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磁法激电法在斑岩型铜矿上的应用
2016-04-14许杨
■许杨
(新疆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新疆乌苏833000)
高精度磁法激电法在斑岩型铜矿上的应用
■许杨
(新疆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新疆乌苏833000)
在充分收集工作区以往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兼顾与中酸性侵入岩体接触带型金矿"为主要方向,以12号、10号岩体为重点,兼顾11号岩体及其他岩体,采用大比例尺遥感解释、地质草测、激电测量、岩屑测量、和槽探、钻探揭露等方法、开展预查找矿评价,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对该区中酸性小型侵入岩体铜钼找矿前景做出评价。
高精度磁法 地质物探勘查 斑岩型铜矿 剖面解释
1 工作区概况
工作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行政区划隶属于新疆托里县管辖。工作范围:东经:84°15′-84°45′,北纬:45°50′-46° 05′。中心地理坐标:东经84°30′00″,北纬45°57′30″。工作区交通较为便利。工作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扎依尔山中段,属中低山丘陵-戈壁地貌,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海拔一般为500-1000米,东南部海拔一般为300-600米,相对高差多为数十米,最大不超过100米。
2 地质矿产及地球物理特征
2.1 地质矿产特征
本区地层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中泥盆统查干山组(D2c)分布在扎依尔山西北侧,岩性以凝灰质砂岩、粉砂岩、砂砾岩、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属浅海相沉积;中泥盆统巴尔雷克组(D2b)出露于扎依尔山中段北部,为火山碎屑岩和陆源碎屑岩建造。本区东西向构造与其它方向的构造都是在统一而持久的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东西向构造形成时间较早,规模最大并横贯全区,主要由褶皱、断裂和片理带组成。
2.2 地球物理特征
区域重力场属准噶尔重力高值异常区,位于额尔齐斯深大断裂以南、准噶尔异常区以西、西天山异常区以北。重力场呈现出明显块状镶嵌异常的特点,本区重力值南部偏高北部偏低,是新疆布格重力异常最高的地区。工区北部布格重力异常值在-90~-110× 10-5m/s2之间,南东部布格重力异常值在-110~-140×10-5m/s2之间,这说明本区上地幔埋深较浅或地壳较薄。
3 高精度磁测过程
本次磁法测量工作使用5台捷克产PMG-1质子磁力仪,仪器的编号分别为1009、1010、1012、2043,2047在对测区开展工作之前均对仪器性能进行性能检测,确保仪器的工作正常状态。仪器的检测主要包括磁力仪噪声水平的测定、测定磁力仪的一致性、基站TO值测定工作。
3.1 磁力仪噪声水平的测定
选择一处磁场平稳无干扰的地区,将5台磁力仪置于此区,并使探头的间距保持在20米以上,而后使这些仪器作日变测量,观测时达到秒级同步。观测一定时间后,取100个左右的观测值按噪声均方根公式进行计算求得噪声均方根误差值S。
3.2 磁力仪多台仪器一致性性能校验
工作投入使用的4台磁力仪在开工前、工作期间及完工后的一致性试验(探头和仪器配套使用)均在营地附近进行,点距大于20米,试验区磁场基本稳定,少数观测点的磁场强度变化大于30nT。投入使用的磁力仪均在这些测点上按校正点-测点-校正点的方式进行往返观测,第一个测点兼作校正点。
3.3 磁测基点
选择工区附近做基点位置,该位置磁场的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变化较小,在半径2米、高差0.5米范围内变化不超过2nT。(如下图所示)总基点To值计算:选择磁力仪性能较稳定的2047号仪器做长时间日变观测,读数间隔20秒。在11:10:20至12:59:40时间段,观测时间1.9小时,地磁场变化平稳,平均变化值0.50nT,选择这一时间段进行To值计算,符合地面高精度磁测工作要求。
3.4 测点观测方法技术
使用PMG-1型质子磁力仪作总场观测,每次观测时探头的高度保持一致,日变和野外磁测仪器时间调成一致。工作前始于校正点,终于校正点,校正点统一布设在一地点。如一天内不能结束工作并回到校正点进行观测,次日观测从前天未测完的剖面的连接点2-3个测点开始观测,并于剖面观测结束后回到校正点。在校正点上前后两次读数,经日变改正后的差值应小于两倍的观测均方误差值,经日变改正后差值不大于8nT。
4 典型剖面的解释
本次在哈图东一带物探工作的工区包括5个岩体区,分别是5号岩体、10号岩体、11号岩体、12号岩体、12号岩体。现以将各个工区取得的物探成果,分别作以下解释推断,由于图众多,只列出5号和10号岩体剖面图作重点解释。
4.1 5号岩体剖面
通过激电中梯测量的极化率、电阻率异常图和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的△T平面等值线图上可以清晰看出,该区4条剖面表现为低磁—负磁特征,△T极大值为32nT,极小值为-22nT,峰值分布在测区西部对比看来,2线△T低于其余3条线。视极化率最大值为11%,最小为1%;3、4线南段有一高极化率异常,此处出露岩性为砂岩;此区视电阻率为700Ω·m—6500Ω·m;与极化率对应良好,为低阻、高极化,高阻、低极化特征。
4.2 10号岩体剖面
通过激电中梯测量的极化率、电阻率异常图和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的△T平面等值线图上可以清晰看出,该区14条剖面表现为无磁—低磁特征,△T为-22nT—20nT,测区东部有一高磁异常区,面积约0.15平方千米,此异常区大部分出露岩性为砂岩,异常极大值处发现一岩体小露头;极化率表现为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极化率最高为7.5%,最低为1%,岩体小露头处表现为高极化,视电阻率变化范围为200Ω?m—3800Ω?m,属中低阻。分析认为此区高极化异常与岩浆活动有关,南部或存在隐伏岩体。
5 结论及建议
通过1:1万激电、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已基本查明工区的地质体地球物理特征,并确保了本次工作观测数据的质量可靠,可行性。根据工作区电法测量结果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简单划分岩体及接触带,确定成矿有利部位,为下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了依据。依据1:1万物探成果进行的上述推断解释,还需要通过地质工作进一步查证。建议对11号工区岩体接触带进行槽探验证工作,对10号岩体(剖面)高极化异常带进行槽探验证工作,对12号岩体电测深(补测)5号点进行钻探验证。
[1]蒋元安,李永年,高珊等.高精度磁法在南疆地区南北向磁异常的解释方法应用 [J].西部探矿工程,2010(9):138-141.
[2]国家地质总局.地面磁测资料解释手册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P61[文献码]B
1000-405X(2016)-5-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