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峰岭推覆构造地质特征
2016-04-14安徽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安徽淮北235000
(安徽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 安徽淮北235000)
(安徽地质矿产勘查局325地质队 安徽淮北235000)
黑峰岭推覆体构造由两部分地质体构成。原地系统即为时窑背斜,最老地层为倪园组。外来系统为一个完整向斜即黑峰岭向斜,由南华系下统贾园组、赵圩组、倪园组及上统九顶山组构成。
黑峰岭推覆构造褶皱
1 前言
黑峰岭推覆构造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谢集乡,关于黑峰岭飞来峰的成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于南东—北西向的强烈挤压,而产生的朝阳集逆掩断层的上盘推覆所致。一种可能是就地由基底旋卷上升而产生。
2 区域地质背景
黑峰岭位于郯庐断裂西侧,中朝准地台南缘。新太古代是优地槽发展时期,太古代未,蚌埠运动使优地槽发展褶皱隆起。本区缺失早元古界和中元古界,地台从新元古代开始发展,南华纪、震旦纪发育台地相碳酸盐建造,间夹细碎屑建造。处于徐淮推覆体(徐宿弧)内,自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开始才全面接受地台相沉积,形成稳定的陆表浅海沉积组成了本区地台盖层的第一个构造层。
本区所见基岩可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原地系统,最老地层为南华系下统倪园组,最新的地层为寒武系中统张夏组,主要分布于测区的西部和南部,另一部分为外来系统,即推履构造所形成的飞来峰,分布于测区中部及东部。飞来峰为一完整的向斜,由南华系下统贾园组、赵圩组、倪园组、九顶山组组成。
3 黑峰岭推覆构造特征
调查区内时窑背斜、黑峰岭-青铜山向斜,盖层构造变动相对微弱,全为为北东向和缓开阔背斜和向斜,次级褶皱不强,且伴生的断裂构造不发育。
黑峰岭推覆体构造由两部分地质体构成,见图1。原地系统即为时窑背斜,最老地层为倪园组。外来系统为一个完整向斜即黑峰岭向斜,由南华系下统贾园组、赵圩组、倪园组及上统九顶山组构成。推覆体叠履于原地系统时窑背斜核部之上,经剥蚀后,成一典型的一个飞来峰构造。推覆体范围南始于解集乡黑峰岭,向北约40度方向,地表断续出露,经香山、青铜山推测直至灵璧县小刘家及吴楼一带,长约20公里,宽3~7公里,面积约90平方公里。推复断层线在黑峰岭西、南、东三面出露,北部隐伏,大致呈北部宽大南部窄小的椭圆形。西部解集附近断层面产状为50°∠30°,黑峰岭西南坡产状80°∠28°,东坡产状300°∠5°。断层附近岩石破碎,黑峰岭东侧见有两处上升泉,断层角砾胶结物为钙质及泥质,局部见有糜棱岩。本文认为黑峰岭是由于南东—北西向的强烈挤压,而产生的朝阳集逆掩断层的上盘推覆所致。
3.1 遥感
3.1.1 技术方法
采用ETM彩色卫片进行解译,提取火山机构、岩浆岩、控(赋)矿构造以及地表蚀变、矿化等有用信息,为建立区域构造格架区、查明盆地结构、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提供依据。
3.1.2 解译标志
环状构造大多数都是通过色调环、地貌环、水系环、植被环、影纹环或它们的复合类型的环状特征变现出来。其在工作区的表现为环形或弧形分布的山脊,沟谷,近圆形的山体或山间盆地,或以放射状、向心状环状水系等表现出来,有些环状构造是由于环内具有可与背景相区别的特征影纹、色调而呈现出来。有些环状构造是由环形或弧形分布的残山、地表小型水体、以及有呈圆形组合的斑点状、板块状影纹表现出来的。跨越平原和山区的大型环状构造,通常是山区那部分的环形轮廓较清楚。
其解译的主要标志为:
环状色斑:该类环的边界比较隐晦,以断续的色线、包界反映。
工作区主要环性构造主要为环状色界,主要反应植被光谱的反射特征。地层、构造等地质因素在环状要素上的反应不明显。
3.2 构造
黑峰岭推覆体构造由两部分地质体构成。原地系统即为时窑背斜,外来系统为一个完整向斜即黑峰岭向斜,
3.2.1 时窑背斜
核部为倪园组上段,两翼为九顶山组至寒武系组成。轴向15°,长约10公里。东翼倾角约40°左右;西翼30°~40°,局部发生倒转(倾向100°~119°倾角56°~65°。南部隐伏,北部被飞来峰所上迭。
3.2.2 黑峰岭-青铜山向斜
迭覆于时窑背斜之上,轴向由60°向南转为18°左右,长约12公里,核部宽2公里左右,核部为九顶山组下段,翼部地层为赵圩组至倪园组。两翼倾角为东陡(8°~35°)西缓(4°~14°),为十分舒缓的向斜。
除了上述背斜和向斜之外,在背斜和向斜的内部同时还存在大小不等的次一级的褶曲。
4 结论
(1)推覆体构造形成时期在晚侏罗世以后及晚白垩世晚期之前,时代为燕山晚期。近推履断层及断层破碎破碎带常见有正长斑岩岩脉侵入。
(2)在空间分布上,推履构造往往分布于深、大断裂的近侧。一般认为推履构造产生与郯庐断裂带两侧地块左行平移运动有一定关系。本区位于断裂带的西侧,因而移动岩块是由东往西推履。黑峰岭东坡推覆断层下盘史家组页岩及时窑香山一带九顶山组及张渠组灰岩向南东方向倒转,也可进一步判定它是自东向西推覆的。
(3)本区推履断层面圈闭性较好,推履体往往构成一个完整的向斜构造,且破碎微弱,断层面闭合性强,与本区距较郯庐断裂带的距离大小、基底稳定性较及滑动层系多为软弱页岩、泥灰岩地层有关。
(4)结构上,具有三位一体特征,即上盘岩块、下盘岩块和滑动关系。其中上盘为外来的移动岩块,主要由南华系的刚化岩层:灰岩、白云岩、砂岩等组成。下盘岩块即调查区原地岩块,最老地层应为南华系下统倪园组,更老的地层均位于地下更深处。滑动层系由断层和软弱岩层页岩、泥灰岩地层等组成。调查区内推覆体构造都发生在上述滑动层系与硬岩层的交接带,地层关系上多为“老盖新”。
(5)伴随推覆构造的断层岩类型主要有破劈理、角砾岩、碎裂岩及构造透镜体,有时还可见到断层面上的檫痕、阶步构造遗迹。显微构造主要有波状消光、双晶弯曲、岩石碎裂、棱角状角砾、矿物重结晶、绿泥石化、硅化、弱定向构造和剪切位错等现象。宏、微观构造均反映浅层脆性流变之特征。
[1]安徽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砀山幅、宿县幅、灵璧幅三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77年
[2]安徽省地矿局325地质队.宿县栏杆-解集地区矿产普查工作.1981年
[3]安徽省地矿局325地质队.安徽省宿县解集巍山大理石详细普查地质报告.1983年
浅谈黑峰岭推覆构造地质特征
■娄长增
P624[文献码]B
1000-405X(2016)-1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