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懒蚂蚁”,也为自己出主意

2016-04-14冯卫东

江苏教育 2016年54期
关键词:蚂蚁教育教师

冯卫东

·冯卫东专栏:一线教师如何做教科研·

做“懒蚂蚁”,也为自己出主意

冯卫东

“懒蚂蚁”喻指群体里出谋划策的人物,其行为有鲜明而强烈的向他性、利他性。教师也要做做“懒蚂蚁”,首先为自己出主意,谋划教育人生,进而有序、优效地推进个人事业,努力成为“智慧型行者”或“行动型智者”。

“懒蚂蚁”;学、思、研、判;智慧型行者;行动型智者

我是在原无锡市蠡园中学校长、现就职于温州翔宇教育研究院的邱华国先生《学校里的“懒蚂蚁”在哪里?》一文中第一次读到“懒蚂蚁”这个词的:日本一家生物研究所发现,在一群蚂蚁中,总有少数蚂蚁不像其他同伴那样辛勤地搬运食物,它们东张西望,好像在观察和研究着什么,而当食物来源或取食通道失去或被堵截时,原先忙碌的蚂蚁们无计可施,“懒蚂蚁”却大展才智,把大家导向新食源,并使失控的秩序恢复到井然状态……后来有机会多次在不同书刊中见到“懒蚂蚁”的“芳踪”。这些“懒蚂蚁”无一例外喻指群体里出谋划策的角色,他们虽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因素,却发挥着许多一般因素所不能产生也无法比拟的巨大效力。在复杂性越来越成为经济生产、教学生活等领域共同规律、共性倾向的当下,倘若徒有不息奔命的“劳人”,而没有运筹帷幄的智者,那么,组织效率的低下,生产效益的低迷,教学效果的低劣,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我们理当宽容“懒蚂蚁”的存在,尊重其价值,以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才观审视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行为艺术”,甚或热情期盼、呼唤与迎接他们的“诞生”与到来。

上述理念是许多开明豁达人士的共识。我也是这样想的,有时还自诩为南通教育在教师专业发展、队伍建设方面的一只“懒蚂蚁”:虽说不是忙碌于教学一线,虽说不是躬耕于三尺讲台,却总喜欢抽空去教室里,到师生中,从一种较为专业的视角,以一种较为理性的眼光观察课堂现象,发现存在问题,然后展开对话、协商,提出改进结构的策略,或优化细节的技巧,使许多教师有所启迪,获得进步。“懒蚂蚁”就是这样,是冷静的旁观者,也是清醒的发现者;是事实的分析者,也是智慧的贡献者;是方向的引导者,也是行为的促进者……他们往往以一种看似边缘的身份和力量而存在,实则参与到了某些教育行为的核心区域,助推它的变革,引发它“静悄悄的革命”。

由此看来,“懒蚂蚁”都有鲜明而强烈的向他性、利他性。然而,作为个体的人,他首先是属己、利己的,只有在属己亦利己的基础上,才能属于大众,利于他人。基于此,我既希望广大教育同仁中涌现出更多智慧满满的“懒蚂蚁”,更倡导,这些“懒蚂蚁”也为自己想心事,拿方略,精心谋划、反思、斟酌和优化自我行为,不断提高个人行为的科学水平和智慧程度,实实在在地让自己先成为一名“智慧型行者”或“行动型智者”。

一言以蔽,做“懒蚂蚁”,也为自己出主意。

我的理由是——

其一,只有做“懒蚂蚁”、为自己出主意的教师,才能是一个有“主脑”的人;而一个缺乏“主脑”的教师,他的行为一定是杂乱无章、高耗低效的。

“主脑”出自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笔下,他在《闲情偶记》一书中提出“立主脑”的概念,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王夫之也有言:“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一出戏剧、一篇文章的写作尚且如此,需要明确的命意、清晰的谋划,更何况我们一直在从事的工作,一生在开展的事业?我们也许一辈子都是教师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没有机会领导别人,却总要“领导”自己,管理好个人工作或事业中的诸多元素、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点做“懒蚂蚁”的必要耐心、自觉意识和基本能力,那肯定不能“经营”好自己,更遑论“经营”好一个班级的学业质量、一群学生的心智发展。说到底,我们起码要“做一个有主意的教师”,起码要做一个能不时用个人较好的“主意”去统领自我行为的“懒蚂蚁”,没有这些,就没有主心骨,也将失去立足讲台的力量和资格。

其二,“求人不如求己”,不为自己做“懒蚂蚁”,却寄望于别人,这既有悖于专业自立精神,也不能赢得“被求者”的尊重与慷慨。先“求己”再“求人”,乃是处世与处事之道,也是与外界“懒蚂蚁”实现互惠共进的一条重要“游戏规则”。

在 “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下,每个教师都必须学会先琢磨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可以信赖专家、同道,却不可以依赖他们。一味依赖智者、匍匐于高人阴影之下的教师,只能亦步亦趋,机械模仿,食而不化,而不能形成、拥有真正的和较为深刻的研究,真正的和较为丰富的经验。“我的课堂我作主”,其实,这句话、这个理念的背后还有一层意思——“我的思考(研究)我作主”。没有自我思考的主宰,没有自我研究的主导,所有的课堂举止都只能是死守葫芦的“画瓢艺术”,抑或受制他人的“玩偶行为”。

“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在许多事情都要仰仗集体力量、众人智慧才能开展和完成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这一传统观念,善于相机“求人”,乐于适当“借脑”。当然,只有先斩获一些真正属己的体验、经验和思想,然后才能拥有自信、底气和勇气,让“开口求人”不再难,进而得体有效地“求人”;也才能拥有“分享智慧,收获更多”的充实与快乐,并不断提高个人在群体生活和共同事业中的贡献率。

其三,倘要为他人做“懒蚂蚁”,那首先也要为自己做并且力争做好“懒蚂蚁”,一个不屑于或不善于“从我做起”的人,根本不可能具有折服、影响和改变他人内心及行为的能力。要做深孚众望的“懒蚂蚁”,必须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试验田”,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也是一种自信信人(使人相信)的人格力量。

人们大多有成为他人智囊、高参,让自己的才智在更多人那里赢得青睐和产生价值的欲望和追求,有做他人的“懒蚂蚁”甚或好为人师的心理诉求,这无可厚非,关键有两点:一是不要强把己见当人见,强人所难;一是尽可能审慎考量作为“懒蚂蚁”,自己的意见、观点是否妥当、熨帖,能否有益于他人“为正确而行动”(一位著名教育官员演讲的题目)。而要使之妥当、熨帖,进而有助于他人“走向正确”,往往有一个必要前提、先决条件,那就是,在“懒蚂蚁”自身加以实施、得以“确证”。一般而言,能在自己身上妥加实施、获得“确证”的东西也适于他人,反之亦然。由此看来,“懒蚂蚁”要有负责精神,这又首先是对自己的负责与尽责。

那么,怎样为自己做“懒蚂蚁”,又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懒蚂蚁”呢?我有几点建议:

首先,要“眼睛朝外”,加强学习,多去汲取周边和更广大范围内一些专家、智者(特别是有影响力的“懒蚂蚁”)的经验、理论和智慧,“转益多师为吾师”,进而拥有做好“懒蚂蚁”、做“好懒蚂蚁”的底气、底蕴和精神底色。

“懒蚂蚁”看似是一个人在那里悄悄地琢磨事儿,不动声色,而实际上却要调动很多过往的积累、经验积淀,调动很多知识资本、智力因素,一个小小的“点子”背后往往是经年累月的学习、实践、观察、思考和研究之结晶的有效支持、有力支撑,绝不要期望任何一个灵感、任何一种创意会垂青于没有准备、空空如也的大脑。“货真价实”的“懒蚂蚁”在贡献智慧、表现才华的显性“A面”以外必定有砥砺功力、厚积薄发的隐性“B面”;先把“B面”做好,再来谋划、实施“A面”的事亦不晚,即便晚了,这“B面”也还是一份不得不交的作业,终究回避不了。

《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力行”与“学文”都是“懒蚂蚁”的必修课。“学文”之途多矣,读书则为主要途径,这一点留待下篇专门去说。

其次,要有“教学研一体化”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使之成为个人乐此不疲、“挥之不去”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和生命存在常态。努力做到,教就在学,教就在研,学促进教,研提升学……努力做到,正式研究或非正式研究的“全息性”和全程化,尽可能保持对“研”的深度浸入和高度卷入,在不断研究中一点点塑就“懒蚂蚁”之“金身”。

“教学研一体化”也可以说由我首倡,通过“百度”搜索,能看到直接有关这五个字的若干网页、信息,但大都是高校或职业教育的研究人员发表(布)的。基础教育的施教对象大多是未成年的儿童,儿童心灵是充满奥秘的黑箱,施教于他们时,尤其要常常学、时时研。在此方面,年轻教师更要及早形成这样的教学品性与教育品质,不使之占满心房,就会有另一些消极品性、不利品质长驱直入。学校及年轻教师自己要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力研不辍。我与一所学校合作开展“经历教育”实践研究,其中有一个重要专题即是“青年教师的‘经历教研’”,倡导和要求新教师、年轻人在集体备课之前先行充分自备,原则是“欢迎成功,拥抱失败(指课堂内容把握不准、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等情形),只要努力,就是胜利”。我们认为,对于历练不多、经验较少的年轻人,自我钻研、独立备课中所遭遇的困顿、错误、挫折和教训本身就是未来教学经验的磨刀石、后续教育智慧的垫脚石,自有价值,弥足珍贵。相信如此“倒逼”之下,每一个勤勉的年轻人都能够将外学内化,同时学会 “与自己对话”(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所倡导的四种“对话式学习”方式之首),进而渐渐成为足智多谋的“懒蚂蚁”;他今后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将随之由过去更多的 “算术级增长”而趋向于 “几何级增长”,此时的“裂变效应”恰恰是“懒蚂蚁”优效思维的效力之所在。

再次,不吝“划拨”一些时间,让自己“有闲”去做“懒蚂蚁”;甚至无妨“浪费时间”,让自己发一会儿“呆”。这一定是“得能偿失”的,因为它能“以时间换空间”——思维拓展、思想发展的无形而又无限的空间;因为它能让人从“不会”到“会”,而“忙者不会,会者不忙”……

“懒”意味着悠然与闲散,从来不曾见过任何一个“懒人”行色匆匆,忙忙碌碌。“懒蚂蚁”亦如此,他有优裕的时光——经济学中有“帕累托法则”,也称“二八定律”,仿此,似乎亦可将20%左右的工作时间用于做“懒蚂蚁”,专事拿主意、出计谋及相关的一些活动——有悠闲的节奏,有“慢工出细活”的手法,当然也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胆识。他们懒中有勤,外懒内勤,形懒实勤,懒亦为了勤,而勤则在思维、思想,在谋篇、布局,在想活化全盘的高招,出优化结构的妙方,在致力于把“精气神”用到点子上,又在点子上激活“精神气”,等等。印第安人说,“让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倡导“止步思维”(stop and think),亦即从活动之中抽出身来,在活动之外审视、深思活动本身;我国古人也说,“大智知止”……的确,当我们开始懂得并善于把握“等待艺术”“止步策略”时,就有了点“懒蚂蚁”的味道与气质,此刻的“呆”其实是一种“意义充溢的沉默”(佐藤学语),也是一种别具意味的“呆萌”——发呆,却让优质的思维、优秀的思想从脑际萌生。

最后,特别在自己步入“高原”或身陷“迷局”时,要自我提醒,切勿“一往无前”地“低头拉车”,而要“昂起高贵的头颅”,为自己做“懒蚂蚁”。把现实厘清,把对策想明,把前路照亮,再去行动,“高原”就将成为“高峰”,“迷局”也能化作“胜境”。

以我为例。2004年成为一名专职教科研人员之始,我便立志做一名优秀学者,后来几年进步确实非常显著,有了一批科研成果,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于未曾受过专门学术训练,也没有机会再到高校或更高级科研机构深造,理论视点与视野都有较大局限,使做一名“书斋学者”的夙愿难圆。一阵郁闷、纠结、彷徨之后,“静夜思”自身优长与短处,决计走“理论下嫁”“科研普及”的“中间道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建构。“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我认真谋划其后一段时期的“全局”,较为出彩地在几个课题、若干问题域之间做了一些新事、实事和益事,也使自己收获了一点点知名度和影响力。倘若没有那几晚辗转反侧的“静夜思”,我则难以取得其后的工作进步、事业起色。与其讲,这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毋宁说,是脑子里的那只“懒蚂蚁”成了个人教育生活中的“关键他人”“生命贵人”……

上面谈的是为自己做做“懒蚂蚁”的若干方法与要领,未必在同一个逻辑层面上,有的有交集,最终都指向于学、思、研、判,它们既是“懒蚂蚁”的工作内容,也是其生存方式,还是他们的生命特质。惯于如此行走的人,他们定然是优秀的“懒蚂蚁”,除了自身受益,还将普惠他人。

著名作家关仁山谈及“农村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日头》时说,主人公金沐灶“仰望星空的姿态,代表时代的良心”。为自己做“懒蚂蚁”,也是这样的一种“姿态”,它也能代表我们的“教育良心”。

G451

B

1005-6009(2016)49-0046-03

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

猜你喜欢

蚂蚁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蚂蚁找吃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