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的几点思考
2016-04-14许权辉
■许权辉
(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 安徽合肥230022)
对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的几点思考
■许权辉
(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 安徽合肥230022)
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的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本文就如何做好地质环境的组成以及其灾害的防治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地质环境灾害建议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经济、文明发展的基础,地质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的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
1 地质环境的组成
1.1岩石圈
也称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最大厚度为65公里以上,最小厚度为5~8公里,平均厚度30公里左右。人们能直接观察和接触到的只是地壳外层很浅的一部分。最深的矿井仅深入地下3公里左右,最深的钻井也不过8公里。可是有的地表物质可能来自地下几十公里乃至几百公里。现在地表的火成岩,就是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形成的。地壳表面为基岩或浮土。基岩是露在地表或位于浮土之下的坚硬岩石,浮土是包括土壤和岩石碎屑组成的松散覆盖层。浮土的厚度一般只有几十米,有的地方达几公里。浮土有的是由基岩风化就地生成,有的是异地风化产物经搬运沉积而成的。浮土在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能使植物扎根生长的土壤。
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火成岩是由岩浆或熔融状的成岩物质经过冷却和结晶生成的。火成岩类岩石包括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基性岩中的玄武岩、酸性岩中的花岗岩是地壳表面分布最广的岩石。沉积岩是由地表上的岩石、矿物和生物残体经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最后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砂岩、砾岩、页岩、碳酸岩等是常见的沉积岩类岩石。变质岩是由原先存在的岩石经热力、压力和化学性质活泼的溶液的作用,在固体状态下发生变质而形成的。变质岩常见的有片岩、片麻岩、板岩、大理岩等。通过对各种岩石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在岩石圈外层16公里厚的岩带中,据估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8种元素占这个岩带重量的98%以上。岩石圈内物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而不同的地球化学环境产生不同的生态系统。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岩石中蕴藏着不同的矿产。
1.2水圈
由地壳表面的液态水层组成,大约是在30亿年前形成的。水圈主要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大陆上的河流和湖泊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小一部分。海洋的平均深度约为3.8公里,最深达11公里。海水总体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总质量约为1.41×10吨。地球上水的分布极不均匀。海水约占97.2%,陆地淡水不足3%,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就更少了。在太阳能的作用下,通过蒸发、降水、径流,不断地进行着水循环。水是天然的溶剂,地质环境中不存在纯水。水化学特征随地质条件而异,并对人类产生重要影响。
2 地质环境灾害的影响
近年来,虽然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某些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在频度、程度上都大大加强,进而导致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频发的地质灾害和恶化的地质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的建议
3.1建立地质灾害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建设需要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评价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及动态趋势,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及全球定位技术(RS)等],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包括有关高等院校、国家专业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机构,对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调查与建档工作,重点查明重要城市、经济带、交通干线及人口密集区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基础依据。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及监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信息系统、危险性分析评价系统和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网络传输的手段,实现信息的全社会服务体系,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制定科学有效的策略
有效的战略方案是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一切工作的依据,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逐渐的完善,因此在设计防灾减灾策略时,想要真正的达到减少灾害的目的,实现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的有效实施,要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实时检测地质环境变化,同时要借鉴相关的防灾减灾的有效策略,始终将减灾作为工作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灾害的而发生,同时制定的方案策略时,还要结合实际情况,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为依据,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这样制定出来的策略才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
4 结语
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都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人类长期以来自私地只为自身利益而不顾身边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实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务必注意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从而有效地保护地质环境不遭到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造福人类。
[1]尹喜霖,等.论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的保护 [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3):17-21.
[2]刘传正,陈红旗,韩冰,陈辉.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体系研究 [J].地质通报,2010(01).
[3]李华,干飞,冯春涛.矿业开发新形势下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安全应对策略 [J].现代矿业,2010(03).
P5[文献码]B
1000-405X(2016)-2-3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