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客观的农村留守儿童实证研究新成果——评吴霓主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

2016-04-14郑程月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6年2期
关键词:试点案例儿童



全面客观的农村留守儿童实证研究新成果
——评吴霓主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

郑程月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农村以青壮年为主的大量劳动力开始流向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及教育问题。

据全国妇联的相关数据统计,2009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1]后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截至2010年,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总数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据算的数据相比,5年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人。[2]再将之与2009年的数据相比,一年之内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就增长了302.55万人。留守儿童数量的急剧增长,严峻的现实问题凸显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与健康发展的紧迫性。

从2002年起,我国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问题、教育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亦受到学术界中多数专家学者及研究员的重点关注,并针对某些特定地区农村、乡镇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德育教育问题、家庭及学校教育以及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等问题进行研究,撰写并发表了大量论文,同时也提出了诸多富有价值的措施建议。

当翻阅关于针对留守儿童教育、成长与发展的专著书籍时,却深感缺乏。多以论文呈现虽思想各异、具有百家争鸣之势,见仁见智。但为免缺乏针对这一研究群体的整体性、系统性、生动性的理解与思考。因而,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霓研究员主编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一书出版时,深知欲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必得切身去行动,真正走进这些留守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方能有如书中所写的真实案例与现实问题以及直指重心的解决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是2015年9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以28万余字符,全面、客观、真实地描述了我国留守儿童的生存与教育现状。吴霓研究员率领其课题组团队经过近10余年的实地跟踪与调研,深入农村留守孩子们真正的现实生活,全面地揭示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教育方面的问题。

观一眼书名便对本书研究方法一目了然,该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与已有研究相比较而言有很大突破,本书坚持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首先对以往研究成果作以简单梳理,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严格科学的界定,思路清晰,方法严谨。采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并结合统计分析和演绎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用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贯穿本书始终,结构逻辑严明。且该书研究视域跨出了微观的教育视野,从中观的社会和政府角度进行切入研究与探索。

本书从七方面的重点关注及研究对策入手,结合抽样调查中的现实案例,探索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建议,以期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服务。

第一个方面,是针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状况进行详细阐述与分析。本书根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科学的鉴别。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揭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生存与发展现状。并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以具体数据说明这一群体目前发展的基本情况,并且通过与其他常模的对比分析,呈现当今社会留守儿童的生存教育现状,引人深思。这一部分深刻地阐明了进行本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第二方面,特别关照农村留守女童的健康发展。本书研究内容着重突出了对更加弱势的群体的特别关注,深刻地贯穿和谐发展的思想,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教育理念。以明确的概念界定和具体的数据,加之实地的考究,从整体角度清晰的呈现出我国农村留守女童的规模、地域分布、家庭结构、受教育状况以及大龄女童就业等相关现状,并提出诸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第三方面,从教育管理的视域中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湖口县、福建省尤溪县、安徽省安庆市等地区作为试点开展典型案例研究,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角度层层剖析,针对三地各级各类学校留守儿童发展现状及存在诸多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此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等方面的建议措施。如在江西省湖口县进行的试点研究,最初这些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在校学习、心理情感、身体发育、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卫生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情况确实令人堪忧。特别是这些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情况,据2007年本研究团队对湖口月亮湾谢家村的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其中有三名孩子严重营养不良,由此导致身体发育严重滞后,当时已满12岁的谢某身高仅有102厘米。[3]61小学阶段的孩子经常食用 “三无”食品替代早餐,上学以及放学路上没有任何安全意识、处于青春叛逆期却没有正确的引导等,诸如这类安全保障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数不胜数。针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本研究团队因地制宜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留守儿童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如在各个实验学校从改良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制定教育管理制度、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实施“一个优先、两个信箱、三个站点、四个平台”的“一、二、三、四”工程。[3]67通过多年的实地试点调研,不断提出独具针对性的实践举措,并对试点取得的诸多有益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对研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惑进行反思。用事实说话,以生动案例述说,针对现实具体情况,多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可以说每一试点与典型案例的研究都是一副副针对留守儿童教育改善过程的动态写照。这些成功的案例,完全可以得到积极的学习推广与借鉴。

第四方面,是重点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心理健康发展进行研究。分别以贵州省惠水县、四川省营山县、江苏省宿迁市、福建省尤溪县等各级各类中小学为研究试点。通过对四地试点的教育实践研究,并透过试点各地一线教师书写的教育日记,精彩生动,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极强的解决方案。每当阅读一篇来自一线教师的亲笔手记,都有身临其境之感。如书中案例2中陈仕红同学写的《给爸爸的一封信》,信中处处流露出孩子对爸爸深切的想念。作为读者似乎也能体会到这样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当这位老师看到孩子的这篇作文后,开始进行深刻的思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这些留守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定期为这些孩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努力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解开心灵的“疙瘩”使他们树立起成长的自信心。[3]114-116以及还有卢世忠同学的成长经历、王国强的成长经历等。[3]118-123案例中每一位教师,都深刻地感受到这群孩子亟需来自父母、教师、社会的关爱。为了他们前途和健康成长,通过本次试点实施,教师们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措施,如:教师要向父母一样给予这些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爱护,努力改变家长或看护人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建立自信等。

正是通过多年进行的试点研究,四地都取得了双赢的效果,一是树立了这些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进而促进并保证了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二是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转变了他们教育教学观念,切实增强了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通过此试点研究,为解决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道德发展问题都具有积极价值与实践意义,从而对推动政策制定也具有极大地可参考性。

第五方面,是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进行试点研究。这一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只针对留守儿童的常规问题研究视域。是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及教育纵深改革需要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以及如何进行自我教育进行深入调研与探讨。以四川省营山县各级各类中小学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哲学、教育科学、现代管理、儿童教育及心理发展等相关理论进行试点调研,为读者展示了一篇篇真实、生动的案例,并提出了相应多维的解决措施。如在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留守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试点,反馈案例中五年级邓同学评选“留守学生五自之星”的感人事迹材料,以及2009年6月评选的“留守学生关爱之星——邓爱华的事迹材料”,一名优秀的农村留守儿童教师脱颖而出。以及一线教师获奖论文“破茧成蝶——一个留守女童骨折后的转变”。[3]223-225通过多年的试点调研推进,2007年9月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通并投入使用,2008年6月成立了“留守学生之家”,专门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3]2132009年度营山县回龙中心小学已全面积极开展留守学生自我教育五项活动,每一月都有不同活动主题,从生活自理到全面发展的教育。通过试点研究建立了一整套指导运行机制,形成了留守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完善了留守学生自我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促进了留守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纵向推进。

第六方面,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养成进行研究。以四川省营山县和福建省尤溪县中小学为试点,采用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视角对试点进行现状调查研究、原因分析研究以及对策研究。首先运用观察法和调查法对数据样本进行搜集和鉴定,进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学生自身发展等方面从一个个生动、真实的实践案例中多角度提出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解决留守儿童不良个性对策的积极措施。如用爱心抚慰创伤篇案例,谢小琼的《让爱的暖流温暖留守儿童的心》[3]239,用友情弥补亲情篇案例,王琼英的《这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3]士41,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篇,白云的《倾注爱心,关注发展》[3]242。通过每一层次的调研分析都结合了全面真实的案例,在实践举措进程中都具备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

第七方面,从如何培训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建立有序、有效教育场所角度为切入点。同时,从寄宿制学校管理的视域中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四川省营山县星火完全小学为调研试点。一是对基本概念进行澄清;二是确立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三是展开实地调研;四是对研究成效做出分析及反思总结。通过试点调研建立起了一整套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3]274并积极构建了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的运行机制,通过试点广泛动员并唤起家长积极参与到体系中,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良好作用,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关爱。为在实践中探索“‘寄宿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利与弊”的问题,本课题研究团队根据调查中发现问题及成因,并尝试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通过典型案例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对此问题有了初步的结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最后,本书从全局角度出发,唤起要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四方共同促进,互为基础,互为纽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管理体系,保证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本书从各个层面与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一书,采用独特研究视角,明晰概念界定,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层面视角,逐步逐级多角度提出对策措施。全书贯穿着生动真实的案例,详实的数据分析,为读者呈现最真实可信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的现状与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本书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心身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进行全方位考究与实践调研,具有扎实、沉稳的理论及实践基础。本书写作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教育等方面予以对比,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成长教育所带来的真实影响。翔实的实地调研资料,丰富真实的案例调查,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广泛的参与对象,真实全面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当今立体生活,具有深刻的分析广度与深度。为当今研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等问题提供了巨大的研究参考价值。更为能够早日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政策体系提供了夯实的决策。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改变未来农村人口素质,关注未来教育发展,关注伟大民族复兴。品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教会我们以行动去关怀,以行动去改变,以行动去实现中国梦。正如吴霓研究员在本书后记中所言:“留守儿童问题一日不解决,我们就一日不停步,会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下去。”可见,这是何等坚定的信念。由此决心和精神,留守儿童的问题定会合理有效地解决。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2009年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发布的数据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9-05/26/content_11440077.htm.2009-05-26

[2]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2013-05-10.

[3]吴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问题实证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张永祥/校对一心)

[作者简介]郑程月(1990—),女,蒙古族,内蒙古包头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教育政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10

猜你喜欢

试点案例儿童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
国家级医改试点医院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