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苍梧县古木口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2016-04-14魏明雨

地球 2016年5期
关键词:硅化褶皱泥岩

■魏明雨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福州350108)

广西苍梧县古木口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魏明雨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福建福州350108)

为了有效降低地质勘探事故的发生,必须加强地质勘探的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施工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设施的财产安全。本文分析了地质勘探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这对于提高勘查成果质量和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木口金矿 矿区地质 矿体特征 矿床地质特征 广西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本区位于华南板块桂中-桂东褶皱系大瑶山隆起与华夏褶皱系信都褶皱带的交汇处、区域性峒中-藤县深大断裂带北东段。区域上主要有金银矿、铅锌等多金属、稀土、铁矿等矿产。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为寒武系黄洞口组(∈h),按岩性组合、沉积旋回特征,将黄洞口组划分为三个岩性段,矿区内出露二、三段。

2.1.1 黄洞口组第二段(∈h2)

主要分布于勘查区西北角梨埠镇一带。本段岩性以砂岩层理相对较薄、泥岩夹层较多为特点。岩性为灰黄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细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灰黑色中-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岩、含炭质泥岩,局部砂岩与泥岩互层。底部以灰黄色中层状粉砂岩夹深灰色薄-中层状泥岩与下伏黄洞口组第一段分界。泥岩发育水平层理、浅色与深色相间之泥质条带。

2.1.2 黄洞口组第三段(∈h3)

分布于勘查区绝大部分,以厚层状砂岩夹少量泥岩为特征。岩性为灰黄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夹灰黑色中-薄层状粉砂质泥岩、泥岩、含炭质泥岩。底部为灰黄色厚层状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黄洞口组第二段分界。本段岩性由下往上砂岩减少、泥岩增多,层理由厚变薄。

2.2 构造

勘查区位于华南板块桂中-桂东褶皱系大瑶山隆起与华夏褶皱系信都褶皱带的交汇处、区域性峒中-藤县深大断裂带北东段,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其中以褶皱、断层为主,节理、劈理次之。

2.2.1 褶皱

详查区构造线总体上表现为近东西走向向斜。大屋地-樟木根向斜总体上呈东西走向。向斜核部较开阔,向北西扬起,向斜核部由寒武系黄洞口组第三段(∈h3)的厚层状砂岩夹少量泥岩组成,经过勘查区中部。两翼依次出露寒武系第二段(∈h2)和黄洞口组第一段(∈h1)。两翼岩层产状在走向上相一致,倾角上差异不大。南翼岩层倾角一般在30°~50°之间;北翼岩层倾角一般在35~60°之间。两翼岩层均发生强烈的褶皱,形成多级小背斜、向斜构造,一般为紧闭尖棱不对称褶皱,其轴向与主背斜轴方向一致。在向斜核部发育数条北西-南东走向的断层,如F1、F2断层等,破坏褶皱的完整性。

2.2.2 断裂

勘查区内沿大屋地-樟木根向斜核部发育两条北西-南东向断层,且次一级断裂发育,受褶皱作用,断层面变形强裂,宽度变化较大,勘查工作中所发现的大部分Au矿(化)点或高含量点多与该组断层有关。

F1断层:走向105°~125°,出露宽度10~60m,延伸长度大于2km。断层面十分清楚,与两盘岩石有明显界线,断层面较陡直,局部略有起伏,断层倾向北东,倾角一般50°~65°,为张扭性正断层。硅化破碎带为变质长石石英细砂岩、千枚岩、断层角砾岩及石英脉等。断层顶底板寒武系细砂岩、千枚岩。断层两盘岩石普遍受挤压、破碎、劈理化、硅化,局部岩石角砾岩化,岩层产状较乱,砂、泥岩发育褶曲、无根褶皱、浅色条带、扁豆状及“S”形褶曲等构造及次级小断层,在压碎裂隙中充填石英脉,呈网状分布,相互切割,宽几毫米-几厘米不等,长度小于1m,局部石英脉见黄铁矿晶体,碎裂岩化长石石英砂岩也含大量褐铁矿。

F2断层:呈北西-南东走向,与F1断层大致平行,出露宽度1.5~20m不等,延伸长度大于2.3km。断层面不清楚,与两盘岩石有明显不界线,断层面较陡直,断层倾向北东,断层产状25°~30°∠40°~56°,为张扭性正断层。破碎带由深灰色、灰黑色、褐红色、深褐色碎裂岩化长石石英细砂岩、石英脉及褐铁矿等组成。石英脉呈细脉状,极少为团块状,脉宽1~30cm不等,脉内有蜂窝状褐铁矿。断层顶底板寒武系细砂岩、千枚岩。

F3断层:呈南北0°~25°走向,出露宽度5~30m不等,延伸长度约3km。断层面十分清楚,与两盘岩石有明显界线,断层倾向东,倾角45°~60°,为张性正断层。硅化破碎带为断层角砾岩及石英脉等。围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

2.3 脉岩、岩浆岩

勘查区内未见岩浆岩出露,位于Ⅱ号矿体施工钻孔内见到花岗闪长斑岩,呈脉状,宽约10m,斑状结构,基质具显微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具泥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

2.4 变质作用

矿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及热液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寒武系地层中各种浅变质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各种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热液变质作用形成石英脉岩。

2.5 围岩蚀变

勘查区内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黄(褐)铁矿化、绿泥石化。主要的蚀变作用特征如下:

2.5.1 硅化

勘查区内硅化比较发育,主要沿断层破碎带及层间破碎带呈条带状或透镜状分布,宽10~20m不等。硅化程度多为中等(一般能分辨出原岩),局部有较强硅化的岩石。硅化岩石呈灰-灰白色,发生热液变质结晶,原岩成分多被次生石英交代,较未硅化岩石颜色浅,致密且坚硬。硅化岩与未硅化岩石呈递变接触,界线不明显。硅化与Au矿(化)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之一。

2.5.2 黄(褐)铁矿化

黄(褐)铁矿化大多伴随硅化而分布。硅化岩石均不同程度的伴有黄铁矿化。黄铁矿颗粒较细,一般为0.05~2.5mm。以不规则粒状居多,呈亮黄白色星点状、晶粒状、浸染状、草莓状、团包状及细脉状不均匀分布于硅化岩石中。浅部黄铁矿氧化后形成褐铁矿,黄(褐)铁矿化是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

3 矿体特征

3.1 Ⅰ号金矿体

产出于北西向断层破碎带F1中,地表施工探槽控制,控制长约400m,槽探工程零星见矿,深部硐探和钻孔控制,矿体呈北西-南东走向,倾向北东,顷角50°~65°,矿体控制长度80~160 m不等,斜深160 m,厚度2.50~5.00 m。矿体产出呈断续、矿包、矿囊状,不连续。矿体平均品位7.31×10-6。

3.2 Ⅱ号金矿体

产于北西向断层破碎带F2中,矿体呈隐伏透镜状,深部由硐探和钻孔控制,矿体沿断层断续产出,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顷角55°~70°,矿体控制长度240 m,斜深控制约160 m,厚度1.50~10.50 m,走向与Ⅰ号金矿体大致平行。金矿体平均品位5.21×10-6。

3.3 Ⅲ号金矿体

产于近南北向断层破碎带F3中,矿体呈隐伏状,深部由硐探和钻孔控制,矿体沿断层连续产出,走向南北,倾向东,顷角45°~65°,矿体控制长度440 m,斜深控制约320 m,厚度2.50~13.00 m。金矿体平均品位7.34×10-6。

4 矿床成因及类型

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矿床;自然类型以金原生矿为主,少量金氧化矿;工业类型为构造破碎蚀变岩型及石英脉型金矿。

矿石类型主要为构造角砾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石。

5 控矿因素分析

矿区内整体构造骨架为大屋地-樟木根向斜,向斜核部位于矿区中南部,且复式褶皱发育,向斜控制断层(F1、F2、F3)的产出,断层为矿体的富集提供了空间,起到导矿、容矿作用,为控矿构造。

6 矿床地质特征

(1)矿区内共圈定三个工业矿体,Ⅰ号金矿体地表断续产出,Ⅱ号、Ⅲ号金矿体呈隐伏状,Ⅰ号、Ⅱ号矿体走向近平行,近东西向,倾向相反,走向延伸被Ⅲ号金矿体隔断。

(2)矿区内复式褶皱构造为主要构造骨架,控制着断层形态,断层起导矿、容矿作用,Ⅰ号、Ⅱ号金矿体产出于断层F1、F2中,整体形态分布于向斜两翼。

(3)矿体形态呈似层状、脉状、矿包、矿囊状,品位、厚度变化较大,与围岩界线清楚,矿体顶底板为寒武系黄洞口组地层,赋矿岩石为构造角砾岩。

(4)于断层F1、F2中与F3中交汇处,及褶皱枢纽处,更有利于金的富集,且见有富矿包存在,作为下一步找矿工作重点区域。

综上所述,矿区内褶皱、断层发育,成矿地质特征较好,找矿潜力巨大。

P61[文献码]B

1000-405X(2016)-5-275-2

猜你喜欢

硅化褶皱泥岩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动漫人物衣服褶皱的画法(1)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一点褶皱
高孔低渗泥岩渗流-损伤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褶皱的优雅
梦幻褶皱
基于模型正演的深层砂泥岩薄互层地震分辨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