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红石山南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浅析
2016-04-14光有明丁洋洋陈媛娟
■光有明 丁洋洋 陈媛娟
(青海齐鑫地质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青海西宁810016)
青海省红石山南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浅析
■光有明 丁洋洋 陈媛娟
(青海齐鑫地质矿产勘查股份有限公司青海西宁810016)
红石山南金矿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秀沟河北侧的红石山南坡地区,矿区地处东昆仑造山带雪山峰-布尔汗布达造山亚带的昆中断裂及昆南断裂之间,属东昆仑成矿省雪山峰-布尔汗布达华力西期,印支期金、铜、钴、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的大干沟-开荒北金成矿矿亚带的中段。本文从地质特征着手,总结成矿规律,分析矿床成因,对今后该区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
1 矿区地质特征
1.1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较为单一,除少量新近纪和第四纪地层外,仅分布中三叠世闹仓坚沟组(T2n)。闹仓坚沟组地层是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主要分布于红石山一带,呈近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夹有火山岩及粗碎屑岩,厚度大于4393m。按其岩性组合,接触关系等特征,可划分为四个岩性段,即砂岩段(T2na)、砂板岩段(T2nb)、灰岩段(T3nc)、砂砾岩段(T2nd)。该地层也是区内的主要赋矿层位。
1.2构造
1.2.1断裂构造
矿区位于昆中断裂和昆南断裂之间,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但矿区范围较小,涉及断裂构造并不多,区内只发育F3、F5、F6断层。其中F5、F6、断层是近北西西向展布的逆断层。
区内小规模的层间破碎带多处可见,破碎带宽窄不等,带内具斑点状褐铁矿化,且石英细脉极发育。这些小断层主要是F3断裂派生的产物。这组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通道和热能来源,而形成的破碎蚀变带及石英细脉与成矿关系密切。
1.2.2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在区域上属红石山背斜的南翼,区内地层主要以南倾单斜构造为主,地表产状一般在 180-220° ∠30-45°。
2 矿(化)体特征
2.1矿化蚀变带特征
矿区内圈出含矿破碎蚀变带一条。含矿破碎蚀变带分布于矿区中东部,沿近东西向及北西西-南东东向呈长条状展布,倾向南-南西,倾角变化较大,一般在20-45°。沿走向及倾向具有膨大缩小及分支复合现象,在地表的控制长度为1.8km,宽度为10-180m不等。含矿破碎蚀变带内在区内其主要岩性为斑点状褐铁矿化碎裂岩,部分为碎裂状泥质板岩及千枚岩。另外带内石英细脉极发育。石英脉宽从几毫米至几厘米不等,局部呈网脉状。金矿体赋存于破碎蚀变带中,与带内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碎裂岩及石英细脉关系密切,并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
2.2矿体特征
2.2.1矿体形态、规模、产状
在区内共发现7条金矿体,其中地表出露矿体6条、盲矿体1条。矿体主要赋存于构造破碎蚀变带及周边的碎裂状砂板岩中,总体沿东西向呈长条带状和透镜状展布,倾向南-南西,倾角20-40°。矿体规模多较小,在延深方向有尖灭再现现象,延伸长度最大400余米(AuⅥ),最小仅为40m,一般100-200m。矿体厚度最大9.87m,最小为1m,一般为2-4m。矿体斜深最大为120m,最小仅为20m,一般为40m左右。含矿岩性主要为斑点状碎裂岩板状绢云母千枚岩、泥质板岩、碎裂状石英粉砂岩等。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且与石英脉及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关系密切。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少量毒砂矿化。
2.2.2矿石特征
(1)矿石物质组分: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毒砂,成分较为单一,脉石矿物主要由长石、石英、方解石等组成。
(2矿石的结构构造:矿体产于构造破碎带内及破碎带周围的砂板岩中,其结构主要为碎裂状结构、隐晶质结构、中细粒砂状结构;角砾状构造、板状构造、层状构造。
(3)矿石类型:矿区内金矿石按含矿岩石划分,矿石类型主要为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碎裂岩金矿石,其次为褐铁矿化碎裂状石英脉金矿石及斑点状褐铁矿化含粉砂碎裂状泥岩金矿石。
矿石有不同程度的氧化,矿区中未采物相分析样,主要根据矿体地表及钻孔不同深度有氧化矿物出现。探槽和钻孔中有少量的孔雀石出现,通过化学分析,Cu含量甚微,但次生金属矿物的出现,意味着氧化程度的存在。另外,矿区中破碎蚀变带发育,褐铁矿化普遍,也足以说明区内矿石有不同程度的氧化,形成的矿山可能具备氧化原生混合型矿石。
2.3成矿类型
红石山南金矿产于中三叠世闹仓坚沟组(T2n)地层中,该套地层经受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后,岩石基本形成碎裂状。在华力西晚期构造活动强烈,随之印支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形成大量的热源,岩层在经受压力和位移作用将这些大量的热源释放出,在同期形成的断裂带和孔隙度较大的岩层内下渗、运移形成低温热液,随着构造活动增强,含矿热液在渗滤和扩散作用下,同时向构造扩容带运移,将前三叠纪地层中所蕴含的金元素及沿途地层中获取的成矿元素进行预富集,在破碎蚀变带汇集与围岩发生交代,充填成矿作用,形成交代、稀疏浸染状矿石,同时使近矿围岩发生蚀变和矿化。根据该地区开荒北三叠纪地层中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含金量的平均值远远大于克拉克值,尤其是破碎带和石英脉中的含金量颇高,可视为成矿的物源地。
综上所述,红石山金矿是受构造控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早三叠纪地层或更早一些地层中所含金元素岩石当中,与之岩浆热源中成矿元素交代可致。区域变质作用对成矿也起了一定作用,是地层、构造、蚀变共同作用和长期演化的结果,在蚀变矿化过程中,交代叠加现象明显,表现出成矿作用的多期性,金矿床类型主要为低温热液破碎蚀变岩型,次为石英脉型金矿床类型。
3 找矿前景分析
3.1成矿区域背景分析
矿区地处东昆仑成矿省雪山峰-布尔汗布达华力西期,印支期金、铜、钴、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的大干沟-开荒北金成矿矿亚带的中段。
大干沟-开荒北金矿带处于昆中深大断裂与昆南深大断裂之间,沿次一级北西-南东向断裂组展布。在该成矿带,经近几年地质勘查工作,已发现本区南东约20km多的开荒北中型金矿矿产地;北西约100km之外,有小干沟、大干沟小型金矿及金矿点。
3.2控矿因素
(1)该成矿亚带受北西-南东向次一级断裂构造的严格控制。构成本区域重要的控矿构造,具有导矿及容矿的双重作用。
(2)地球化学组合形式的一致性或基本一致,充分说明区域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致性,并具有成矿的同期及同一成矿物质来源。
(3)小干沟、开荒北等金矿其成矿类型均以石英脉型为主,兼有破碎蚀变岩类型。这说明断裂构造是本区域成矿条带中的最主要成矿条件,而深部的含金热液是本区域成矿的重要载体。对此,本区域成矿在时间上、空间上、物质源上具有内在联系,对该区域成矿构造带进行以Au为主的找矿具有良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