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必须一直行走在读书的路上
2016-04-14钱建兵
钱建兵
教师必须一直行走在读书的路上
钱建兵
读书;教师;教育理念
教师读书有没有用?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这个“用”字。从经济角度讲,读书的投入与产出不是成正比的,读书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经济收益,有时还得花费我们本来就不丰厚的薪水。然而教师忽略了一个问题,教育是个复杂多变的事,不存在任何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关键是教师如何读、如何用。
教师应把读书只当做一个过程,不要抱着任何目的去读。读书没有什么目的,仅是精神成长的过程,仅是满足内在需求的途径。因为每个生命都是未完成的,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生命欲求。读书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给自己带来变化,生长的过程是无法在短时间内觉察到的。然而经过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量的累积最终会达成质的飞跃。阅读几本经典专著,不可能立即改变你的思想,不可能马上给你的教学带来明显的变化,甚至有时我们记不住书中的全部内容。但是只需只言片语,书中的思想观念便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渗透于我们的灵魂,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精神面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如此一来,教师越来越接近自己心中的那个目标,把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一切东西拥入怀中,一点点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教师不再随波逐流,而是会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与独立思维,这就是读书对个体所产生的改变。
对于教师个体而言,读书是一个过程,教师也必须一直行走在读书的路上。读书,作为教师自我生长的姿态,是为师的基本要求。
其一,读书是教师主体意识提升的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的技术是重要的,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是在知识的掌握、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很娴熟的人。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教育经验的深化与个人教育观念的提升,即由教育经验的扩展而升华为普遍性的教育意识,同时也意味着普遍性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教育经验。也就是说,读书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觉醒的过程。教师读书的目的,是将教育经验与教育理念、教育的实践性与教育的普遍性科学有机融合。
其二,教师读书是成长的生命自觉,既是为“己”的,也是为“人”的。这里的“人”不是为了给他人看,而是用教师的生命状态去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我们可以将这里的自我发展换成读书:凡是不读书的人,也就不能教育别人读书。教师不断地学习,即是以一种不断成长的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这是对学生生命状态的激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教师“乐学”,对学生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学生对新事物和美好事物的求知欲被激活,继而主动地参与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好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点燃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读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去欣赏,去享受,而不是急于求成。只有享受了过程,才能有收获。认为读书没用的教师,往往因为没有耐心等到收获的季节而撤退了。费尔巴哈曾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一个人的精神取决于他读什么样的书。不读书,生命就可能停滞不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
G451
B
1005-6009(2016)49-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