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矿田大帽峰矿床102号带B51矿体成矿特征
2016-04-14孙俊杰
■孙俊杰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广东广州510800)
下庄矿田大帽峰矿床102号带B51矿体成矿特征
■孙俊杰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广东广州510800)
大帽峰矿床主要构造可分为北北东-北东向硅化断裂带、北西西向糜棱岩带及近东西向辉绿岩脉,经过前人的勘查成果发现,矿床大部分矿体均严格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主要矿化类型为硅化带型,本文通过对北部B51主矿体的成矿特征进行分析,认为B51矿体主要是受北北东向硅化带控制和岩性共同控制,今后在该区找矿应着重注意二者的分布关系。
B51 矿体成矿特征 102号带 大帽峰矿床
贵东岩体是印支-燕山期多阶段形成的复式花岗岩岩体[1],下庄矿田位于贵东岩体东部。下庄矿田复式花岗岩体可划分为:(1)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γ1~2(1)5);(2)燕山中期白云母或二云母花岗岩(γ2(3)5);(3)燕山晚期花岗正长岩或次英安斑岩(γ3(1)5)。矿田内辉绿岩脉发育,成群成组呈近东西向分布,从北往南依次有水口-竹山下、黄陂-张光营、明珠湖-寨下、鲁溪-仙人嶂、中心段等五组。矿田内断裂构造活动强烈,表现为多期、多阶段、多方向成群成组出现(吴烈勤等,2003),主干断裂为北东-北东东向,区域上可能属于四会-吴川断裂带的北延部分[2],矿田内断裂主要有北北东、北东东和北西西向3组。
1 矿床地质特征
大帽峰矿床位于下庄矿田北部,处在下庄岩体与帽峰岩体过渡部位,102-石角围控矿构造带北段。区内岩性主要为燕山第一期主侵入体中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2pbγ2(1)5)、燕山第三期第二补充侵入体细粒白云母花岗岩(3mγ2(3)B 5)及辉绿岩。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北西西向,近东西向三组。北北东向构造主要为102-石角围硅化断裂带北段(101、102)及其次级构造,由碎裂岩、硅质物组成,充填各色微晶石英、萤石等,呈右列式展布,具分支复合,局部扭动时张开,其次级构造主要有103、104、105等,是区内的主要成矿构造;北西西向构造是区内较早形成的一组构造,充填物质为糜棱岩和硅质物,主要为120号断裂带;近东西向的构造主要为g1、g2等,充填辉绿岩。区内的铀矿化类型主要有硅化带型、“交点”型。近矿围岩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赤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萤石化等;蚀变多分布在构造及其上下盘的围岩中,分带不明显[3]。
2 B51矿体成矿特征
102号带北部是大帽峰矿区102号带的北段,长800~900m,宽1~3m,为各阶段的热液硅质物等所充填和交代而形成的硅化带。产状290°∠75°,15号勘探线附近有340°~350°∠70°的106号硅化断裂带相互交割。围岩主要为燕山早期的中粒二云母花岗岩和燕山早期第一补充侵入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有更晚侵入的近东西向的辉绿岩分布。B51矿体赋存与13A剖面到16B剖面之间的地段,其成矿特征如下:
(1)矿体在空间的分布不仅受102号硅化断裂带本身控制,还受到细粒花岗岩的分布构造线所控制。
从地形地质图来看该地段的细粒花岗岩呈北北东向断续分布,102号带总的是继承与呈北北东向的细粒花岗岩的分布构造线,有的地段又直接穿过两期岩体的交界面。从勘探结果,102号带北部已圈定的矿体主要分布在两期岩体交界面附近且多集中于早期的中粒花岗岩附近。B51矿体赋存部位,成矿带直接穿过两期岩体交界面。交界面呈40°~50°往北倾伏,而该矿体沿交界面分布,亦有向北侧伏的趋势。
细粒花岗岩对为成矿创造有利的条件。含矿构造带总的分布是在细粒花岗岩的侵入线之上,部分斜切细粒花岗岩。有时含矿构造带穿过花岗正长岩,两者倾向、倾角几乎一致。从坑道中揭露的情况来看,含矿构造带与细粒花岗岩的分布基本一致。总的反应出该细粒花岗岩呈北北东向的脉状分布,含矿构造带,是细粒花岗岩脉侵入以后沿着其分布构造线再多次活动而成的继承性构造,这两者密切伴生。由于在细粒花岗岩体分布的构造线是地质体中结构较薄弱的部位,是构造容易活动的地方。细粒花岗岩体侵入以后,构造沿着该岩体分布构造线再多次活动,热液充填而形成102、104、161等北北东向的继承性构造。这是形成较大规模102号带的有利条件之一,为矿液上升、充填创造极为有利的构造空间。
(2)矿体直接赋存于硅化带内,受成矿构造带的严格控制。①矿体赋存在产状变化的地段。从整条102号带来看,шT9(北)坑口以南其产状为285°~290∠70°~75°,坑口以北为330°∠75°~80°。B51矿体等就赋存在产状开始变化,倾角变陡的300m地段内。从各坑道平面图来看,775m、733m中段构造比较平直,张开性较差,厚度小,矿化不好;550m到688m中段,产状变化明显,呈波状弯曲,构造张开性好,是赋存B51矿体的较好部位。②矿体受主构造和次级构造相依分布张开和收缩的控制。主次构造是主要的赋矿构造。其特点是:相依产出,既长又深。单北段就有300 m长深。同时两者沿走向在15、15A剖面交汇在一起,14和14A剖面张开,13A剖面有靠拢;沿倾向,近地表靠拢,640m、688m中段张开到500m中段又交汇在一起。总的反应其成矿时构造南开北合,上开下合,中间张开的构造空间,B51等矿体就赋存在这样的构造空间内,而且主要赋存于复合和近复合部位,即500到680m中段。
(3)围岩蚀变: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红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等。
3 结论
(1)成矿构造带是沿另一期岩体分布构造线方向再次活动而形成的继承性构造,在局部又有切穿二期岩体接触带。在接触带附近,特别是在中粒花岗岩中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2)成矿构造带产状变化、规模、膨胀收缩都较大,在产状变化地段(特别是在倾角变陡部位)和膨胀部位,是矿体易于富集的有利地段。
[1]胡瑞忠,毕献武,彭建堂,等.华南地区中生代以来岩石圈伸展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J].矿床地质,2007.26(2):139~152.
[2]张珂,闫亚鹏,赖中信,等.下庄铀矿田构造特征及与热液铀矿化的关系 [J].地学前缘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北京大学),2011.18(1):118~125.
[3]梁天锡.下庄矿田构造岩浆演化与富铀成矿作用初探 [J].铀矿地质,2003.19(1) :21~27.
F407.1[文献码]B
1000-405X(2016)-5-47-1
孙俊杰,研究方向为铀矿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