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广宁县礼洞金银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2016-04-14李江

地球 2016年2期
关键词:炭质褐铁矿板岩

■李江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三队 广东肇庆526060)

广东省广宁县礼洞金银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李江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三队 广东肇庆526060)

礼洞金银矿处于粤西云开隆起的北东端,吴川-四会断裂带的北西侧,主体部分属罗定-广宁断裂带的北东段。在讨论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对矿床成因作了简要探讨;认为北东与北西西断裂带的构造运动为成矿提供了动力背景,是寻找金矿的较大找矿前景和较大的矿产资源潜力。

礼洞金银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罗定-广宁断裂带

1 区域地质背景

礼洞金银矿区位于粤桂隆起的南东缘,吴川—四会断裂带的北西侧,属粤西云开隆起的北东部,即广宁复试背斜,总体构造线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岩浆岩也特别发育,出露一套花岗质杂岩体,在该带上分布着一系列金、铌钽、磷钇矿、稀土矿以及多金属矿(床)点。

区域上出露的地层有: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晚三叠纪及第四纪等;岩相建造特征,以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为主,碳酸盐~含煤建造局部可见;震旦纪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厚度大,并发生了区域变质接触变质,硅化、角岩化较为普遍。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主体部分罗定—广宁断裂构造带的北东段纵横交错,互相交接和改造,构成了一副错综复杂的构造图象;其中以北东向断裂最发育,成为本区的主要构造格架。区内岩浆岩非常发育,岩性上绝大部分为酸性—弱酸性侵入岩,岩体产出大部分为岩基或岩株,其次为各种岩脉。其形成时代有燕山、海西—印支、加里东期等三个主要构造旋回。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内地层出露广泛,主要为寒武纪(∈)和第四纪(Q)。寒武纪地层由下往上可分为牛角组(∈n):主要为灰黑色炭质板岩、浅灰色板岩、细粒石英砂岩、石英岩及云母石英角岩;高滩组(∈g):以变质细粒石英杂砂岩为主,夹石英粉砂岩、板岩,底部以一套巨厚层状石英砂岩为标志与牛角组分界。

2.2构造

矿区位于广宁复式背斜中,区内褶皱表现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由寒武纪牛角河组、高滩组组成,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倾角8~30°。断裂分布于罗定—广宁断裂带中的连石—古水断裂带的西南端,该断裂呈北东向展布,长度超过14km。已查明有北东向木格(F1)、古水断裂(F2)和北西西向F4、F6、F8断裂;其中以F4和F6断裂最为发育,分布于带头塘—南门冲顶—牛坑一带,呈“S”形展布,为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F4断裂总体走向120°,北西段倾向南南西,倾角58~85°,南东段倾向北北东,倾角70~75°;F6断裂位于F4北测,平行分布,北西段倾向北北东,倾角65~85°,南东段倾向南南西,倾角85°。

2.3岩浆岩

矿区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闪长岩(δ):呈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角闪石、透辉石、绿帘石及黑云母;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γ52(3))分布在夹石顶一带以岩株状出露,呈灰白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组成。区内发育大量中基性、酸性岩脉,计有花岗岩脉、石英脉、煌斑岩脉、石英闪长玢岩脉等。

3 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矿区圈定了V1-V5号矿体,其中V1、V2号矿体规模较大,矿化较连续,为本区的主要研究对象。

V1金矿体产于F4断裂北西段,发育于寒武纪牛角河组地层中,富集于+380标高以上破碎的灰黑色含炭质板岩中,已有地表槽探工程和硐探工程控制V1矿(化)体的延伸长度200m,厚度0.9~1.8m,呈北西西向展布,产状:190~200°∠65~85°,经采样分析Au:5.50×10-6~6.14×10-6,Ag:39.5×10-6~89.0×10-6,由褐铁矿化、硅化碎裂岩、硅化岩组成,伴有强烈的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石英细脉、网脉发育。

V2金矿体产于F6断裂中段,V1金矿体的北侧,间距200m,平行排列,控制长约200m,厚度0.66~0.90m,产状10~40°∠65~70°,由褐铁矿化、硅化碎裂岩、硅化岩组成,伴有强烈的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石英细脉、网脉发育,含Au:1.08×10-6~27.72× 10-6,Ag:1.0×10-6~103.8×10-6,富集于+380标高以上破碎的灰黑色含炭质板岩和石英岩中。

3.2矿石的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

矿石中金属矿物比较简单,主要有金、黄铁矿,次为磁黄铁矿、磁铁矿、褐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黑云母及绢云母,石英呈灰白、棕黄色,呈大小不等的粒状变晶集合体,多呈互相镶嵌形态,长石为更、中长石,呈半自型或长条状。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粒状、镶嵌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蜂窝状、角砾状、网脉状构造。

3.3金的赋存状态

矿石的金矿物为自然金,呈金黄色,成色较高,可达900左右;自然金形态多样,大小不等,以细粒为主,粒径0.01~0.03mm。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为包裹金(包裹体为黑色的褐铁矿或氧化铁),其次为粒间金和裂隙金。粒间金见于石英岩中的石英颗粒间,裂隙金则见于岩石裂隙充填、交代的后期石英细脉的边部或颗粒间。

3.4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比较发育,热液蚀变受岩浆岩和断裂等控制,呈线状分布,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其中硅化与金矿化关系最密切,硅化的石英为白色块状和粒状,矿化较弱,呈浅肉红色及烟灰色金矿化较好。

4 成因浅析

(1)在北东、北西西断裂的共同作用下,寒武纪地层产生脆性变形的构造裂隙,使矿源层的含金变质岩在构造作用下发生破碎,岩石裂隙发育,在炭质与砂岩层间产生虚脱空间,在动热力、中基性岩浆热液及地下热水作用下,金元素随发挥性组分的加入,受多次循环、活化、迁移而在适当的地球物理化学环境下富集、充填于碎裂岩内,形成蚀变碎裂岩金矿,在北西西向断裂与北东向层间破碎带交汇处形成富矿包。

(2)礼洞金矿是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体产状、形态、规模严格受构造带控制,北西西向断裂为主要控矿和容矿构造,其次为炭质板岩与砂岩之间的层间破碎带,控制了区内金矿的分布。含矿围岩为寒武纪地层,岩石金丰度值为2.72ppb,其中炭质板岩含金达3.5ppb。

5 结论

(1)断裂变质带是区域金矿的重要控矿构造,区内金矿明显受北西西方向断裂控制,特别是多组断裂交叉部位是金矿成矿的有利地段。

(2)矿矿源层中含炭的板岩,当有含硫化物石英脉或与砂岩层间破碎带带出现硅化、黄铁矿化时,往往有金矿化。

(3)与金矿有关的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其中硅化与金矿化最密切,肉红、烟灰色石英发育,预示良好的金矿化。

[1]李金刚.广东省广宁县礼洞金银矿普查报告.广东省地质勘查局七一九地质大队, 2009.1

[2]王斯亮,李新福.广东省清新县新洲金矿床西部地质普查报告.广东高要河台金矿, 2010.5

[3]覃慕陶,凌井生,王正云.粤西地区金成矿条件及远景预测研究.广东省地质矿产局七一九地质大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1994.8.

F416.1[文献码]B

1000-405X(2016)-2-79-2

猜你喜欢

炭质褐铁矿板岩
砂质板岩地层下小断面盾构刀盘结构设计方法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质板岩引水隧洞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高速公路炭质页岩高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施工方案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安钢烧结机配加澳褐铁矿粉的生产实践
褐铁矿粉的烧结基础特性的实验研究
干燥和饱水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
国内褐铁矿烧结技术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湖南某褐铁矿磁化焙烧—磁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