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的长者家园
——浙江老年大学采访散记
2016-04-14
□本刊记者
专 稿
西子湖畔的长者家园
——浙江老年大学采访散记
□本刊记者
笔者曾多次走进浙江老年大学,每一次到来,都会发现新的变化,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在浙江老年大学迎来建校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再一次来到这个被离退休老同志称之为“精神家园”,让无数老年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所见所闻,感慨万千。
校园春风惹人醉
清晨的第一缕霞光,透过高大挺拔的樟树,映照着校园五彩缤纷的樱花,美轮美奂。时针刚刚指向七点,学员们洋溢着幸福和蓬勃向上的神情,陆续踏进校园。工作人员用满面春风,迎接着这些可亲可敬、孜孜不倦的求学者。
浙江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甄柏钧告诉笔者,许多学员都是提前1小时到校,我们工作人员必须在老同志之前,到达各自的岗位。甄主任说,老同志们把这里视为自己的另一个“家”,我们就必须以“儿女之心”,让学员们感受到“家”的温馨、温暖……
以“儿女之心”做好学员服务工作,是浙江老年大学每一个员工的理念。正是这样的理念,让校园四季如春,激发了老同志的学习热情和爱校如家的情怀,也感染着每一位教师,在这里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浙江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老年大学副校长诸春华说起学员和教师中的感人故事,如数家珍。他说,几乎在每一位老师和学员身上,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在这里感受美、创造美、展现美,向社会、向家人传递正能量,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做出了榜样。
山水画班学员沈金虎学有所成,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一次义卖活动中,他现场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作品,拍出2.3万元的价格。沈金虎却将善款全部捐赠给从事儿童特殊教育的杭州湖墅学校。
一位学员的老伴瘫痪多年,老年大学“推拿研究会”组织学员轮流为其老伴按摩、推拿、陪聊,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爱心创造奇迹,几年后,病人不仅重新站起来,也加入了老有所学的行列。
2011年10月,一位女外宾在西子湖畔勇救落水者的一组照片,被媒体竞相转发,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这组照片就出自摄影班学员王荣贵之手。那天,在湖畔采风的他用相机记录下整个过程,并迅速发到有关媒体。瞬间,“老外美女”与“浙江老年大学学员”,在网上红极一时……
浙江老年大学古筝班,有一位“国宝”级的百岁学员,每天和女儿一起结伴上学。有一次,因为特殊原因而迟到,老人三次向老师鞠躬致歉。她用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把美好的学习时光一针一线绣在自己的年轮上,用快乐和知识筑起精神殿堂,焕发出生命和信念之光,被人们誉为“最美校花”。浙江老年大学有关领导一再叮嘱我们,这位百岁学员的故事不宜公开报道,因为考虑到老同志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学校目前的容纳量,学校不鼓励八十岁以上的老同志报名上学。据了解,目前浙江老年大学超过八十岁的学员达2000多人,九十岁以上的90多人。面对求知若渴的长者,学校真的不忍心剥夺他们学习的权利,但是高龄长者的健康和安全,却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走进校园的“健康小屋”,肺活量计、握力计、纵跳计、健康测试仪等设备一应俱全,笑容可掬的工作人员耐心、热情为每一位学员测量血压、血糖等各种健康指标,回答各种各样的健康咨询。诸春华介绍说,设立“健康小屋”,除了可以及时处理学员突发的身体不适,更重要的是让老同志在学习之余,有个放松身体、排解烦恼的地方,做身心健康的快乐长者。
许多地方的老年大学都有医务室,但浙江老年大学的“爱心门诊”却与众不同:这里的医生、护士,都是医院的专业人员。从最初的设想、建立到聘请医护人员,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老年大学副校长王文序,都亲自参与了筹划、协调。她认为,专业医护人员不仅业务能力过硬,身体素质也好,可以更好地为学员健康保驾护航。同时,学校还对工作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每个人都考取了医疗机构统一颁发的“应急救护证书”。
在这里,我们还听到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故事。郑方老师是山水画大师陆俨少的得意门生,他却对老年大学情有独钟,25年痴心不改。他的教学水平与他的谦恭相辅相成,深受学员爱戴。英语老师郑妮娅,因为突然骨折无法到校上课,为了不耽误学员们学习,她让同为英语教授的丈夫代为上课,自己无人照料则在医院找陪护;文学老师陈根民是大学副教授,他多次推掉一些社会活动,而老年大学的课程却从不耽误;篆刻老师朱恒吉出身西泠印社世家,是浙江颇具名望的篆刻家,但他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已经在老年大学任教20余年。
阳春三月,江南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浙江老年大学的教学实践基地,摄影班的同学们手持“长枪短炮”在花丛中醉心拍摄;国画班学员在专心致志写生……
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教学基地,处处是春风拂面的温暖和感动。
殷殷嘱托记心间
采访中,我们曾问到浙江老年大学的机构规格,得到这样的回答:习近平、张德江、赵洪祝、沈跃跃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我们学校作过报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亲自担任我们的校长,我们学校是什么规格呢?此话虽有调侃的味道,笔者却从他们的脸上读出了一种自豪感。
作为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思想文化阵地,浙江老年大学一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期间,多次来老年大学看望老同志、作形势报告,十分关心老年大学建设与发展。他强调指出:办好老年大学,是党和政府对老同志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的具体体现,也是顺应老龄社会需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浙江老年大学要进一步突出特色,总结实践,探索规律,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推进老干部工作,发展老龄事业,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在浙江老年大学资料室,我们看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百忙之中来参加新校舍奠基仪式的照片,弥足珍贵。
多年前,我们就听到过张德江同志刚到任省委书记时,来老年大学作时事政治报告的故事。当张德江同志走进简陋、拥挤却井然有序的教室,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歌声一遍遍响起的时候,张德江同志被深深地感染了。得知许多老同志怕耽误了听报告,中午饭也没有回家吃,他动情地说,“我分明闻到了包子的味道……”报告会之后,许多老同志给张德江写信,就浙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张德江再一次被老同志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尚的情操所感动。他多次提出,一定要办好老年大学,要求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建设新校舍,为老同志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殷殷嘱托,激励着浙江老年大学的同志们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三十年来,学校历届班子把省委领导的嘱托牢记心头,恪尽职守,砥砺前行,硕果累累。从三十年前西湖白堤的明鉴楼,到今天园林式的常青园;学员从数百人到今天的上万人,浙江老年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成就,得到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和全国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采访中,我们多次听到老同志们对王文序局长的夸赞。身兼数职的她,经常深入老年大学,调研学校工作;深入班级课堂,了解教学动态;深入学员中间,倾听老同志心声。笔者赞赏王文序对老年大学的重视,她郑重地说:“我是老年大学副校长,这是我的职责啊!”她认为,只有接触教学、走近学员,才能够了解教师、学员的所思、所想、所需,把老年大学办得让老同志喜欢。毕业于浙江大学的王文序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耐心,精心指导办学工作,体贴入微地关爱每一位教师和学员。她经常对工作人员说,你是用一只手,还是用两只手去和学员握手,从这些细节中,可以体现出你对老同志的感情。她对“握手”的理解看似简单,却反映出视老同志若亲人长辈的思想境界。
领导们率先垂范,尊老、爱老、助老在校园蔚然成风。把关系到老同志的每一项工作想在前头、做在前头,做细做实,成为每一名员工的习惯性思维。每一天,学员放学后,工作人员都要把教室、走廊以及校园的每个角落认真排查,收存好学员的遗漏物品,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
曾几何时,许多地方的老年人漏夜排队报名上老年大学,成为一些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当我们问到这件事情,省委老干部局教育处的曹瑞副处长哈哈一笑:我们这里老同志报名上学,给原单位打个电话,就一切“OK”了!
此话听似简单,实则包含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每个学期期末,学校向学员和省直机关各厅局发放统一印制的“问卷调查”,摸清下学期老同志想学的专业,了解有多少老同志想报名上学,同时将课程表、报名表送到各个厅局的老干部处,根据报名人数和专业需求,提前把学员的入学手续办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大学的火爆与教学设施不足的矛盾,也曾让许多报不上名的离退休干部“望学兴叹”。为了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老同志,体现教育公平,浙江老年大学的同志们冥思苦索,想了不少办法,比如“按需开班”和“长短结合”,在对学员选学专业统一规范的同时,尝试举办各种短训班。短训班学制从一周到三个月,比如智能手机、丝网花艺培训班等等,因为时间灵活,知识实用,受到广泛欢迎,同时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
浙江老年大学每年举办若干次大型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讲授老同志关注的热点问题,“常青园大讲堂”已成为学校的品牌。学校还不定期举办“微党课”、故事会等,聚焦当前全国和浙江重大热点事件,不断创新老年大学的学习和活动形式。
校园安全是老年大学的重中之重。浙江老年大学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组织消防、急救、防暴恐等演练;雨雪天气,工作人员都提前在大厅里铺上防滑垫,并安排专人在走廊、校园等处,或提醒老同志注意安全或伸手搀扶……
事业的责任感,让浙江老年大学的各项工作达到了无微不至的境界。每个学期被评为“优秀学员”老同志,原单位一定会收到学校发来的“喜报”,看似小事一桩,其效果可想而知。
等闲识得东风面
近年来,浙江省的老年大学工作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可喜局面,得益于老年大学的管理体制。全省各级老年大学全部设立由校长、副校长和委员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老年大学校长;委员由教育、财政、社保、文化以及高校等部门负责人担任。校委会每年定期研究办学工作,使一些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各有关部门积极主动为老年大学办实事,真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解决老年大学的师资问题,浙江老年大学与教育厅协商,在老年大学任教的高校教师,计入本单位课时。在绍兴市柯桥区老年大学任课的高校教师,课时达到一定标准时,还可作为教师基层“支教”的经历。
浙江省委老干部局教育指导处,负责全省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工作。1994年以来,全省先后开展了“县级老年大学创优竞赛”、“创优胜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示范校创评”、“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创建”等四轮创建活动,各级老年大学在政治建校、队伍建设、课程设置、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市、县级老年大学软、硬件建设的全面发展。省会城市杭州,初步形成了以省校为“龙头”,以市、区、高校老年大学为骨干的“网格化”办学新局面。
采访期间,记者来到嘉兴老年大学。雄伟的校门,宽阔的校园、明亮的教室,独立、阔气的圆形报告厅,一应俱全的体育设施,可谓“高大上”。2.5万平方米的校舍和7000人次的学员,在全国地市级老年大学也许不是最多的,但是这里学员的“待遇”、软件建设,不免令笔者赞叹。学校为学员、教师和返聘人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引进了智能化管理系统,学员证是IC卡,既是借书证,又是公交卡。
在长兴县,记者看到了依河而建的老年大学新校舍,5千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教学设施,让人大开眼界。在教学楼大厅最显眼的位置,竖着7面红旗,原来这是学校医疗、帮扶、文艺、摄影等7个志愿服务小组的队旗。志愿者们由不同爱好和专长的学员组成,走上街头,服务社会。那一面面迎风招展的老年大学旗帜,成为县城最美丽的风景。
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开展社会服务,是浙江省各级老年大学工作的突出特色,正是这种“中心”意识,赢得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老年大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云和县老年大学,我们见到了“老李帮忙团”的老李、大李和小李。以李光亮为团长的“老李帮忙团”成立于2010年7月,九成以上的老年大学学员都加入其中,“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大家穿上红马褂、戴上小红帽和专门设计的团徽,出现在云和的大街小巷,帮忙到千家万户。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到云和调研时,专门接见了李光亮。“老李帮忙团”用爱心奉献全社会,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云和县乃至丽水市的品牌,甚至感动了全国。云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大学一直靠租借校舍办学。“老李帮忙团”感动了县委领导。县委书记说,经济再困难,也要为老同志建设一个高质量的老年大学!
在义乌老年大学新校舍施工现场,笔者感受到了如火如荼的场面和义乌人的“大手笔”。老年大学的施廖英校长告诉笔者,1.2万平方米的新校舍在建项目,被列入了义乌市重点建设工程之一,2016 年10月即可竣工并投入使用。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笔者眼前不断幻化出老年学员在新校舍学诗、作画、弹琴、舞蹈的情景。此刻,一轮红日挂在天边,仿佛在昭示着老年教育事业灿烂辉煌的明天。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短短几天的浙江之行,收获颇丰,感动与感悟并存。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文序的一句话不时回荡在耳边:“心态归零,重新出发!”多么虚怀若谷的情怀啊!以建校30周年为新的起点,放下过去的成绩和荣誉,重新开始,以愈发勤奋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踏上新的征程,相信浙江老年大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