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现象到民族遗产
——铁人经典故事价值实现的逻辑线索
2016-04-14马英林
马英林
(大庆师范学院 大庆精神研究基地,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从文化现象到民族遗产
——铁人经典故事价值实现的逻辑线索
马英林
(大庆师范学院 大庆精神研究基地,黑龙江 大庆 163712)
铁人经典故事的价值实现是通过两条线索展开的。第一条线索是从经典故事到文化现象。通过这条线索的研究,可以看到铁人经典故事是铁人文化现象百读不厌的“文本”,铁人文化现象是铁人经典故事存活的载体和意义解读。第二条线索是从文化现象到民族遗产。通过这条线索的研究,可以看到铁人经典故事作为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共有和共享性。铁人经典故事已结成为民族的共有记忆,提供民族的持续认同感。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铁人经典故事;王进喜;中华民族精神
铁人经典故事是新中国石油工业从艰难困苦中崛起的深深印记,是铁人王进喜为祖国石油事业忘我拼搏一生光辉业绩的真实记叙,是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真实感人的细致解说。铁人经典故事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历史过程中的产物,表现出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高度。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开展铁人经典故事思想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对于更深刻地理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更有成效地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宣传教育,更有成效地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经典故事到文化现象是铁人经典故事当代价值实现的第一条逻辑线索。从中可以看到,经典故事是文化现象反复解读的“文本”;文化现象是经典故事的更形象更生动的宣传和意义解读。正是铁人文化现象的长期“蔓延”和不断“生长”,才使得铁人经典故事内含的多方面的当代意义得到充分地展现和逐步被人们普遍地认知和理解。从文化现象到民族遗产是铁人经典故事当代价值实现的第二条逻辑线索。从中可以看到,铁人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正是在这些记忆中推进着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铁人经典故事对于推进当代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的作用是明显而积极的。人们正是在铁人经典故事中体会和认同自己民族的精神旗帜和价值追求,体会和认同自己民族的前进道路和发展方向,体会和认同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智慧,体会和认同自己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方法。铁人经典故事也正是在民族文化心理认同中成为“民族遗产”。抓住以上这两条逻辑线索,有助于更深入细致地开展铁人经典故事的当代价值实现问题的研究。
一、逻辑线索之一:从经典故事到文化现象
铁人影视剧、铁人诗歌、铁人传记文学是铁人文化现象中三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风景线让铁人经典故事更鲜活更生动地逼近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在把铁人经典故事中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文化价值“掰开了”让人们去触碰去理解。铁人文化现象的功绩在于她把铁人经典故事加工成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精致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铁人文化现象半个多世纪生长的历程,也是我们“人生教科书”不断丰富的过程。
铁人诗歌:让铁人经典故事去告诉人们,一个人的不朽在于他有感人的精神
人们把铁人写的诗和写铁人的诗统称为铁人诗歌。诗歌是人类劳动中火热情感的表达。铁人王进喜的“一声吼”这首诗是铁人诗歌的开山之作。1960年4月上旬,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人拉肩扛”安装钻机时,提出:“我们不能干哑巴活,要吼叫。要吼出精神面貌来,吼出水平来。”“一声吼”这首诗就在这样的劳动号子中诞生了。萨中指挥部的宋振明把这些劳动的号子整理为一首诗——“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然后,写在1205队的板报上。后来发表在大庆《战报》上,再后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传遍了全国,到目前为止,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铁人诗歌已超过一万首。2009年8月宋洪德、盖立学、马英林主编的《铁人精神:民族的教科书》出版。这是一本系统研究铁人精神的著作。孙德贵在这本书中,开展了对铁人诗歌系统全面的研究。这也是目前为止关于铁人诗歌研究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铁人诗歌一个重要的功绩是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肯定了铁人精神的永恒价值。诗人李凤岐用“不死”两个字概括出铁人精神价值的永恒性。他写道:“想到他,便想到铁。铁的锐气,铁的光芒,穿透地心。想到铁,便想到他。艰苦成铁,奋斗成铁。他以铁的魅力灿烂成一种精神,不死。”[1]
诗人赵守亚用最简洁的火热的诗歌形式的语言回答了铁人精神“不死”的理由:“把压缩的生命提前支付给祖国”。他在《铁人二十年》这首诗里这样写道:“二十年啊,你走了/却又日日夜夜/把大家的冷暖记在心窝/二十年啊,不老的是你的精神/那只铝盔/还在井架上闪闪发光/那盏马灯/还在夜空中光芒四射/那只刹把/还在荒原上扶风劈雨/那件老羊皮袄/还在风雪里温暖着北国/二十年啊,这宝贵的二十年/是缺油、缺血的中国/让你把人生慷慨地压缩/二十年啊,生命无法再生的二十年/是需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华夏神州/教你把血肉与力量提前支付给祖国。”[2]
铁人精神的“不死”也是人们心里永远怀念的“不死”。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人们还是想念铁人,想和铁人“面相见”,“手相牵”。诗人李学恒在《四季怀念》这首诗中写道:“我是春天/阳光明媚/鲜花娇艳/想要飞翔的心灵/萌生着对铁人的向往和梦幻/我是夏天/风来雨去,天涯绿遍/想看看世界的眼睛/渴望和黑土地的英雄相见/我是秋天/天高地阔,五彩斑斓/拥抱时代的臂膀/想和创业人的双手相牵/我是冬天/冰心美丽,雪花灿烂/永不停歇的船帆/铁人大吼一声,开钻/星星点灯,那是铁人的亮眼/篝火挑旗,那是铁人心中的烈焰/泥浆池里,龙腾中国石油的曙光/钻井架下,虎跃井场啸声敲击地面/出油了,红色草原龙飞凤舞/出油了,金娃娃横空出世报告春天……”。[3]全部的铁人诗歌要告诉人们的一个根本道理是:一个人的不朽只有他那永远震撼人心的精神。
铁人影视剧:让铁人经典故事告诉人们,一个忘我为国家和民族争气的人,历史会记住他不倦奋斗的身影
铁人影视剧是以影、视、剧为大众传媒方式,面向实际、面向群众、面向生活,记述、宣传、传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它既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鲜活的生命载体,也是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进行深入解读的一种方式。各个历史时期的铁人影视剧作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铁人影视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同大庆油田一起诞生的。铁人影视剧有三部奠基之作。第一部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一个摄制组于1959年9月开始拍摄的内部电影纪录片《松辽油田》。这部影片拍下了大庆油田第一口探井——松基三井试油的镜头。从那以后,这个摄制组,长年驻扎在石油会战前线,真实地记录了大庆油田这一时期的历史。第二部是由孙维世、金山创作并导演的六幕话剧《初升的太阳》。这个话剧于1966年初晋京演出,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第三部是张骏祥导演的艺术纪录片《大庆战歌》,1966年初完成,“文革”结束后才得以上映。这三部影视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大庆石油会战的历史全貌。到现在为止,铁人影视剧已有20多部作品,在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有七部以铁人王进喜的故事为原型的影视剧是铁人影视剧中的主线作品。这七部作品是电影《创业》、八集电视连续剧《铁人》、文献记录片《铁人王进喜》、大型多媒体话剧《铁人轶事》、电影《铁人》、电影《铁人王进喜》、大型电视纪实片《铁骨柔肠王进喜》。这些作品让铁人的经典故事情境化、鲜活化、细微化。这些作品触摸到了那个滚烫的年代,让铁人经典故事碰撞着人们的灵魂。
在这几部主线作品中有五个人扮演了铁人王进喜。第一个扮演铁人王进喜的人是张连文,扮演的铁人高大挺拔,他还扮演了电影《创业》中的周挺杉。第二个扮演铁人王进喜的人是王长林,扮演了八集电视剧《铁人》中的王进喜,把铁人演的充满人性的温暖。第三个扮演铁人王进喜的人是杨树田,扮演了《铁人轶事》中的王进喜,把铁人演的风趣幽默。 第四个扮演铁人王进喜的人是吴刚,扮演了电影《铁人》中的王进喜,把铁人演的张扬而富有个性。第五个扮演铁人王进喜的人是张志忠,扮演了电影《铁人王进喜》中的王进喜,把铁人演的朴实且富有哲学智慧。
这些影视作品把铁人的光辉形象鲜活生动地永远流传下去。那个宁肯少活20年,也要为国家多打井多出油的铁人,那个为国争光,为民争气把自己的生命提前支付给祖国石油事业的铁人,那个讲进步,不能忘了党,讲缺点,不能忘了自己的铁人,人民和历史会一直记住他。
铁人传记文学:让铁人经典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的高贵与否在于他的灵魂
铁人传记文学是铁人文化现象中一道重要的风景线,张怀德、戴祝文、孙宝范、卢泽洲、杜显斌等人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大庆油田《铁人传》写作组编著,孙宝范、卢泽洲执笔的《铁人传》是这道风景线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一本著作。这本书2001年11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再版重印,是人们研究铁人精神必备的资料。
传记史实是一部传记立世的根基,是一部传记的生命线。从目前出版的几本传记文学看,都注意抓住了这个生命线。铁人王进喜从一个讨饭娃、石油娃成长为一个具有广泛久远社会影响力的民族英雄,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铁人王进喜是一个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发挥到极致的人,是一个真心实意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在铁人的许多故事里都能让人感到人性的温暖。铁人传记文学是对铁人精神的细致解读,是细节化、真实化、生命化了的铁人精神。铁人传记文学对于铁人精神的宣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铁人传记文学比较细致地解读了铁人王进喜身上的三个迷:其一,他是一个低调的人,却让人敬仰;其二,他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却被人称之为“钻井工人中的大众哲学家”;其三,他是一个有缺点的人,却让人们感到可亲可爱。其次,铁人传记文学比较细致地说清楚了铁人精神研究中必须明了的三条线:其一,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展开线;其二,铁人王进喜的思想成长线;其三,铁人王进喜的社会影响线。人们正在这“三迷”和“三线”的叙述中懂得了一个人的高贵与否在于他的灵魂。
二、逻辑线索之二:从文化现象到民族遗产
铁人经典故事是铁人文化现象百读不厌的“文本”,铁人文化现象是铁人经典故事存活的载体和意义解说。“民族遗产”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概念提出来,是对铁人经典故事当代价值表现的一种理论上的概括。“经典故事”“文化现象”“民族遗产”是铁人经典故事价值存在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三个“节点”。铁人经典故事作为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共有和共享性。铁人经典故事是民族的共有记忆,提供民族的持续认同感。对铁人经典故事的当代价值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开展研究。因为文题所限,下面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集中地讨论铁人经典故事在提供民族持续认同感方面的价值表现。
铁人经典故事告诉人们:我们这个民族是有着自己鲜明个性和卓越品格的民族
民族的个性和品格是一个民族的“骨相”,是一个民族血脉得以延续的根本,也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内容。“铁人”出现的意义,就在于形象地表达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个性和品格,就在于清楚地告诉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充满“铁性”的民族。谁真正理解了“铁人”一词里的“铁”的含义,谁才会真正地理解今天的中华民族。对铁人的“铁”的理解有一个逐步深化和展开的历史过程。在打第一口井的时候,房东赵大娘看到铁人王进喜一心扑在井场上,几天几夜不回来吃饭睡觉,她赶到丼场一看,一个明显变得黑瘦的王进喜枕着一个钻头在睡觉,她感动地对工人许万明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人是铁,饭是钢,宁可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也要把井打下来。王进喜是让赵大娘佩服的人。“铁人”在赵大娘眼里是一个人的形象。余秋里听到铁人的事迹,立刻想到铁人代表大会战的方向,1960年先后召开三次万人大会树铁人。“铁人”在余秋里眼里是一个队伍的形象。毛主席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说,铁人的诗是会让地球发抖的。在毛主席眼睛里“铁人”是一个民族的形象。铁人的“铁”是充满民族浩气的“铁”,是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铁”。铁是硬的,能够支撑铁的硬度的东西,一定是比铁更强的东西。首先,“铁人”的铁,是铁的信仰。王进喜从一个放牛娃、讨饭娃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是党长期教育的结果。有了崇高精神信仰,一个人才能真正站起来,一个民族才能真正站起来。铁人成长的故事是我们民族成长的缩影。从铁人经典故事中能够体会到,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铁的民族,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这个民族有铁的信仰。崇高的精神信仰是中华民族“铁性”的根本要素,是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内在“凭据”。其次,“铁人”的铁是铁的信赖。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这是王进喜对自己人生的深刻的总结。铁人的故事让我们懂得领导这个民族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我们这个民族有了这样的主心骨就有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就会把任何困难都踩在脚下,克服一切险阻去争取胜利。再次,“铁人”的铁,是铁的信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是艰难行进的道路前面的灯塔和一直召唤我们的旗帜,人们心中有了这面旗帜就会铁心朝前走。有了铁心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民族就是一个任何敌人和困难都压不垮的民族。
铁人经典故事告诉人们: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有明确历史方位感的民族
知道自己历史方位的民族,才会知道自己从哪来,到哪去,有了共同的历史方位感的民族,才可能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民族。打开一本《铁人传》细细地读一读铁人王进喜47年的一生,就会感到这短短的47年人生,简直就是整个中华民族一定历史时期走向的“简缩版”。“三个娃”是王进喜成为“铁人”的“原始积累”。那个乳名叫“十斤娃”的王进喜一出生迎接他的就是苦难。家境败落后,又赶上家乡玉门大旱,要饭成了铁人王进喜人生的第一课。6岁的十斤娃用一根木棍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走南闯北去要饭。对于这段生活,铁人王进喜一直都没有忘记,后来《人民日报》记者田流采访他时,他说:“出门累垮了,回家饿瘦了,总觉的离死差不多远。”他还挽起裤腿让田流看当年要饭时地主的狗咬过后留下的伤疤。“离死差不多远”是这段要饭生活留给铁人王进喜心里永远都抹不掉的“痛”。王进喜 10岁就到深山里去给地主放牛,十三四岁去家乡的石油河边挖石油贴补家用。“讨饭娃”“放牛娃”“黑油娃”这三个名称是铁人王进喜苦难童年的真实写照。1949年玉门解放,1956年铁人王进喜入党当上钻井队长,1958年铁人带领他的钻井队打出了三个全国第一的钻井记录,被誉为“钻井闯将”。1960年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响亮地提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口号。“端水打井”“人拉肩扛”“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也因此获得“铁人”的称号,成为大庆石油会战的旗帜性人物,后来逐步被人们称为“民族英雄”。铁人王进喜有自己清楚的历史方位感。他经常讲我是放牛娃,我是苦出身,他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他的梦想就是祖国的富强。铁人经典故事一直在述说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方位。铁人经典故事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民族是从贫穷屈辱中来,从艰苦奋斗中来。铁人经典故事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民族是到自强中去,到民族崛起中去。民族方位感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生命意识感,有了共同生命意识感的民族是人心凝聚的民族,是步调一致的民族,是不惧怕任何艰难险阻的民族,是认准自己的方向,就一直走下去的民族。
铁人经典故事告诉人们: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有清楚的前进道路和奋斗方向的民族
铁人王进喜的“铁”也是坚定不移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铁”。铁人的方向就是社会主义的方向。铁人王进喜的一生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生。在坚持这个方向不变的前提下,铁人王进喜不断地编织自己的梦想,实现着自己的梦想,梦想是铁人前进的动力,梦想是铁人不变的人生追求。
纵观铁人王进喜的一生,是不断地沿着自己梦想的台阶向前走的一生。他1950年当上新中国的第一代钻井工人,到1970年离开了我们,整整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艰苦奋斗忘我拼搏了20年。这20年的前10年是在玉门度过的,后10年是在大庆度过的。铁人王进喜在玉门的10年,是沿着3个梦想的台阶奋斗的:1949年玉门油矿解放,铁人王进喜的第一个梦想就是当钻工,经过两次考试实现了;1956年铁人王进喜入党,不久当上钻井队长,他的第二个梦想就是要让这个“豆腐队”硬起来,打下“虎口拔牙”的315井,这个钻井队真的硬起来了;第三梦想是“标杆立祁连”拿下全国第一的钻井记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铁人王进喜24小时不离井场,首创了“全天滚”的工作方法,枕着钻头,在井场睡觉,成为局长的“两个感动”。他就是靠这“两个感动”的精神在1958年拿下了班进尺、日进尺、月进尺3个全国钻井最高记录,被人誉为“钻井闯将”。1959年到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和出席全国群英会。
铁人在大庆忘我拼搏的10年也是沿着3个梦想台阶奋斗的10年。1960年他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他的第一个梦想是“拿下大油田,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他“人拉肩扛”“端水打井”“带伤跳泥浆池压井喷”,他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到1963年底周总理宣布中国石油自给,他的梦想实现了。他到大庆的第二个梦想是拿下年进尺的世界第一,他领导的1205和1202这两个钻井队在1966年底都实现了这个目标。1965年春,铁人王进喜应邀到阿尔巴尼亚访问,产生他人生的最后的梦想“全国人均每年半吨油”,归国后,他为这个梦想兴奋过,也不断思考着。但这是很难实现的梦想,也是铁人王进喜一生中没有实现的一个梦想。铁人王进喜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梦想,铁人王进喜的奋斗方向就是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的奋斗方向。
铁人经典故事告诉人们: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有伟大的生存智慧的民族
大庆是靠“两论”起家的,开展学习“两论”的活动是大庆“两论”起家的逻辑起点。石油会战一开始,会战领导小组就以石油部机关党委的名义做出了《关于学习毛泽东所著〈实践论〉〈矛盾论〉》的决定。这个决定为了让每一个普通工人都能学懂,余秋里几易其稿,反复斟酌,最后压缩为只有241个字的文件。大庆“两论”起家是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起家,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融会贯通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大众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铁人王进喜不仅是为国家多打井多出油艰苦奋斗、忘我拼搏的典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大众化的典范。铁人王进喜的“五讲”题词,公开发表以后,铁人的哲学智慧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誉。“文革”期间铁人王进喜在一本毛主席语录的扉页上给青年演员李光复题写了“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铁人王进喜还有两句话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大众化的推进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一句是“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第二句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两句话体现了铁人王进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从第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铁人王进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从第二句话中可以看出铁人王进喜正确地理解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铁人王进喜结合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语言,讲着他朴实管用的辩证法,他懂得工作动力和工作压力关系的辩证法。他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他懂得远近之间相互转换的辩证法,他说:“家属大嫂做饭没油烧了,几十里外的工人就会觉得心里冷。”铁人王进喜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时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们从铁人经典故事中读懂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是具有博大精深的生存智慧的民族。“铁人”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人们在共同的记忆中找到民族的归属感,“铁人”是民族的标识,世界要在“铁人”身上重新认识中国。
[1] 孙德贵. 炼塔融思:铁人精神与铁人诗歌[EB/OL].[2012-05-03].石油文学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32d1af010139hd.html.
[2] 马英林. 大庆精神,时代的坐标[EB/OL].[2011-10-20].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40138/15962722.html.
[3] 路小路,李学恒. 四季的怀念——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九十周年诞辰而歌[J]. 石油政工研究,2013(5).
[责任编辑:焦玉奎]
(英文摘要略)
From Cultural Phenomenon to National Legacy——Logic Clues of Value Realisation of Iron Man Classical Stories
MA Ying-lin
(Study Base of Daqing Spirit,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Heilongjiang 163712,China)
马英林﹙1949-),男,黑龙江绥化人,教授,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
G122
A
2095-0063(2016)05-0124-05
2016-03-23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