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分析
2016-04-14李炳艳
◎李炳艳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分析
◎李炳艳
摘要:在生态文化建设领域中,农村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生态文化建设的整体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大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力度,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本文以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为基础,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 生态文化 可持续发展
遵循党的“十八大”会议内容,为应对当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局面,需要实现对大自然的充分尊重、顺应与保护,以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基础,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及政治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生态文化概述
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都对生态文化建设展开了初步探索。通过对其生态文化涵义的明确,实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高效性。
(一)分析农村生态文化的涵义
结合广义视角,农村生态文化指的是农民可以结合所处环境的实际特征,形成相对合理的生态价值理念。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模式,将农村生态文化中的制度层面与精神层面加以融合。
从狭义视角来说,农村生态文化主要在于:农村生活与农村生产活动的协调性,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维护,遵循积极健康的生态价值理念,构建相应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需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借助于生态文化理念,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最大化保护。
(二)分析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以农村的实际发展为基础,而生态文化建设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需求,注重人的自律性与自觉性。生态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与价值理念,其建设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发挥着相应的协调作用与支持作用,能否实现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在农村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实践过程中,生态文化建设发挥着总结作用。因此,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实现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效转变,通过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实现农村乡风的文明建设,保持村容的整洁性,借助于民主管理优势,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旨在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针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展开了相应的实践,但是,部分农村依然缺乏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导致在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农民缺乏相应的生态文化意识
由于我国农民长期受到传统观念与小农思维的束缚,其生态文化意识过于薄弱化,以致于生态文化建设理念始终处于落后局面,缺乏正确生态价值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在农村生产活动中,部分农民为追求短时间内的经济收益,会做出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生态文化涵义的正确认知,导致农民群众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参与感较低。农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文化素养有待提升,思维模式过于传统保守化,过于安于现状,很难接受现代社会发展下形成的新型理念与新型技术。其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意识相对缺乏,无法正确认知生态文化建设对农村、国家以及自身的积极意义。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懒惰懈怠现象过于明显,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高效发展。
(二)不健全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农村生态文化的高效建设,需要以健全的文化建设管理体系为基础。由于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属于初期阶段,缺乏生态教育、生态宣传与普及生态文化的丰富经验,其生态文化建设制度有待完善,增加了我国农村生态文化监理管理内容的难度。
在这一过程中,法规制度作为基础性的制度保证而存在。但是,在农村生态文化的具体建设过程中,法规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经济循环发展的相关设备始终得不到完善。此外,诸多环保制度的实施细则内容有待完善,其法律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导致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缺乏操作规范。
(三)农村生态文化的基础建设设施过于薄弱
我国生态文化建设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文化建设体系缺乏系统性的完善。我国农村主要实行自治管理的方式,其模式缺乏严格的规范标准。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导致生态文化的价值理念缺乏宣传与普及教育,其生态文化建设的监管策略无法得到贯彻落实。不仅其专门的管理部门缺乏健全,同时,其生态文化的建设设施有待完善,限制了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拓展。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合理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村容整体面貌较差,其卫生环境始终得不到和谐发展,其道路过于凹凸不平,柴草的摆放过于杂乱化,严重阻碍了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四)过于追求经济收益
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始终得不到提高。在农村生产活动中,部分农民群众过于注重短时间内经济收益的提升,忽视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带来的长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生态环保意识过于淡薄,尤其是农村管理人员,过于追求经济收益的快速提升,导致自然生态环境遭受污染。
三、分析实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由于我国农村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要求农村方面正视这一现状,实现对生态文化建设理论的不断实践与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健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首先,构建生态文化建设的考核制度,实现考核评价制度的严谨性。不同单位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农村生态文化的科学化、健康化发展。
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的群众监督体系,严格考核农民群众反映的实际状况,实现调查环节的精细化发展。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一旦农民群众出现危害生态文明的行为,管理人员需要进行及时的批评与整治。
最后,进一步丰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法规内容,结合地方特征,构建相应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实现对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强化管理,培养农民群众自律意识的形成。
(二)加大生态文化建设知识的宣传力度
在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人口素养的高低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以生态文化教育的普及为前提,对农村青少年、成年农民等展开生态文化的普及教育。借助于宣传渠道的多元化,实现对生态文化理念的大力宣传。农民群众自身生态文化建设意识的不断增强,有利于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实现生态文化建设部门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健全
农村生态文化的建设,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化建设管理部门。同时,建立相应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领导部门,以及基层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分队,实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从上至下的连续性,保证生态文化建设政策的科学性与稳定性。
另一方面,农村方面需要构建相应的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生态文化宣传栏,对村容加以整洁美化,通过对沼气池、太阳能的整改安装,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过度追求最大化经济利益的实现,制约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我国农村充分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建立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形成生态文化产业的独特风格,开发农业文化观光与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效统一,推动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内容。要全面掌握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涵义与现实意义,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增强农民群众对建设生态文化的参与感,实现我国农村生态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全信.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人民论坛2014(05).
[2]樊晓敏.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自我生态意识的提高[J].商,2013(23).
[3]石娟.浅析农村生态文化建设[J].前沿,2013(03).
(责任编辑 宋倩)
作者简介:(李炳艳,女,本科,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