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写作教学与公民培育结合起来
2016-04-14江苏省盐城市登瀛小学
江苏省盐城市登瀛小学 夏 艳
把写作教学与公民培育结合起来
江苏省盐城市登瀛小学 夏 艳
公民社会的建设,对于当今中国的价值与意义,正在从少数思想者的卓识,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给我们的教育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文教育与人的精神养育和文化构建息息相关,理所当然应该关注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公民素养的培育。不仅如此,语文教育还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参与公民素养的培育,在我看来,作为一门将语言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科,语文教育更应关注“公民表达素养”的培育。其中,写作教育更应发挥其专业性的独特作用。
公民社会是个表达社会。公民的表达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力量。但这个力量能否发挥和发挥到怎样的程度,则取决于公民的表达素养,包括表达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表达的立场与态度,表达的能力与技术,等等。如同公民社会在本质上有别于传统社会一样,公民表达也有着新的
内涵与内容。写作即表达,写作教育应该关注这些新的内涵与内容,并且以此作为反思和改进当前写作教育的重要维度。
基于“公民表达素养”培育的写作教育,我将其基本内涵与内容概括为“以公民姿态,就公共事务,做理性表达”。
也许是因为文无定法,导致了教无定法,很多情况下作文教学只能放任自流。作文训练不是陷入为应试服务的泥潭,就是封闭在表达自我、宣泄私人情绪的“小资”缠绵中。
以应试套路框死学生的教育,是为“顺民写作”。李世民看着考生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是个圈套,就是以名利为诱惑,以考试为手段,要读书人放弃自己的思考,钻入应试套路中。为迎合“标准”,不问是非,一味歌颂,无视个性,为了求稳而写一模一样的假大空的文章。另一类,看似自由表达、真情流露,其实是逃避责任的“小资”作品,是为“逸民写作”。写咖啡与酒、樱花与恋爱、四十五度角看到的白云、青春期叛逆。此非新鲜事。每当怯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就会逃避。不面对现实,就不必承担责任。于是文艺界弥漫着“只谈风月,不谈国事”的绮靡之气。青年如此,反映的绝不是潇洒,而是无力、无奈和无望。
“顺民”“逸民”,皆非合格的现代公民。“公民”,关键在“公”。把国家和社会看成“公器”,有义务关心公共事务。此精神于传统文化中已有雏形。公民非天生,需要学习。不养成公民素质,便可能成为暴民乱民。今天迫切需要培养有规则意识、有理性、有主见、有批判力的现代“公民”。已到转型紧要关头,教育之作用极其关键。而写作是生命活动,是精神表达,是灵魂塑造。在此背景下,公民写作的教学义不容辞。
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言论的发表和信息的传递越来越难以阻挡,一时间仿佛每人都有了话语权。只是人的“内核”却缺失。从教育的角度说,“公民写作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价值就在于把“写作”和“做人”联系起来,为“作文”注入真正的生命活力,让文章接“地气”。
一个合格的公民,需要有独立的见解,自由地、准确地,同时又是负责任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哪怕幼稚、不成熟。思维和逻辑正是通过这一个个问题砥砺出来,责任心和社会关怀也是这样造就的,别无捷径。
公民写作非单纯热情。民粹主义、沙文主义打着民主和爱国的旗号,脱离理性和独立思考的轨道,如此,对社会的关心就可能演变成海啸核泄漏时的抢盐恐慌,或者是反日游行中的打砸抢烧。
公民写作亦非一味发牢骚,批评固然需要,但当今最需要的是建设。梁实秋说,所谓杂谈,第一文笔要老辣,第二宅心要忠厚,第三讽刺不要流为个人的攻讦。
中国培养出千千万万这样的人,中国的教育才能说是成功的。
我在写作教学中,一直强调说真话,抒真情。本次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激发“真情”的环节,用我的真心打动学生的真心,用“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意图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下水作文《忆外婆》,由一张考察照片写起。一位在玄武湖畔柳树下捶背的金陵老人,让笔者想起自己过世二十年的外婆,回忆外婆深爱儿子和曾外孙的点点滴滴的往事,而自己却不知道外婆的生卒年月,因而引出如何解决“爱的不等式”之问。
这一环节意图以教师本人的写作实践告诉学生,文章贵真,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别人是无法取代的。若文章中的生活细节、生命体验都是从自己心中流淌出来,文章自然与众不同。
课堂上,学生也被这平实的文字、真切的情感打动了,有的学生哽咽了,有的学生热泪盈眶,我读完全文之后,全班学生自发鼓掌。
可见真情自在人心,可什么学生作文时常抒伪情、道空理?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而说空话、抒伪情,我能够理解,但在我的课堂上是否可以营造“独抒性灵”的氛围,倡导说真话,抒真情的价值取向?有的人总喜欢把说假话归罪于外界环境,但我认为一个教师不能改变大环境,却可以营造一个说真话的课堂环境。这正是一个教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