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金作文”评委点评

2016-04-14魏斌,梦天岚,冯与蓝

初中生 2016年23期
关键词:月亮想象土地

“千金作文”评委点评

魏斌(诗人、编辑。发表作品百余万字,出版诗集《我看见雪花的翅膀》。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期刊出版工作者、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编辑):在一个中学生的眼里,“土地”的概念是什么呢?通过《土地》这篇习作,我们看到了一名少年对土地的立体感受:土地有丰富的颜色,有独特的气息,还有生命。在这篇不到1000字的习作里,小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土地的神奇和让土地变得神奇的人——勤劳的外公。面对 “土地”“爱”“生命”等重大题材,中学生应该如何去写呢?黄韫秀通过《土地》给出了一个示范:去观察一朵花,去倾听一个人,去关注那些细微的变化……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从内心最细腻、真实的感受入手,娓娓道来,那些所谓“重大题材”,就能在笔下变得具体而接地气。(选《土地》)

梦天岚(诗人、编辑。出版长诗《神秘园》、短诗集《羞于说出》《那镇》、散文集《屋檐三境》等。现为《诗品》副主编):《夜雪》有古韵,语言干净,也很完整,但令人不解的是,作者将场景放在“凌晨四点”,此时天还一片漆黑,视线范围实际上十分有限,所以诗中的描述就有违常识——就算想象也是要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实在是有点可惜。《土地》的小作者从怀疑到相信,最后得出“这是活的土地”,有悬念,其中也不乏精彩的描述,体现出较好的文字能力,但凡有过乡村经历的人,对这样的事情并不陌生,总体说来,所表达的内容还是缺少点新意。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彭羽良的《我的月亮》。《我的月亮》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标签——“我的”。正因为是“我的”,就意味着这个月亮不同于他人眼中的月亮,与月亮有关的想象就有了任意发挥的前提。从作者绕操场的第一圈到第三圈,月亮始终处于作者近乎偏执的想象当中,结合其所勾勒出的情境,显得变幻莫测而又色彩斑斓。狼、湖、朝阳、沙漠、草原、风沙等相继出现在画面中,这些都是由“我的月亮”所引发的。从她的描述中,我还能明显感受到小作者情绪上的跌宕起伏。小作者文笔生动,收放自如,从想象过渡到现实也显得比较从容,值得鼓励。(选《我的月亮》)

冯与蓝(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儿童小说《跑啊跑的程千里》、短篇小说集《不让一个南瓜掉队》等):这期的三篇习作又是风格迥异。诗歌《夜雪》短小清新,文笔洗练。不过既然是诗歌这种可以借由意象和通感抒情的体裁,这篇就显得直白了。《土地》的选材和视角都不错,可惜语言有些套路化,带了些许匠气。《我的月亮》的特色在于“我”的想象。不停变化的幻景和操场的实景相互交错,幻景中的热烈情感和现实中的寂静平淡形成反差。虽然作者没有交代情绪起伏的原委,但考虑到她的年龄正处于青春期,那么许多事情又何必问为什么呢?喜欢本文最后两段。“但是,我有我的月亮。不能用娇羞的姑娘来形容她——它不是那种矫情的女孩,也不是什么所谓照亮了回家之路的路灯——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两个破折号,意思层层深入,是带着情感的,难免叫人对月亮背后的隐喻产生兴趣。“它是一件艺术品,同时也是一个创造者。”这个句子提升了意境,又显露出不可知的意味深长。引而不发的情感和模糊的哲思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幽微的神秘气息,让本文显得别具一格。(选《我的月亮》)

史金霞(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著名语文教师,现任教于江苏苏州市星海实验中学。出版《不拘一格教语文》《重建师生关系》等教育教学专著):根据《夜雪》的风格,建议小作者认真读一读象征派诗人李金发、九叶派诗人陈敬容的作品,还有张枣的诗歌等。当然,最好是多读一些国外的伟大诗人的诗歌,比如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里尔克等,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诗歌写作,也许会悟出一些真谛。

而《土地》的小作者,则建议他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亲身参加一下田间劳作,或许就不会杜撰出几个星期的时间里,一块不毛之地就可以开花、结果、郁郁葱葱……譬如番茄的生长,发芽需要7~9天,适宜温度下,幼苗生长需要50天,开花坐果,视温度情况,大约需15~30天……

相比之下,《我的月亮》则显得既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又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最难得的是,这篇短文,竟让人想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的名句:“即使我被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选《我的月亮》)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喜欢这个标题。月亮当然不属于任何人,但同时又是属于任何人的,尤其是“我”的。这是人人都看见的月亮,又是“我”个人发现的月亮。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有创新意识,比如她不想用常见的比喻去形容月亮。新,是写作的“宿命”,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很好。作者对世界也有自己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就是“思想”。作者正在试图说出自己的“思想”。这篇文章表达的不仅仅是感受,也是作者的“思索”。

当然,其实不太明白校服淋湿了为什么还要在操场上绕圈。还有,如果作者不是那么夸大想象,仅描述自己眼前所见的月亮和当时的切身感受,这篇文章会不会显得更真实、“低调”一些?(选《我的月亮》)

彭剑斌(青年小说家。出版小说集《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我的月亮》很特别,让我忍不住多读了几遍。我决定读第二遍时,并不是因为我已经觉得它很好了,需要回味一番,而是因为第一遍没看明白。当然,并不是所有你一遍没看明白的文章,你都想看第二遍——不管怎么样,一篇能让人有重读欲望的文章,肯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多读两遍后,我发现,之所以一开始没看明白,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现实因素太“薄弱”,它更侧重于想象的世界。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作者干脆把那一点点残留的现实世界中的线索去掉,通篇只写想象,它反倒不会让人有重读的欲望。促使读者非要弄明白不可的是——那一场倾盆大雨到底是如何淋湿“我”的?“我”为什么会在操场上绕三圈?为什么“我”绕的时候,还穿着那身前文说过已经淋湿了的校服?发现作者并没有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后,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所以,我产生了这么一种感慨:相比起并没有什么是悬而未决、更容易读出其优点来的《土地》,这篇《我的月亮》更能打动我,因为作者在这次写作中是冒了风险的——她舍弃了一些东西,却故意没有舍弃干净,使得她的文章更像一盘残局,留给读者很大的思索空间。(选《我的月亮》)

猜你喜欢

月亮想象土地
我爱这土地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