、国外企业化课堂管理的借鉴
美国的课堂管理研究秉承实用主义传统,注重解决具体问题,对课堂管理策略和技巧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强调企业化课堂管理的方法与建议,如制定课堂行为标准,有效处理学生纪律问题等,规范学生的行为。澳大利亚TAFE(技术与继续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突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管理者角色,由学生自己管理学生。学校安排专职教师每学年中的两周到企业工作,使其掌握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确保课堂管理不脱离企业实际。德国采取校企合作“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通过课堂管理,培养学生企业化意识。注重企业文化的渗透,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规范教育,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二、高职院校课堂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是高职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中心, 培养应用型、 技能型人才。一方面, 产学结合、 校企合作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本质属性; 另一方面, 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对社会力量开放办学的新道路,校企合作成为新途径。[2]实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企业化模式正是适应这种途径的一种尝试,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将高职学生纳入到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体系,既能提高高职院校课堂管理水平的提高,又能将课堂与企业车间接轨,把学生培养成“半个工人”,为学生顺利进入企业架起桥梁。
2、摆脱传统高职课堂管理困境的需要
传统的高职课堂管理模式是以班级辅导员为核心,通过搭建班委团队,依据学校规定的管理制度来对课堂进行管理。授课过程中,教师-学委-学生之间搭建的是“命令-服从”式的课堂管理模式,松散的班级组织、偏低的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就是这种班级管理制度带来的副作用。这样的课堂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高职发展需要和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班级中实现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引入企业制的考核标准和体系,提升班级成员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化课堂模式能够凸显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自我意识,通过辅助学生自我管理,能把企业的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等贯穿其中,注重对学生“软技能”的培养。总之,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员工意识,使每个学生受益。
三、高职班级课堂管理的路径选择
1、转化师生在课堂管理中角色,培养学生企业意识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除了教书育人的角色外,更要转化为企业的管理者,学生转化为企业的员工,把企业文化渗透到课堂管理中。注重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把团队合作和沟通合作等素质潜移默化的渗透进去。
2、建立企业化的组织结构
参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组件学生管理组织框架,在不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本质的基础上,融入企业管理的元素,营造一定的职场氛围,有利于学生更早的熟悉企业的运行组织机构和基本岗位职能,帮助学生更早的树立企业人意识。引入企业文化,将规章制度、口号文化、绩效奖励、员工荣誉通报等引入教室和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
3、把企业制度引入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章制度的意识
以企业化标准严肃考勤契合企业上下班制度,建立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以月为单位,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契合企业中的奖勤罚懒绩效机制。探索多样化的课堂考核方式,如第三者评价、自评等,契合企业的多样化考评机制。在课堂管理中,弱理论,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契合未来企业车间中的实际操作。引入全勤机制,对考核中比较出色的个人和班级,设置个人奖和班级奖励,契合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绩效考核制度与学生德育积分考核制度对接。把原来班级四项常规竞赛的出勤、纪律、卫生、出操的一系列考核转化为企业的绩效考核。从德(学习和课堂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管理和班级活动)、能(通过课堂管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和各类比赛,取得相应的成绩)、勤(考勤,无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等记录)绩(完成作业情况、参加实验实训的情况)等四大模块对学生进行考勤。这样有助于培养并督促学生养成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素质。[3]
4、在课堂管理中积极探索学生自我管理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管理,要求学生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培养学生“本职”意识,契合企业对员工的态度要求。将每班学生分成3-4个小组,小组成员干好本职工作,管理助手成为组长,负责本小组内外事务,小组与小组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加强合作,完成共同的学习(工作)任务。在这过程中,如何确定管理助手的人选,管理目标、权限、方法以及管理效果的评价等药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做灵活多样的处理。
在学生自我管理中,把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贯穿其中,注重对学生“软技能”的培养。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企业意识,使每个学生受益,契合企业对员工的服务意识。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员工意识,使每个学生受益,为学生顺利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有品德有技术且遵章守法的员工做好充分准备。
5、完善课堂管理的双向通道
教师通过课堂管理,提高学生企业意识,同时,学生通过对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的适应,提出自身的“客户体验”。同时,组织学生参观企业、邀请企业人员深入课堂做专题报告等形式,实现高职学生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使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四、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效果分析
1、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通过企业化课堂管理,建立分工明确的管理机构,组织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学生按照自身职责履行班级具体事务,明确自身在班级管理中权利和义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在高职学生中引入企业化课堂管理模式,转变角色,对接不同的管理氛围,提高学生对企业基本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就业劳动关系、精神品质等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职业习惯,提升了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尹文涛,李正,翟振东.关于社会力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09.
[2] 王蒙.班级企业化管理的模式研究[J].企业导报,2014.16.
[3] 刘淑珍.班级引入企业化管理,助推中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J].招生就业,2014.12.
【作者简介】
尹文涛(1984-)男,山东青州人,西安翻译学院基础部思政教研室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