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十八洞》创作谈

2016-04-14毛剑锋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6年9期
关键词:娶媳妇洞村话剧

◆毛剑锋(长沙)

话剧《十八洞》创作谈

◆毛剑锋(长沙)

八月,高温炙烤下的长沙,反映“精准扶贫”的话剧《十八洞》在湖南省话剧院排练厅开排。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调研,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十八洞成为“精准扶贫”这一国家战略的策源地,也成为媒体报道和艺术创作关注的焦点。说起这类题材的艺术创作,人们的反应就是“命题作文、正面歌颂”,而且早就形成了套路。这个套路,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陆军教授作了一番概括。他研究了建国以来写这类题材的作品,一般都是这样写的:一个贫困的村庄,派来或选出了一个干部,这个干部一上任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其中有三类矛盾是一定会有的,一是亲情之间的矛盾;二是肯定还是碰到村里一个无赖或对立面给他制造各种各样的矛盾;三是他肯定会在工作中积劳成疾,还要瞒着家人继续拼命工作。陆军教授总结得很精辟,难怪我在看这一类戏的时候,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想,话剧《十八洞》能不能不落入这个俗套呢?

要不落俗套,切入点很重要。习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当地各级党委政府怎么看?干部们怎么看?这个大家都想得到,都有差不多的标准答案。可是,村民会怎么看?怎么做?怎么想?总书记的到访,无疑给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作者真正走进村民的心里。他们的心里既有激情昂扬、致富的渴望,也有各种纠结,感觉被馅饼砸中了的等、靠、要的想法。真正了解到他们内心的渴望和各种纠结之后,这部戏的切入点就在眼前:从扶贫先扶志、自助者天助之的角度,来展开戏剧冲突,从村民的角度来表现精准扶贫。

很多戏都在围绕脱贫致富的手段做文章,可能是种植、养殖,可能是修路,也可能是引进一个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几十年一贯制了。我在《十八洞》这部戏里,要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娶媳妇。十八洞村有四十多名大龄光棍,每一个有光棍的家庭,就背负着一个沉重的故事。光棍汉,过了娶媳妇的正常年龄,性格就会有极大的变化,有的变得很焦躁,有的就会破罐子破摔。十多年前,我在湘西凤凰县火炉坪村驻村扶贫一年。这里离十八洞村直线距离只有40公里,两个村的地理气候、苗家人文环境基本相似。火炉坪村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个二十六岁小伙子的自杀。这个小伙子姓吴,在山区村民中算是很健壮的了,吃苦耐劳,热心公益劳动。他与哥哥嫂子没分家,嫂子经常念叨小叔子的婚事,免不了有时说些难听的话。要知道,苗族男性二十六岁还找不到对象,是很没面子的。那天清早,嫂子又对他发了几句牢骚,小伙子觉得受了天大的侮辱,一赌气喝下了大半瓶剧毒农药甲胺磷,扶贫队把人送到医院抢救,却无力回天。晚上,我开着扶贫队的小货车,把这位苗族兄弟的遗体从医院拖回到寨子里。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我,因为贫困、因为生活没有奔头,一个帅气的、健壮的、勤奋的年轻生命,自我了结了。我在剧本中,将十八洞村的光棍汉作为主角来描写,讲他们的故事,写他们的悲欢。脱贫致富,只不过是他们追求人生幸福的手段。他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扶贫而脱贫致富,找到自己人生的另一半,修房子、结婚、生子,延续家族的血脉。我在戏里写了一个叫“石头”的光棍汉,通过扶贫开发,与他心仪的导游秀莲合伙开办农家乐,最终喜结良缘的故事。剧中主要表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后,“石头”们既燃起了奋起的斗志,也引发了内心“等、靠、要”的贪念。戏的主线在石头身上,力图表现他内心的挣扎、他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他与秀莲的情感发展。而这一切冲突跟变化,源于“精准扶贫”的实施,源于光棍汉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一类题材的创作,最忌大而空。要做到“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就要写得“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十八洞村两年多以后的全国人大会上参加湖南代表团的审议,还专门问了湘西州的负责人,“村里有几个娶媳妇的?”我就琢磨开了,怎么党和国家领导人心里还挂念着十八洞村的光棍汉娶没娶上媳妇的事?可见,这不是一件小事。有国才有家,国可是由一个个的家庭组成的呀!

话剧《十八洞》,正试图做到以小见大。

猜你喜欢

娶媳妇洞村话剧
话剧《坦先生》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话剧《二月》海报
穷有穷的办法,娶媳妇只能靠自己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越来越倒退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