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己达人 仁者其心
——对话曹慧
2016-04-14
·人物访谈·
立己达人 仁者其心
——对话曹慧
本刊编辑部: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这么多年的丰富教育教学经历积累下来,您对教师工作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么,您是怎么看待教师这一职业的,能和我们具体谈谈吗?
曹慧:于漪先生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做了近三十年教师,也常有同感,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敬畏,来自对每天面对的儿童——一个个独特生命的尊重;敬畏,来自对韩愈《师说》的认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敬畏,更来自对古老、崇高的尊称——先生——的神往。先生,不只是一个称谓,更是一种修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都不忘自己“教书先生”这一身份,将“为人师表”作为自己的言行准则。
心存敬畏,行有所向。尽管孩子们在问候时常会省略我的姓,直唤“数学老师好”,但,我很清醒:儿童眼里的我是一个“全部”的人,而非仅是知识传授的“教学工作者”。因此,我提醒自己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德育人,直至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于是,我尝试跳出学科本位,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千方百计通过数学课和自己的言行示范,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谦逊的优秀品质。如今,当初的那些孩子大多已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逢年过节,靠得近的总会结伴来探望,一波又一波;离得远的,则不忘通过贺卡、短信、微信捎来问候和祝福。每念及此,内心便幸福满满:能有这么多学生挂牵,作为教师,夫复何求?!
心存敬畏,身体力行。走上校长岗位后,我和同事们一道将对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提炼成崇明小学教师誓词:“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很自豪/我是崇明园的播种人,我很骄傲/我是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我很重要/在此,我庄严宣誓/我将/用真情筑起精神的爱巢/用责任架起成长的引桥/用人格唤醒生命的自觉/用智慧点燃创新的火苗/把整个心灵献给崇明园的孩子/用整个生命/为他们铺就通向幸福未来的跑道。”期望以此带动更多的教师——读书育人,不仅要有扎实学识,做好“经师”,更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做好“人师”。
本刊编辑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担当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但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教育内容以及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为了应对这种变化,青年教师又该如何去做?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
曹慧: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进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亲历了课堂教学从幻灯片时代,到实物投影、电脑课件,再到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的发展过程。每次尝试都有新的体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也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新技术,我们既要与时俱进,让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教育,又不能盲从,为技术而技术。
“互联网+”时代,教师如何实现自我发展?我认为:第一,唤醒自觉,找回精气神。摆脱平庸,先要自救,因为别人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教师们可以通过制定成长规划唤醒内在自觉,重塑教育信仰。建议做短期规划,“小步走,不停走”,不知不觉走向远方。当我们内心充满成长意愿时,行动就会充满热情,整个人也就有了精气神。第二,寻找生长点,做最好的自己。我常对教师们说:“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每个人的才能都各有特点各有限度,只有找到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快修成正果。如,同为班主任,音乐教师可尝试以“班歌嘹亮”为班级文化建设突破口,信息技术教师可通过建立“电子班史”形成班级文化。如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三,耐住寂寞,淡化成长的功利性。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静下心来,像大树那样把“根”扎深,“根”深方能“叶”茂。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称号的获得,是成长的标志,是对我们用心工作的褒奖。做好一名教师,教好每一个学生,荣誉和称号自然实至名归。
本刊编辑部: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他们的成长之路确实需要在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上不断地提升自己。这个提升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的自觉意识,一方面也依赖于外界的推动。曹校长,您既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又是崇明小学的一校之长,您在具体工作中是怎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的呢?
曹慧:《论语·雍也》有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名师,要有立己达人的情怀。立己,就是要有高尚的人格,成为师德之楷模、学习之典范。教师要有境界的高度、视野的宽度、思想的深度。这需要名师把教育当作人生来充实和完善。徜徉于哲学和教育学,吸纳百家思想,形成自身的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邀约一群人一起走。在学校里,我总是引导同一个学科、同一个教研组、同一个备课组的教师们形成团队意识,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为了让更多的人结伴而行,我领衔了镇江市名教师工作室、句容市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在各类研修活动中,我讲述自己的专业成长故事,给更多的教师以激励和启迪;执教公开课、观摩课,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作示范引领;做专题讲座和名师讲坛,与同伴们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及思考。在这过程中,我付出很多,但也收获很多。因为有了责任担当,就没有停步的理由。不知不觉,我发现自己也在助推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教师们向上的热情和青春的能量鼓舞着我,激荡着我,向着更大的希望前行。
拉着他的手慢慢走。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集体性的通识培训不能解决具体问题,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对待。因此,无论多忙,每周听课,我从不间断。发现优点,及时肯定,并有意放大;发现不足,一起探讨,共同寻找对策。有时,为了彻底地解决一些问题,我会采取跟踪听课的方式,对同一个人的同一节课,我有时甚至能连续听上七八次。厚厚的听课本,一本又一本,记录着教师们进步的足迹,也记载着我的光阴的故事。
与学校同往深处走。创办崇明小学的几年来,“包容差异,和生共长,和谐发展”——我的“致和”主张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同,并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寒来暑往之际,我和崇明师生“认定方向,便只顾风雨兼程”:打造课内外结合的“致和课堂”,构建以“自重”“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化德育课程,开发以“激活”“唤醒”学生个性潜质为价值取向的校本课程,推行多元化的评价改革,打造“崇明系列”教师发展品牌项目……
本刊编辑部:两位特级教师、四十多名市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崇明小学能够拥有现在这样一个优秀教师群体,跟曹校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您的带领下,崇明小学的未来也会更加光明。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改善学校办学质量的同时,我想请问曹校长,您是如何解决当前中老年教师当中出现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呢?
曹慧: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有职业压力、个人性格、师生关系、专业发展瓶颈、角色冲突等等多种原因。职业倦怠所带来的不仅是职业热情的消磨,甚至还有教师的道德底线的下降。它既是教师的个人事业危机,也是教育的危机。
如何缓解这个日益突出的问题?物质待遇等层面的因素之外,校长应该关注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解决教师的情感归宿需求和实现自我的需求,方能有的放矢。
我校教师会上有个固定的栏目叫 “崇明故事”,每次两三人,讲述校园里的所见所闻。讲述者有行政人员,有普通教师,有食堂人员,身份不一;讲述的内容是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等点滴小事。没有故事点评,一言一语字里行间,使聆听者自己发现故事背后的意义。久而久之,听者通过他人的故事来完成自我审视,再择善而行。
学校每年都有“感动崇明·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他们中有课堂一线的教师,有支持工作的教师家属,有学生,有家长,有学科教师团队,甚至还有清洁工。那位清洁工阿姨打扫干净学生洗手间后,有个低年级的孩子上洗手间时滑倒了。这位阿姨立刻上前扶起,急忙说:“是我的责任,我马上再拖一遍地,保证地面不滑。”在评选期间,这位清洁工阿姨高票当选。因为大家都认为,当选者可以不是全能,但他(她)一定是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树立了履行责任的典范。这种不求“高大上”的评比激励方式,催生了个体与群体共生的“责任情怀”,提高了教师的履责能力,唤醒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自觉,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懈怠危机。
作为教师,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家或者特级教师,但,人人皆有所长。“生为爱己者学,师为赏己者教”。发现教师的长处,让教师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专业生长点,获得一种自我实现的内心需求,也是校长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突破口。学校有位费老师,硕士生,她曾为自己不能在各级教学比赛中获奖而自卑沮丧。我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到费老师对推广儿童阅读有极大的热情:她网购了许多童书带孩子们一起阅读;假期里,还将自己的车库腾出来,办了一个小型图书室,向小区孩子免费开放。于是,大会小会上,我讲费老师推广阅读的故事,并向语文教育教研的专家推荐,恳请专家给予费老师指导、提供展示平台。如今,费老师已成为镇江市骨干教师、句容市特级后备人才、镇江市儿童阅读联盟的知名教师,并多次对外推广经验。
类似这样的教师还有不少,学校根据教师各自的发展领域,推荐他们或主持论文撰写的校本培训,或开办“社团诗社”活动,或登上“崇明讲坛”,或通过民主推选当选为级部自主管理的负责人等,让教师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自我价值。
学校还有诸如 “崇明书架”“崇明讲坛”“崇明誓词”“心理体操”等做法,在此不一一赘述。作为校长,不可能全面消解教师们的职业倦怠,这个问题毕竟关涉到更广大的社会原因。但在校园里,校长需要穷尽一切可能之法,让教师重新认识自我,感悟自己的存在,提升自己的价值,唤醒生命自觉——最终,开发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生命风景,以期实现人生意义与境界的升华。如此,方有对教育事业源源不绝的爱,方有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方有寻得桃源、豁然洞开的专业发展幸福与动力,才能真正展现出新时代的教师用身心印证教育之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