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名师效应 助推教师成长
2016-04-14杨志冲
杨志冲
发挥名师效应 助推教师成长
杨志冲
“自学·议论·引导”是南通市启秀中学李庾南老师在1978年原创的中学数学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了课堂的生态,在提升学生学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通市启秀中学发挥名师效应,在培养教师课改意识、推行成熟课堂教法和品尝教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积极引领,助推教师成长。
名师效应;课改;教科研
一个学校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学生遇到好教师,是一辈子的幸福;学校拥有好教师,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名师李庚南老师是我校名师,她从1978年开始,进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探索与变革,取得巨大的成就,在教育界中影响深远。如何发挥李老师的名师效应,避免“灯下黑”现象?我校从师资培养入手,发起“跟李老师搞科研”的活动,从三个方面引领教师向李庾南老师学习,在帮助教师成长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养课改的意识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上课,只要考试成绩好,一切都不是问题。受此影响,题海战术大行其道,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苦不堪言。至于助推教师成长的学校教科研,更是出现奇怪的“三靠”现象:一是学校的教科研靠几个人包打天下;二是教师评职称写论文靠东拼西凑的抄袭;三是各类课题研究靠主持人组织,核心组成员挂名,对研究成果一窍不通,更谈不上推广。凡此种种,归根到底是教师缺乏课改的意识。
李庾南老师之所以在1978年进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研究,主要是解决当时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年“文革”刚刚结束,高考制度已经恢复,社会上重视教育的呼声很高,但是学校缺乏优秀教师,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盛行,课堂教学的达成度不高。李庚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整个过程,教学效果明显优化,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当时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所以,课改的意识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课堂教学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只是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我校教科处成立了骨干教师教科研共同体,经常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和讨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许许多多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如教科研共同体成员在讨论中发现,很多学生上课一开始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的效果也好。但到了后面,学生开始放松,做小动作的多了,趴在课桌上的学生也不少。经过研讨,大家认识到这些现象是由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规律造成的,绝大多数同学在15-20分钟以后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及时改变教学的方式,采用讨论、提问、看视频等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推行成熟的教法
课堂教学到底需不需要“模式”?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令人应接不暇,不同的教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拿来主义”,教师在课堂模式的推进上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导致教学方法不适应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总之,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特别是已经适应学校情况的,实践效果又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应得到积极推行。
李庚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模式来源于教学实践,经过加工提炼以后指导实践。“自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体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关键。“文革”结束以后许多学校提出“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的科学做法,这些学校也因此获得了持久的声誉。课堂的自习让学生迅速掌握简单的知识,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上课的兴趣。“议论”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不仅解决个体学习时的困难,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是发挥教师的作用,通过教师画龙点睛的讲解,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李庚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的成熟,有效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真正关注学生自学的有效性、议论的真实性和引导的适切性。
关注自学的有效性,主要是追求自习的效果。学生课堂自学有两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力,认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注议论的真实性,主要是保证讨论的组织性和议题的合理性。李庾南老师认为班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通过全班共学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再次整合。讨论的环节,就是在教师引领下的合作学习。[1]议题是教师确定的,有较强的针对性,文不对题或者夸夸其谈的议题会造成无效讨论。
关注引导的适切性,要求教师积极的相机引导。为什么要相机引导?以历史教学为例,绝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基本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相互讨论不断深入。历史教师对于理解上有难度的知识,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无法有效解决的内容,应该及时进行导学。教师引导学生时要把握课堂教学的主线,采用简约的、深入浅出的办法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及时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在课堂上,课堂气氛的培养只靠教师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提问和发言。同样一个问题,引导得好,应者如潮,反之,则应者寥寥。[2]
三、品尝科研的甜头
如何看待教科研?有的教师把教科研看成痛苦的事,绞尽脑汁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也有教师把教科研看成幸福的事,甘愿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并乐在其中。到底是痛苦还是幸福?答案是因人而异的,搞教科研没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关键是引导教师产生主观的认同。
因当时急缺数学教师,李庾南老师在没有上大学的情况下,就直接走上三尺讲台。1978年开始,李老师热衷投身教科研,一是由于意识到自己学历低,大学毕业的同行已经不少,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才能有自己的地位;二是因为中学数学教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只有改革才能解决学生学业负担太重的问题。因为做了有心人,她的数学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考试成绩节节攀升,她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品尝过教科研的甜头,李老师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学研究,终成全国著名的教育家。
学校在引领教师成长过程中,除了搭建平台、监督管理以外,更应该让教师感受到教科研带来的力量和快乐,达成心理上的认同,积极引导教师喜爱教科研。教科研的“甜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一是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教师最关心的莫过于教学质量,无论是源于物质利益还是精神追求,对学生考试成绩都十分在意,这也是造成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的主因。深化课改是唯一的出路。例如打基础的新授课教学,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法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提升了教学质量。另外还要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会命题的教师上课设问质量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经过打磨整合的训练题,科学规范,真正达成作业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限量训练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是驶入获取荣誉称号的快车道。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等头衔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但是很多人苦于没有发表论文,缺乏研究的课题,只能望洋兴叹。我校实施“课题引领、定期考核、依托高校、专家指导”的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学校获批的省市各类课题数量成倍增加,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质量明显提升,多篇教师的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优秀的教师队伍还在迅速扩大。
三是觅得学生和同行认可的良方。为什么不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一样?除了师德以外,主要因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被学生喜欢。“满堂灌”和“满堂问”的课不再受学生欢迎,让学生求之不得的是教法灵动、轻松自然的课。所以,吸引学生靠的是课堂质量。一位教师被认可,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评价主体是同行。同学科教师因为专业的一致性,经过长期相处与交流,专业水平和观察的细致程度更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命题的质量、公开课的水平、不同场合的发言水平、研究课题和发表论文的层次等等是同行的直接关注点,得到学科同行的认可是至关重要的。
[1]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李宝军.构建和谐的历史课堂[J].学周刊A版,2013(7).
G451.2
A
1005-6009(2016)49-0038-03
杨志冲,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普教重点资助课题“李庾南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B-a/2011/0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