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转型与特色空间营造
--以东莞水乡为例

2016-04-14曾海东

地球 2016年5期
关键词:水乡东莞营造

■曾海东

(环境保护局洪梅分局广东东莞52316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转型与特色空间营造
--以东莞水乡为例

■曾海东

(环境保护局洪梅分局广东东莞523160)

本文重点分析了产业转型与特色空间营造的互动关系,探讨了东莞水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特征,提出了具体的空间和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新型城镇化 产业转移 特色 空间

0 引言

2014年,国家推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将新型的城镇化发展目标进一步确立下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突出专业发展与当地的适应性,实现各具特色的发展新模式,这样才能突破城镇化发展的瓶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

1 产业转型与特色空间营造的互动关系

1.1 产业特点是特色空间营造的核心基础

一个地区在发展自己的产业过程中需要不同于其他的地区的产业发展内容和模式,需要注重产业发展的创新和升级,实现更加具有当地特征的产业链条,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实现其快速升级发展,有助于城市的经济建设。

1.2 特色空间营造是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

城市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空间,从城市建设、人文精神素质等多个方面重点营造出自己的城市特色发展空间。这种具体特色的发展空间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的转型发展,这种转型即为城市产业链条的优化升级,更加的科学、合理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1.3 产业升级是空间形态演化的根本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各地的经济发展都有了一定的成绩,很多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即粗放式的发展使得耕地被侵占,使得水资源被污染,雾霾天气不断增多,更多的人开始受到环境污染的苦果。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的转型发展的重大决策,实现对粗放经济的有效转型,重污染的企业被叫停,高科技含量,绿色环保的产业可以接受国家的各种补贴,实现长足的发展,因此各地需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实现更多当地的经济转型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当地的空间形态的转变。

2 发展历程与现状特征

东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经济发展地区,近几十年的发展有着十分显著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东莞水乡是处在广州和东莞的交界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200万,具有自己的水系网络。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这一地区主要以农业的发展为主要的经济支柱,是南方的“鱼米之乡”,上个世纪最后十年,这里不断实现工业的发展步伐,很多的企业在这里落户,制造业中主要以纺织、电子、文化用品等产业发展,劳动力使用量不断增加,工业用地不断增加,2000已经超过了60%,远远超出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当时的发展过于粗放,过于追求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还有人文精神的考虑不足,导致当时的东莞水乡出现断头路超过50条,生态受到严重影响,二氧化硫等工业废气的排放超出了东莞的一半以上。21世纪以来,当地政府更加注重对于经济反哺环境,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更多的注重产业转型的作用,很多的重污染企业也限期整改,一些小型造纸厂被叫停。水乡有恢复到八十年代的鱼米之乡的状态。同时产业优化也进一步升级,当地政府注重科技含量高的、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引入。

3 空间创新:构建与产业转型相促进的水乡特色空间

3.1 产业转型: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

东莞水乡近几十年的发展实现的当地经济支柱产业的有效转型,原来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产业结构,通过多年的升级转型,更多的商务服务、旅游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传统的支柱产业实现科技含量升级的发展趋势。以后的东莞水乡:交通优势实现环境优化,不断迁移相关的重污染,低回报的企业,在传统产业和农业生产中,实现相关的高附加值技术的有效利用,提升这些产能的有效释放。例如在传统的服装制造业中不断延伸相关的经济链条,实现本地区产业的有效转型升级,更加不断实现现代服务业和新型战略产业的转型。

3.2 特色空间营造:传统岭南水乡与现代城市文明的融合

东莞水乡现代具有传统南方水乡的基本元素,同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加快,实现了传统水乡文化和现代元素之间的有机融合。既有地铁、电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其水系贯穿整个城市,实现湿地遍布全城。在土地的高效利用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相关的创新方式,实现一种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更加全面系统的使用现代的土地资源,到2030年,通过实施“三减三增”的建设用地调整措施,不仅不增加建设用地而且还比目前现状建设用地适量减少,实现“减量规划”。

4 制度创新:从镇街各自为政向适应空间重构的区域统筹管理转变

4.1 建立融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

由于该城市在靠近港澳台地区,很多的外地人来到这里颐养天年,投资创业。因此需要抓住这些天然的经济来源,不断实现区域之间的经济融合发展,同时引导穗莞两地在水乡开展规划合作,推进穗莞产学研重大发展平台、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无缝对接。

4.2 构建镇际一体化共享机制,促进各镇街共享水乡发展成果

不断发展城市的公共服务事业,进一步提升卫生医疗、基础教育等关系民生的事业,对于城市的污水处理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进一步实现镇与镇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实现镇与镇之间的交通往来,实现交通的便利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同时需要进一步拓展污水处理公益事业的发展,实现城市发展更加合理和科学,实现镇与镇共享水乡发展的基本成果。

4.3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

国家已经取消农村和城市户口界限,这也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实现人口的五门槛的转移,实现了城镇化建设与当地农村的同步发展。实现农村和城市的高效集中,不断给生态环境腾出更多的空间,实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效净化和升级。进一步实行土地确权等农村制度改革,不断维护农民的正当权利。

5 结语

国家提出的长期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城镇化建设需要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外来人口的增多,产业的聚集,优化产业链条。实现对粗放经济的有效转型,实现城镇化的长足发展。各地需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实现更多当地的经济转型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当地空间形态转变。

[1]梁靓洁,徐玉红,李义纯,谢来荣,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铁新城发展战略研究--以湖北咸宁梓山湖贺胜生态科技新城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3,11:48-49.

F292[文献码]B

1000-405X(2016)-5-387-1

猜你喜欢

水乡东莞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水乡哪里美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