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茫·执着·收获
——专业成长中的三重境界

2016-04-14唐红松

江苏教育 2016年54期
关键词:李老师学科文本

唐红松

迷茫·执着·收获
——专业成长中的三重境界

唐红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做学问需经历三种阶段,援引这个思路我把个人的专业成长道路也概括为三重境界:茫然,执着,收获。

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009年,青涩的我走出大学校门开始了教学生涯。在从教最初的一两年里,作为一名踏上三尺讲台的新手,有欣喜,也有茫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专业知识贫乏,教学技能有限,教学理念落后。周而复始的教学又是那样单调,毫无新意。就这样,刚上讲台时心中的理想之花日渐凋落。

偶然地,我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读完,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让我这个茫然不知所措的教学新手有了新的动力。读完全书,我不禁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教育教学这门艺术的灵性,也认识到从事教育职责的重大意义。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不敢怠慢了这份职业,为了从我手下毕业的一届届学生,我有什么理由不站好自己的三尺讲台呢?

“一百条建议”中最能引起我深思的是“争取让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

读着这样的话语,我内心为之震撼——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是否做到了唤起学生对我所教学科的热爱?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又如何让学生更热爱我所教的学科呢?我想首先应该做的是让自己成为热爱语文的教师。语文这门学科,知识包罗万象,对一位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甚高。涉及语文学科的训练也是繁多的,在语文测试时试题有时也是林林总总,让人摸不着头脑,学生的语文成绩也难以提高。于是许多语文教师抱怨语文难教,语文的事情多。抱怨多了,也就难免对语文这门学科心生厌恶。一个连任教教师都不喜欢的学科,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喜欢呢?因此,我觉得我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喜欢语文、热爱语文,从语文学科中去寻找乐趣。当你发现通过自己的潜移默化,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能力增强了,自豪感应该油然而生。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没有任何理由懈怠,不管外面如何风云变幻,不管自己受到如何的委屈,我都应该让自己的心灵保持纯净,因为我们担负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比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们也许不可能每条都做得那么好,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可以做好其中的几条或者更多,因为我心中有学生。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堂课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它的“教学价值”的体现,只有把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巧妙转化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才能说这堂课的教学是成功、有效的。一些语文教师在读到一篇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往往是感慨万千,说人家写得好,但也就是感叹而已,这是第一种语文教师。第二种,他能说出这篇文本文质兼美在什么地方,却不能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只能是 “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第三种教师既能准确解读文本,又能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告诉学生,让文本的“原生价值”增值为“教学价值”。

虽说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我增添了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的信心,然而教学是一门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将这样一门技能上升到教学艺术层面,单靠一本课本和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直到后来我读了王益民《论语说文评教》、余映潮《我是这样教语文的》两本书后,对文本教学才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习名家的教学实例,让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教师教得精彩固然重要,学生学得精彩才是最终的目的。课堂40分钟,不能满足于完成课堂预设,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只有“有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因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正如书中所说:新课堂,其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两两对话,不断碰撞,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就是课堂的“生成”。正如余文森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读优秀名师的教学实例,犹如在同名师对话,在借鉴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教学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我越来越坚定自己的教学信念,走得也越来越稳健。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随着课改的推进,教育教学也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教师也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一个只埋头于教学不懂得研究的教师,哪怕你的课堂教学设计再精致,最多只能算个教书匠。作为一个从教者,我首先要思考的是教学的对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的成长,再好的教学也只是教师的“独角戏”。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开始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初衷,重新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年轻教师,我既感到欣喜,又有些许茫然,怎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是既受学生欢迎,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的呢?

2015年年末,李庾南实验学校总校领导来我校召开实验学校工作推进会,我有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李庾南老师。李老师年逾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满脸洋溢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关心与美好憧憬。吴永平校长为全校每位教师购置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一书,利用寒假我读完了整本书的主要章节,系统的教学理论与生动翔实的教学案例让我对教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李庾南老师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扎根田野”的从教精神令人钦佩。从教50多年,李老师一直担任班主任,风风雨雨坚守执着于教改30多年,经过艰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反思升华,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自学”“议论”“引导”是教学操作的三个环节,更是教学理念的三个关键词。“自学”是前提,“议论”是枢纽,“引导”是关键,三者不是封闭的,而是互为支撑,是开放的对话;三者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发展,可再度生成。书中说道:“反对形式主义的自学;静悄悄的课堂或许更有思维的深度;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出彩的课堂;太顺的教学也许不是真实完美的教学;要充分地让学生展示,不仅展示结果,更要展示过程,展示如何将错误调整为正确,如何由烦琐演化为简约……”李老师的话语充溢着哲思,这些观点和理念转变了我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理解,让我这样一个还处在探索期的青年教师茅塞顿开。

且读且思,最突出的感受是:在实践层面,唯“引导”最难以从形似走向神似,最难以精通和创造。李老师在书中强调:“投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去理解学生。”理解学生是“以学定教”的前提,假如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学科本体性知识都是过关的,那么,理解学生就成为“有针对性的施教”“有针对性地助学”的关键。李老师建议,要注重把握议论的时机和议论内容的深浅,捕捉学生议论中的“闪光点”以推动议论的深入,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和情趣,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和享受学习。书如其人,李老师是一个典范,也是一种高度,更是一种境界,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品李老师其人,读李老师的书,让我真正理解了教育教学的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

猜你喜欢

李老师学科文本
【学科新书导览】
该得奖的李老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舍不得您,李老师
“超学科”来啦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