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学作品的情感拨动学生心弦

2016-04-14江苏省响水中学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文学作品散文

江苏省响水中学 刘 玲

让文学作品的情感拨动学生心弦

江苏省响水中学 刘 玲

【摘 要】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学作品 情感 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高中语文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素养”。对于文学作品阅读,我们必须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调动学生的内心感悟。要实现主动的阅读与感悟,就要充分调动情感这个因素,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催化内心的情感体验。因此,在鉴赏散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的调动情感因素。

一、捕捉情感,领略情感

我国古代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在作者内心不平的产物。如散文不像诗歌那样的精炼,但在字里行间无不是作者感情的宣泄。我们知道,散文的构思虽然带着一定的偶然性,但它仍然是作者对现实事物深思熟虑的结果。所以,在鉴赏散文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来捕捉文章中的动情点,深刻的体会散文中蕴含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感受到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作家是生活的发现者,自然界中平凡的事物在他们的笔下,都变得让人难忘、令人深思。例如:散文《荷塘月色》中反出作者在当时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在阅读过程中要捕捉作者的情感,那就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却又不能超脱的情感。因此,通过描写宁静的荷塘、荷花、荷叶、月光,把感情寄托其中。从对课文第四、五段的品读中捕捉到作者那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这样复杂的情感。这样,我们就领略到这种的情感。从而更加感受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深意。

二、精心疏导,以理引情

语文课堂是灵动的,因为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每篇课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情感,没有那篇课文是毫无理智的抒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语文老师的指导。否则,容易出现情感泛滥的现象发生。只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正确的认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人物传记题材作品《廉颇蔺相列传》中的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明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把自己隐居民间世俗中,不愿意进入浑浊的官场。他不是离家,而是隐居家中挂念亲情。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时代与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情感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怀。因此,教师要精心的疏导。以理引情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才能正确判断散文中蕴含的情感。有些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显得更加理智,更加激愤。这更需要我们理性的理解,同时把这种情感加以生化使之成为一种力量。例如:在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感受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作者对北洋军阀政府杀戮爱国青年滔天罪行的愤怒之情。

三、凸显人物,剖析情感

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文学作品中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凸显人物形象过程中总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形象并截取典型意义事件来剖析情感。尤其在古代传记类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的鲜明,在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的结果。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进而剖析其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屈原列传》时,通过对屈原生平事迹与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刚直不阿与爱国主义情怀。赞颂了屈原的品格正直,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屈原的人物形象就变得高大了。我们无不为之高尚的品格所折服,同时产生了与作者司马迁同样的情感。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文中突出的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以及以国家为重的高贵品质。同时,也歌颂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通过凸显这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切实体验了文中人物的情感,这对理解课文起到一定的帮助。因此,把握人物形象有利于深入的剖析文本。更有利于我们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从而使文本的整体感知更加精准,有利于加深对作品主旨的理解。

四、阅读鉴赏,体验情感

通过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进而丰富学生的素养。文学作品中美好的情感首先来源于作家的审美,来源于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理想与追求。因此,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应该通过鉴赏来体验其中的情感。例如:在学习《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这篇课文不仅曲辞优美,但其中的蕴含的情感是作者为了实现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追求。这是作者最根本的审美理想,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中体验这种情感。在作品《窦娥冤》中,通过感天恸地窦娥冤表述,同样是对黑暗社会的抨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窦娥身上也同样集中了与王实甫一样的审美理想。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爱与哀愁总是贯穿在作家的创作中,《长亭送别》中的张生与莺莺,《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无不通过爱恨情仇来深化主题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的责任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掌握文学作品表达情感的规律。这样,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才能做到深入浅出,适时迁移、触类旁通。

总之,散文是作者情感体验的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捕捉其中的情感;只有情动人心,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只有调动情感因素才能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与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读懂散文,进而深化散文的主旨。

【参考文献】

【1】杨茂林.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

【2】王琦.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3(02)

【3】王秀娟.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J】.新课程(教研版),2014(09)

散文是情感的结晶。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这些名篇情动人心,无时不在拨动着学生的心弦。文章围绕捕捉情感,领略情感;精心疏导,以理引情;凸显人物,剖析情感;阅读鉴赏,体验情感四个方面阐述如何触摸与感悟作者的情感,旨在提高散文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文学作品散文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