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溪山铅锌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浅析

2016-04-14周程林

地球 2016年5期
关键词:连平新丰褐铁矿

■周程林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五队广东惠州516000)

广东溪山铅锌多金属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浅析

■周程林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五队广东惠州516000)

溪山铅锌多金属矿区位于广东省连平县城210°,直距约9千米。矿体赋存于上泥盆统帽子峰组地层褐铁矿化断裂破碎带中,矿体类型为断裂破碎带型。矿床属破碎带型中-低温热液矿床,矿区断裂构造是控制矿体几何形态及空间位置的重要因素。根据本区构造地质特征,矿化带的产出形态,矿石物质组成等分析,认为本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良好。

铅锌多金属矿 地质特征 找矿前景

溪山铅锌多金属矿区位于广东省连平县城210°,直距约9千米。位于勘查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段,大尖山-贵东东西向岩浆、断裂带东端南缘,与北东向从化-新丰深大断裂带的复合部位。根据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认为本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良好。

1 区域地质

区域地层主要出露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区域构造发育,包括北东向之九连山复式褶皱带、新丰向斜、南北向连平向斜、北东向之新丰—连平断裂、近东西向大席断裂以及新丰—连平断裂派生的北北东向之黄板坑、内莞等次级断层。区域出露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此外尚有酸性浅成岩和中基性脉岩产出。

本区属大尖山钨锡多金属成矿远景区与石背(大顶)铁钨远景区过渡区域,区内北东有锯板坑钨多金属矿区,北面有大尖山铅锌矿床、大吉山大型脉钨矿床和鸡啼石铜钨矿床、西华山铜锡矿床等,南东面则为大顶铁多金属矿区,另还有其它中小型的铅锌、铁多金属矿点多个。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1)中泥盆统老虎坳组(D2l):出露于测区东南部,底部为灰绿色砂砾岩,向上为石英砂岩,上部为千枚状页岩、砂质页岩夹紫红色砂岩。厚度大于289m。(2)上泥盆统天子岭组(D3t):出露于测区东侧。主要为灰色泥质灰岩,夹钙质砂页岩及钙质粉砂岩。厚度大于90m。(3)上泥盆统帽子峰组(D3m):大面积出露于测区中部,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页岩,该地层沉积韵律明显,从北西-南东,形成粗-细-粗-细的沉积小旋回。总体产状变化较大,走向北东240~330°之间,局部偏南及南东,倾向北西为主,局部倾向南东,倾角10~72°之间变化。岩石具轻微变质现象。根据其岩性组合大致分为两个岩性段。厚度大于353m。①第一岩性段(D3m1):出露于测区东部,从马骐棚架—青山,整体呈长条带展布,地形陡峻。岩性为浅灰色,浅黄白色石英砂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状页岩,未见底界线,厚度不清。②第二岩性段(D3m2):出露与测区中部和南西部大面积出露,呈北东—南西向长条带展布,中间被第四系(Q)覆盖。深灰色—灰黑色页岩为主,间夹石英细砂岩和石英粉砂岩。在砂岩与页岩过度段夹四层红褐色含硫化物赤铁矿层(标志层),从北西到南东,矿体厚度变化为薄层状-中厚层,断续出露,局部膨大缩小。(4)三叠系上统大顶组(T3d):分布于测区南部,岩性为浅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夹石英砂岩,局部夹2~3层石英质砾岩、含磁铁矿粉砂岩、炭质页岩、含磁铁矿层。是大顶铁矿的主要赋矿层位。总体产状变化较大,倾向北西为主,局部倾向北东、南西,倾角20~81°之间变化。厚度不清。(5)白垩系南雄群(K2nn):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于测区北西部。岩性为流纹岩、凝灰岩、钙质凝灰质砂岩及页岩、含砾砂岩、砾岩。总体产状较稳定,倾向275~305°,倾角35~70°。厚度不清。(6)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阶梯及山间盆地,主要为砂、砂砾及粘土类组成。

2.2 构造

本区内的基本构造形迹,主要受区域东西向及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所制约,地层强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2.2.1 断裂构造

工作区断裂非常发育,它直接控制了岩脉、矿脉的产状、分布及规模,制约矿床的赋存空间,以及不同程度的对矿体产生破坏作用。主要断裂构造为走向北东向的区域性新丰-连平深大断裂,断裂冠穿本工作区中心而过,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40°~80°不等。在平面上沿北东方向呈波状延伸,形成了隆街盆地。其次级羽状断裂为本区的容矿构造。

本区容矿裂隙构造有北西、北东向组。其中以北西组最为发育,其次为北东向组。

2.2.2 褶皱构造

连平向斜: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组成,向斜东翼被连平断层破坏而没有出露,西翼较为完整,中部被内莞断层横切,向斜轴向近南北向,呈长条状紧密褶皱,绝大部分岩层产状倒转,岩层倾角较陡,60~80°居多。向斜西翼较完整,由次级西山背斜与大面岭向斜组成。

西山背斜:为正常背斜,轴向近南北向,由泥盆系地层组成,但同样发生剧烈褶皱,扇状褶皱常在核部出现,岩石倾角70~80°,往南褶皱强度减弱。

3 矿(化)体特征

工作区在大顶外围综合异常带发现了船洞区段含金褐铁矿化破碎带。

3.1 矿体分布、产状、形态及规模

矿点处主要出露上泥盆统泥质粉砂岩,石英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较为发育,矿点位于北东向连平-新丰断裂的南东盘,发育一组北西及北东向破碎带,目前已发现2条含Au褐铁矿化构造蚀变带。

V1(褐铁矿化带: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60°,顺层产出。下盘为石英砂岩及粉砂岩,褐铁矿化带宽30~50m,长度约800m,

V2(褐铁矿化破碎带:规模较大,金矿化最好。含金褐铁矿化构造蚀变带走向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75°,矿体长1000余米。下盘为硅化砂岩,见挤压带,褐铁矿化带厚度6.5~19.0m,平均厚度12.7m。

矿石主要为铁锰土、赤铁矿、褐铁矿石、含重晶石褐铁矿石。岩石呈深棕褐色—深黄褐色,土状光泽、半金属光泽。结构较松散;构造以土状、致密块状、团块状、蜂窝状为主,个别呈斑杂状、似葡萄状。

4 矿床成因及找矿前景浅析

据本区矿化带的产出形态,矿石物质组成等分析,矿床应属破碎带型中-低温热液矿床,矿区断裂构造是控制矿体几何形态及空间位置的重要因素。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南岭准地台与中生代沉降区的嵌接带、南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与连平—新丰断裂新华夏系断裂构造带(深大断裂)截接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及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潜力巨大。

有利的赋矿空间;工作区泥盆系地层是区域内热液蚀变破碎带型铅锌铜金银矿床的重要含矿层位,工作区已发现的蚀变破碎带型金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在泥盆系中,而泥盆系地层则是区域内热液蚀变破碎带型钨锡铅锌铜金银矿床重要含矿层位。工作区内发育的断裂构造,为工作区内的主要控矿构造和容矿构造。

综上所述,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良好。

[1]地质部广东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说明书1/20万连平幅,1964年.

P62[文献码]B

1000-405X(2016)-5-39-1

猜你喜欢

连平新丰褐铁矿
连平:房地产政策宽松仍需发力
美联储加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
连平:房地产政策有必要进一步释放维稳信号
安钢烧结机配加澳褐铁矿粉的生产实践
褐铁矿粉的烧结基础特性的实验研究
国内褐铁矿烧结技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省新丰煤矿主井井筒中心确定方法探讨
“完形填空”原创练习两则
叶连平和他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西昌钢钒烧结配加40褐铁粉矿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