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既要接“地气”,还要接“天气”
2016-04-14成尚荣
成尚荣
·观点三·
教师发展既要接“地气”,还要接“天气”
成尚荣
但凡培训、研讨、评议,教师们提得最多的建议就是关于如何接“地气”。比如,前几天,我和几位从山东枣庄来江苏参加培训的教师同坐一辆车去昆山,谈起这次培训,他们一致认为,最感兴趣的是听课。他们说,听了课,回去后可以照着上啊!最后的结论是:培训一定要接“地气”。
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是对的,是有道理的。如果培训空对空,在理念、原则上兜圈子,在理论上过多解释,而不在实践操作层面指导,教师不知道如何去备课、设计,不知道怎么开发课程、怎么优化资源,连课都不会上,这样的培训、研讨的确没有多少实用性,教师们当然不欢迎。这,我很理解。
然而,这一说法的背后,可能还有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培训、研讨需不需要讲理论、讲理念、讲原则?如果把那些实用性的方法、手段、技术、路径称作“地气”的话,能不能将理论、理念、原则等称作“天气”呢?我以为是可以的。我坚定地认为,教师们既需要接“地气”,同样需要接“天气”。不接“地气”,不能落地,不能落实,不会有实效;而不接“天气”,不会有理想、有方向,教学不会有较高的立意。我们既反对只坐而论道,也反对只讲实用主义。事业的成功,既需要形而下的“器”,也需要形而上的“道”,当形而下与形而上相结合的时候,课程教学改革才会成功,教师发展才会走得更远。
于是,自然地想到教师发展。教师是专业工作者,促进教师发展主要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更专业,用专业精神去做专业事业。不过,我又以为,教师发展不只是专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是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发展。我以为作为完整人的发展应纳入到教师专业发展中,因此教师发展应该有“大专业意识”。
季羡林先生曾借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解释人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崇高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讲的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慎独的精神,以及理想与抱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讲的是为了人生意义的追求、刻苦、勤奋、奉献,而这一切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讲的是坚持不懈的寻找、探索、创造,最终成功。季羡林赞赏的是精神、品质,人生的意义、境界。王国维的目的亦在此,于是卷上第二十六节,一开始就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在结尾时又写道:“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教师的大发展,成为“大教师”,要成大事业,要做大学问,境界是不能不讲的。我们大声疾呼“先生回来”,是呼唤为师之道回来,为师之德回来。先生之风,要山高水长。也许我们不能做成“先生”,但完全应该做“小先生”,做好老师。这就是“天气”。
想起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对他来说,支撑他人生与研究之路的,不是数学,而是那些底蕴深厚的文学作品。年少时,严厉的父亲要求丘成桐读书、练字、背诵古代诗词,甚至读一些近代文选。父亲还曾要求他熟记《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后来,丘成桐总觉得《红楼梦》与自己有许多共鸣之处,一直认为,做大学问,必须要有真性情。“学习、考试,拿博士论文,固然成功,可这还不算大学问家!立志做大学问,比如歌德写《浮士德》,那是一个天才的苦病……四十多年来,我研究学问,可以讲是屡战屡败,可我从未灰心。”在丘成桐看来,数学与文学、哲学都有相关之处。“1973年在斯坦福大学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时,我对某个广义相对论的重要问题发生兴趣,通过锲而不舍地思考,终于在1978年和学生舍恩一同解决了这个重要问题。也许这是受到王国维评词的影响。”(引自姜浩峰《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载于《新民周刊》2016年第15期)《人间词话》哪里是词话呢?这完全是人间关于人生意义和境界的“话”。
当下教师发展中有个重要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人生意义和境界。其实这关乎人的发展、教师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多元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核心价值观的淡化。比如,对金钱和幸福的真切认知,对青春与美丽的准确理解,对教书育人工作意义的深切体认。其中,道德判断标准的偏离以至丧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对教师发展是个极为严峻的挑战。所谓形而上,就是指的核心价值观,是“天气”,是人发展的灵魂。
本期栏目主持人孟晓东先生是政府官员,又是专家,他发起的这个“问题讨论”,发出一个重要声音:教师发展,“相对于学历和职称,教师的境界更重要。”他新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用生长定义教育》,另一本是《从原点到远点》,其核心思想与他在该栏目中发出的声音是一致的。我很赞同。理论、理念、原则,人生意义、境界与人的生长,就是原点,也是远点,就是那“天气”。让我们把“地气”与“天气”结合起来,从原点奔向远点,做个好教师!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
文摘
幸福道德的境界
我们的一些教育理解常有顾此失彼之嫌,如规范教师“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往往就忘记了尊重学生主体,硬是把学生解读成无情无义、顽劣不堪的愚氓。而实际上人的情感交往是双向互动的,真诚热爱学生的教师遭遇的不只是怨恨、不只是麻木不仁,还有真诚热爱和拥戴,或许它会来得迟一些,或许它会以为误解而逆反,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体验幸福道德的教师是幸福的:拥有人间大爱的教育情怀,其付出本身就是幸福的,历经水滴石穿的艰辛是来之不易的幸福,春风化雨、润泽万物是秋收冬藏的幸福。人们常说要“心存感激”,这句话并不只适合于学生对教师,其实它何尝不适合于教师对学生?哪一个教师的优秀不是因为学生的优秀、不是因为学生质朴纯真的对教师的热爱?体验幸福道德的教师总是对学生心存感激,却唯独没有居功者的体验。
(摘编自杨启亮《教师道德发展的几个境界》,原载于《教师发展研究》200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