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谓意造无法
——苏轼《寒食帖》

2016-04-14

江苏教育 2016年25期
关键词:学养人品

庆 旭



何谓意造无法
——苏轼《寒食帖》

庆旭

【摘要】苏东坡是中国文艺史上的全才,其书法贡献多有标志性意义——以他为领袖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尚意书风”。他在书法审美与品评方面崇尚人品与学养,追求“书卷气”。

【关键词】尚意书风;人品;学养

可以这样说,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苏轼绝对是一个通才式人物。即便放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少有与之抗衡者(似乎只有文理皆通的达·芬奇了)。几乎没有谁能像苏轼那样,同时在诗、词、文章、绘画、书法实践与理论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其文明白晓畅,平易近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山谷并称“苏黄”。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书法天真烂漫,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林语堂曾在他的专著《苏东坡传》的原序(张振玉译本)中这样毫无保留地大段大赞苏东坡:“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生不渝。”

在林语堂先生如此之长且毫无保留的赞美之词中,我们只看一看苏轼的书法实践及书法见解便可获知这样一个独有之人的独特之处。

苏轼是一个非常善于“取法”之人,而且为了达到心中所谓“法”的高度,能够“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东坡集》)苏轼书法实践的探索及风格的形成,以下一些大家都是他取法的对象:

一、崇尚魏晋质朴。作为“正书之祖”的魏代钟繇是苏轼极为推崇的书家。在《题王逸少帖》诗中写道:“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为君草书续其终,待我他日不匆匆。”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云:“予尝论书,以谓钟(繇)、王(羲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苏轼略带行书笔意的小楷《媳妇上问帖》,其左伸右缩的笔画形态、左低右高的空间取势,与钟繇的《荐季直表》颇相类似。苏轼书于嘉祐四年的早期行楷《奉喧帖》与《宣示表》《贺捷表》有明显的渊源。

二、心仪王系风流。王系书风是帖派的渊源与典范,笔者在另一篇评论文章中关于这点谈到过历代帖学者好像从来没有绕过他们而独出新径。苏轼也未能避开过,他的幼子苏过说其“少喜二王书”。黄庭坚云:“东坡少学《兰亭》。”我们从他的行书代表作之一《前赤壁赋》中可以看出端倪。当然,客观地从线条形貌和书写状态、节奏等技术方面看,苏轼的《前赤壁赋》与右军《兰亭序》存有相当的区别,但不可否认乃苏公吸取王意而出新风也。事实上,在苦练《兰亭》的同时,王羲之诸多尺牍作品也是苏公的取法对象,如苏轼的《宝月帖》《职事帖》《获见帖》《延平郭君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丧乱帖》等不论在书体、线条的连接方式、章法形式等方面都有许多相通之处。

三、苦练唐人笔法。唐人书法能够在后世得以强势传承,宋人功不可没,如苏轼,如姜夔,如朱熹等对颜书的大力推崇。苏轼对颜真卿书法评价最高,他在题跋中说道:“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智者创物,能者述焉。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虽然对鲁公如此高评,但苏轼在取法的时候颇有选择。于楷书,独尊颜真卿《东方朔画赞》,苏轼曾云:“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极负盛名的苏轼楷书《丰乐亭记》明显受到《东方朔画赞》的影响。鲁公楷书影响苏轼是显现的,其实苏轼对颜真卿的行草稿书也是推崇备至,尤其是稿书。他曾说:“昨日长安安师文出所藏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乎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鲁公稿书信笔而为的随意挥洒和自然流利与苏轼后来形成的“无意于佳乃佳”的美学追求相暗合。苏轼《定慧院月夜偶书诗稿》的风格与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帖》,无论在字法、章法、节奏、墨色等,还是整体气息、行气变化与呼应等方面皆可看出二者的渊源关系。

苏轼的书学理论和审美追求多在其“题跋”中有显现,其最根本一条在于“尚意书风”之“书卷气”的标榜与弘扬。其精神内涵可从许多方面体现出来,但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学养观”,即读书与人品的作用。东坡书论的宗旨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崇尚人品。

二是推重学养。

三是倡导尚意抒情,直抒胸臆。

《寒食帖》为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47岁)所做的两首诗,纸本,33.5CM×118CM。凡十七行,一百二十九字。原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全为:“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雨)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右黄州寒食二首。”

从用笔上看,以侧锋为主,中锋作调和。开篇“自”字,以一种舒缓的节奏,中锋提行,但又凝厚入纸,奠定基调。之后中、侧并用,前三行笔道清晰,再其后则“技”抛脑外,完全是情绪的流走。其点画有“棉里裹针”的意蕴,苏轼曾云:“余书如绵裹铁”(《珊瑚网》)。苏轼用墨多黏稠浓厚,把这种墨法比作“小儿目睛”的就是他,如此线条将丰润温藉,筋骨不露,却能内含阳刚之气。

结构上,以扁平欹侧为主,横向取势。黄庭坚曾称苏字如“石压蛤蟆”,说的就是他的字偏扁,倾斜,偏斜一侧。凡此造型不管书体何如,都不宜表现气势豪放一路,因为扁,所以下拉笔画较短,只有让位于横式笔画了,这样一来就给人一种敦实、沉稳、厚重的审美感受了。在字形上加大对比度,一是大小对比,苏轼一反“大字令小,小字展大”的常态,将一些笔画较多,占地较大的字例任其自然,写得硕大壮观,如“灶”字等。二是长短对比,如“年”“苇”“纸”等夸张拉长中竖,其长与周边的字悬差极大。

在章法行气上,此帖也有绝妙之处,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时间节奏——运笔的速度变化;二是空间节奏——字距和行距的变化。前者通过一些相对规整成形,合乎所谓的理法制约的一些安静的单字构成;后者诸如行间距的不等、上下字的大小错落、行轴线的倾斜等等,毫无安排痕迹,很好地照应了苏轼本人的“无意于佳”的审美思想。这方面也许是苏公通过对杨风子的学习而获得的灵感。

在情绪节奏上,此帖也表现出书写与情绪相提携的极好状态。如“破灶烧湿苇”此后三行为全诗的高潮部分。从书写范式看,《寒食帖》可以逐条列出其含有的子丑寅卯之技法要领,但此段中单字形体大小的对比确是全诗的最高峰。从团块面积看,“灶”字乃通篇最大者;从纵向占位看,“纸”字乃全篇最长者。而且这种大与小的对比、长与短的对比被作者不厌其烦地反复运用等等,这些长短有别、粗线相间的纵深线条无不给读者以一种傲世独立的伟岸姿态,无意他顾,真是又一次验证了苏轼本人“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的豁达、开阔的快意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5-0015-03

【作者简介】庆旭,江苏省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苏州,215000)美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苏州市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猜你喜欢

学养人品
诗品出于人品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诗的“别材”与学养
弘学以深根 养正以致道——福州第七中学“弘学养正·立德树人”办学实践探索
吃饭见人品
《红楼梦》里学养颜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
分手最见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