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凤尾”“鸡头”还是追梦者?
2016-04-14陈宝泉
文/陈宝泉
做“凤尾”“鸡头”还是追梦者?
文/陈宝泉
最近读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题目是《名校学渣受虐记》,说的是曾经的学霸考上名牌大学后的境遇,可谓“不幸的学渣各有其不幸”。这些被人艳羡的“天之骄子”吐露的都是外人不知的一些心里话。“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当所有人都在做着各种想做的事时,我却一直活在唯分数论的世界里” 。一位须臾不敢懈怠的女生尽管拼得没有落伍,但令她遗憾的是“苦读4年,自己既没有充分享受大学生活,也没有得到好的成绩”。他们原来唯一比其他同学强的地方就是学习成绩好,上大学后他们发现自己唯一的优点没有了,所以会心情低落。就是说,所谓的“名校学渣”就是高中时的学霸当“凤尾”的体会。
而在一次聚会上,一位出身于二流名校的行业专家朋友谈理想的大学生活时说,“上大学该做的就是学一个专业,享受一次青春,认真谈一次不计成败的恋爱”。很明显,上大学的时候他就是“鸡头”,学得不累,读四年大学什么也没耽误毕业后专业又由冷变热,很快成功。
道理不深刻,选择“当鸡头”而不去“做凤尾”,日子要好得多,这一智慧被我们祖先称作“田忌赛马”,但是实践起来并不容易。我大学同学的女儿,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学霸,高考前两次模拟考估摸能考个600分偏上。我和另一位做教授的同学都建议她报一所农业大学的食品学院,实力强、专业有意思,很适合女孩子。但是他父亲认为,“我闺女若是考这各学院要浪费二三十分。高考增加一分有多不容易呀”。后来这位女生考取了名气更响的一所工科大学软件专业,越学越累,越不喜欢,毕业后转方向读了个硕士搞贸易去了。另一个例子是一位考生瞄准南方一所有实力,但是在北方招生录取线却不高的名校。开学后才发现,来自南方各省的同学高考都比自己高二三十分,累得很,二年级就挂了科。毕业后坚持要考和母校同一层次高校的硕士,两晋不第,改行了事。
这两件事都是被应试教育与市井考试文化搞晕了的典型,虚荣心害死人。这种偏执文化当下在教育界尤其是高中甚嚣尘上,“打造一流‘北清率’”的口号就是代表。
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提倡在填报志愿时过度算计,也一直主张大学生需要刻苦学习,我是想提出这样的问题,报考大学时除了学校的名气外还要不要考虑自己是否适应?像前两种情况,考上了又如何?我更要强调的是,考生在报考前一定要了解几个专业,力争能找到自己喜欢,可以为之努力终生的事业。高考生要想一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争取到什么。我曾经和一所矿业大学的校长交谈,他说:“很多考生听说我们是煤炭行业学校就不报我们。其实教育部公布的50个供不应求的专业,我们占了28个,比如地下工程、地下消防,那些搞地铁建设的城市都向我们要人要不到”。
年轻人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了解真实情况,要有梦想也要务实,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读大学、干事业力求“累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