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市场需求的非重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16-04-14周红尹伊熔胡隽
周红,尹伊熔,胡隽
(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应对市场需求的非重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周红,尹伊熔,胡隽
(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随着近几年中国建筑人才市场的饱和,以及建筑设计分工的进一步精细,传统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下培养的非重点本科高校的学生渐渐不能适应建筑设计单位的用人要求。面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应该充分挖掘建筑学教学团队与场地自身的特长,整合教学团队研究主要方向,确定建筑学专业的特色,精确定位市场需求,采用“教学团队+学生交流空间”教学模式,挖掘和引导学生特长,旨在开创非重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的新局面。
教学改革;建筑学专业;教学团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设计行业队伍不断壮大,建筑设计专业教育也得到蓬勃发展。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300多所院校设置了建筑学专业,每年都有大批的建筑设计人才进入人才市场,接受市场检验。尤其是200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建筑学专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非重点本科高校新获批的建筑学专业办学模式大多沿袭和参照老牌重点本科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初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设计基础扎实,教学涉及面宽。但随着后期大量扩招,无论是在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条件还是教学体系的成熟程度上, 非重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都与重点本科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存在着诸多差距[1]。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无法与重点本科高校的学生竞争,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位置。面对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的建筑设计人才市场,迎接新的挑战,非重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 非重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面临的生存困境
首先,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市场对国内建筑设计人才市场产生巨大冲击,非重点本科高校由于师资紧缺、教学资源有限,竞争优势明显不足。国外建筑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教学条件优越,硬件设施齐全先进,教师大部分学历高且教学经验丰富,且专业入学门槛高,不仅要求文化成绩出众,还要有对建筑的描绘力和观察力以及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学生素质高。相比之下,国内本科高校的教学条件差之甚远,特别是非重点本科高校的资源更加匮乏。
其次,国内人才市场日渐饱和,对设计人才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需求,非重点本科高校的毕业生专业上竞争力普遍弱于重点本科高校。非重点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缺乏,高层次的教师比例偏低,绝大部分非重点本科高校的师生比例不合理。在教学硬件方面也落后于重点本科高校,没有充足的教学设备和专业的教学场地。除此之外,非重点本科高校录取的学生较重点本科高校学生而言,大多数学习基础相对不够扎实,很多学生没有美术基础。以非重点本科高校现有的条件,照搬重点本科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针,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无法找到对口的专业设计工作。
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分工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高效率的特点,非重点本科高校传统教学“广而不精”的教学模式呈现出诸多弊端,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传统的课程设置虽涉及范围广泛,但很容易造成专业上泛而不专,缺乏自身特色。同时,传统模式的“自由式发展”不利于教师团队培养和梯队建设,无法形成有特色的优势教学团队。
针对以上生存困境,在当前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非重点本科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和市场需求,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挖掘自身特色,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改善传统教学下面临的困境,寻找自己的办学特色,及时适应建筑设计单位的用人要求,在竞争激烈的设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本研究试图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非重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发展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意在创造出适应非重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特点的办学模式,提供富有活力的教学体系,为学生搭建一个更专业化的学习平台,力求培养拥有“特长”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建筑设计人才,让学生学会自主养成一个建筑设计师该有的创造力、细腻、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2]。
2 “教学团队+学生交流空间”模式的提出
“教学团队+学生交流空间”模式提出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尊重学生特长,挖掘自身特色,培养有专长的建筑设计人才。提出该模式的依据有三点:1)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90%的教学时间是在封闭的教室进行,属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2)由于课时有限,教学任务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讨论较少,教师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3)传统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室”仅限于本班学生的交流和学习,缺少全年级同一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的纵向交流平台。因此,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多方位思考,建立一个新的开放式的教学平台。
“教学团队+学生交流空间”模式是针对学生特长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非重点本科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办学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特色和办学场地情况,组建3~5个教学团队,以教研小组的形式出现,再根据教研小组的组建情况,相应地在每个教研小组下设置学生特色基地,每个基地设置1个展区和1个设计角,从传统的“专教”封闭式学习模式转为多展示平台、多交流机会的开放式的学习模式。
“教学团队+学生交流空间”模式的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重点的确定,根据建筑学专业教研室教师现有科研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近几年来建筑设计单位用人的要求,例如教师可成立教学团队: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技术科学。在既定的教学团队的基础之上,按照老师各自的研究方向、实践课题种类、设计特长任选一个教学团队加入,组成教研小组。而学生在经过一年级、二年级专业基础学习以及认识实习后,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学习心得和积极性,有选择性的进入到这3个团队中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独特的专业素养,学会团队合作,锻炼自己工程实践的能力。
3 “教学团队+学生交流空间”的实施构想
“教学团队+学生交流空间”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尊重原有传统教学培养计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团队资源整合,加强自身优势课程与特色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建设,舍弃一些与本院校办学特色偏离太大的课程,既保障现有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1教学培养计划
一是认识实习。新的教学模式中,在传统教学模式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对认识实习的学习目标进行拓展,时间安排仍按照原有五年制建筑学专业传统教育中培养计划的安排,集中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将认识学习对象具体化、精细化,如可将教学任务分为历史建筑与历史城市组、现代建筑设计组、城市设计组等,学生自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内容。认识实习将是交流空间方向选择的主要依据。
二是主干课程。一、二年级的主干课程除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引导学生选择“交流空间”。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已经选择了符合自己专长的“交流空间”,因此主干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交流空间的属性,再根据课程的相关性和衔接紧密程度将它们组合成多个课程模块,如城市设计“交流空间”,其主干课程主要是偏重于城市设计的相关课程,课程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必须与选修的方式体现。这样,有效的节约了教学资源,解决了专业上“广而不精”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特色办学,力求发展的理念。
三是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五年级学生毕业实习和毕设设计题目的选择都是根据“交流空间”空间方向选择,指导老师也是相对应的教学团队的老师。如,三年级的主干课程选择的是城市设计“交流空间”,那么,五年级学生毕业实习和毕设设计题目就是城市设计方向,指导老师也是城市设计教学团队的老师。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教学时间和授课课时与传统教学一样。五年级的毕业实习期,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去不同的地点毕业实习,但实习的内容与毕业实习报告必须是与自己“交流空间”方向对应的专业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方向更了解,掌握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适应建筑设计市场,开拓视野。结合自己毕业实习情况,选择自己专长领域的毕业设计题目。
3.2教学团队的组建与发展
一是自身师资培养。教学改革新模式注重教师的团队力量的整合与建设,强调团队特色和团队协作,要求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已成熟的研究方向或擅长的设计领域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多个团队,每个团队形成一个特色的教学组。每一个教学小组对教师的培养都按照团队要求,形成梯队建设模式,共同参与和主持同一个大的领域方向下的纵向项目与横向课题研究,逐渐形成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专业教师团队。同一个教研小组的教师可以共同探讨他们研究的主题,共同进步,力争创造一支优秀的专职教师队伍。
二是引进有特长的专家。教学团队包括引进有特长的专家,这些专家是在某一领域实践项目经验丰富的应用型的“大师”,如全国建筑设计院或事务所的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等。引进专家的执教方式可以多样化,如客座教授、讲师团、讲座报告、workshop、指导竞赛等形式,授课时间和和授课形式可以根据“大师”的时间灵活安排,这样既弥补非重点本科高校建筑学专业师资方面的不足,也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视角,更好的了解建筑市场需要的技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3-4]。不同的“交流空间”,专家指导的内容和工程实践的教学重点也随之变化。
3.3学生交流空间的设置
“交流空间”的设置突破了传统模式中的按班级分配的固定的“专教”学习模式,将封闭的学习模式转变成一种可以交流的开放的学习模式。每一个交流空间有一系列独立的学习场地,包括教室、展览厅、评图教室或沙龙一角,这些空间可以是室内的教室,也可以利用走廊、内院、中庭等场地。“空间”的管理主要靠学生自己来管理。一个“交流空间”即是一个团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是这个组织的领导者和负责人,实行学生的自我管理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和良好的组织能力,一起进步和成长,培养每个人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在这个空间里真正地得到提高,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凭借自己独特的某些设计能力和一些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强大优势,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
4 结语
教学改革应具有实用性 , 要正确认识国内外建筑设计专业的就业市场发展的大趋势,结合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来制定教学新模式。在办学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改善的现实条件下,适当转变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把有限的资源效益最大化是一个必然选择。本研究所探讨的“教学团队+学生交流空间”的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在于它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业情况、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师的师资力量等因素提出的教学方法,适合建筑学专业的特殊性。
[1] 李林.基于工程实践的建筑学教育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2] 张晓瑞.基于WorkShop的建筑学专业教学[J] .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37-138.
[3] 张程,陶峰,丁娜.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模块化改革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 (3) :200-202.
[4] 黄海静,卢峰.建筑学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建构[J].室内设计,2012(5):58-61.
(责任校对莫秀珍)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0.001
20160807
湖南科技大学学潇湘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G31391)
周红(1976-),女,贵州盘县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10-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