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打开言语训练的一扇门

2016-04-14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金洁萍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6年4期
关键词:模因外貌言语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金洁萍



模因,打开言语训练的一扇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金洁萍

道金斯曾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了模因的概念,他认为模因就是新的复制因子。由此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文本中选取典范的、学生可接受和模仿的言语事实,即言语模因,提炼其中蕴藏的言语运用规则,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借鉴运用,实现迁移。

一、以词为模因,运用词语写话

字词教学的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着眼于准确读写,第二是着眼于正确理解,第三是着眼于正确运用。很多老师对词语教学的目标只是定位于正确读写和理解意思,认为词语读准确了,字形正确了,意思理解了,词语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其实不然。运用词语才是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词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年级上册《小露珠》课后的练习要求学生用“越来越……”写话。那么是不是学生写“雨下得越来越大……”“天色越来越暗……”等类似这样的句式就算是达到了写话训练的目标呢?如果说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这个词语进行表达了,那么这样的写话训练就只是停留在学生已有水平上的机械重复罢了。细细推敲,课文中“黎明的时候,小露珠越来越大,越来越亮。”两个“越来越……”是从形状和光泽两方面说明同一事物即小露珠的变化;“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这里的“越来越……”表示太阳公公变化了,小露珠也跟着变化了,两者的变化有因果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准确定位用词造句的要求:观察生活中一个事物的哪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哪些变化了的事物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而后据实用上“越来越……”写出事实真相。这样的“造句”指导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而不再是低水平的重复教学。

由此可见,以词为模因,以用词写话的造句训练作为模因的复制与传递,首先要准确把握词语的运用水平要求,不仅仅只是把句子写“对”,而是关注到词语的“暗藏玄机”,让学生在运用中把句子写“好”;其次要帮助学生打开运用思路,关注生活,写出情真意切的语段来,真正变“造句”为“写话”。以词语、短语为模因,促进学生词汇的积累,更促进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准确运用词语进行多样化的表达。

二、以内容为模因,学会迁移内化

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都会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言语表达的训练,但是总是苦于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抓手,设计不出一个巧妙的话题,不知道如何打开这扇门,让学生从课文这头通往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其实,课文中描述的故事内容也可以成为一个模因,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内容迁移到情境表达中,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言语的积累,这就是言语的内化。很多课文都可以以这种形式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转述故事内容。像课文《第八次》,以“熟悉原文故事:蜘蛛怎样结网?布鲁斯从‘蜘蛛结网’这个现象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为铺垫,请学生展开想象:当时布鲁斯会怎样用蜘蛛织网的故事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振作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以“蜘蛛织网“这个故事为模因,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模因进行自由表达。学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请学生说说假如小骆驼再次遇见小红马,受到小红马的嘲笑,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文中对脚掌、驼峰、睫毛的作用的描述就是被学生引用的模因,在这样情趣化的活动中,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促进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自觉运用课文的语言和内容,实现语文表达能力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三、以句式为模因,练就个性表达

很多学生的习作,场面描写总是很笼统,简简单单两三个词或是一句话就对当时的场景作了描述。《安塞腰鼓》一文中有这样两段文字: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教学这两段时,我先引导学生理清楚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这是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的?紧扣这五个方面的描述,找出句式表达的特点:(1)五个分句结构相同,运用对称的写法构成一组排比句子;(2)每一个分句的表达都是把喻体前置。“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和“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两句话一比较,让学生体悟不同的表达效果,理解文中的表达更强调了鼓点的急促,像骤雨,而且短句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下一段又是用三个对称的句子以物传情,以“空气”“阳光”“世界”来渲染当时那气势磅礴的场景。引导学生学习了场面描写可以写什么内容,又了解了句式表达的特点,紧接着就是让学生背诵积累,在读、背中加深理解与体悟,加强表达方法的记忆。最后,请学生按照这样的句式表达特点完成一个场面描写。

下面是学生对《武术操比赛》和《拔河比赛》的场面描写:

例1:旋风一样,是转动的头颅;咆哮一样,是“哈哈”的喊声;暴雨一样,是整齐的脚步;天平一样,是伸直的手臂;利剑一样,是坚硬的虎爪。舜湖小学里,出现了一群多么有力,多么有生机,多么有感染力的少年啊!

1800多位学生,每一个伸手都整齐,每一个脚步都有力,每一个击掌都响亮,每一个抬头都神似,每一个动作都让人忍不住参与其中。

这比赛,使安静的校园立即变得热闹了,使无聊的观众立即变得亢奋了,使冰冷的气氛立即变得燥热了!

这个教学片断中“________ 一样,是__________”这个句式表达就是一个模因,学生通过理解写了什么,感悟表达方法,背诵积累,循序渐进到最后的模仿写话,借助回忆、想象,依据原有的言语经验创造出了多样的言语表达,刻画出了不同情节的场面描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从文本中发掘那些隐藏或散落的语言珍珠,串联起来,成为一条璀璨的语言项链,成为一个句式模因,放大了呈现在学生眼前,才能使语言之美一下子凸显出来,让学生觉得眼前一亮,探寻到整个的语言风景。

四、以构思为模因,培养“段”感“篇”感

学生阅读文章,很多时候都是关注情节与内容,极少数学生会关注语言,要说到关注作者的构思、篇章结构的安排,那估计人数是少之又少的。而学生在写作时恰恰正是缺乏这样谋篇布局的能力,头脑中少一张“图纸”,所以写作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段”感“篇”感的培养,借助文本,揭开那层面纱,才能让学生看到常被忽略的“内部结构”。一个段落结构,整篇文章的构思等等都可以提炼出来,使其成为一个模因,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为什么要这样布局后尝试模仿运用,在迁移中对模因进行复制、创造、再生,让每一个学生的写作更具个性,更有魅力。

比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两次外貌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一次详写?详细描写爱因斯坦最初的外貌:蓬乱的头发,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拉着一双拖鞋,边走边思考,每一部分都表现出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与课文主题一致,所以第一次的外貌描写详写。而第二次外貌描写表现了爱因斯坦虚心接受教诲,不是本课要突显的主题,所以略写。《天游峰的扫路人》中也是两次写到扫路人的外貌,分别有什么不同?第一次,以为是普通的扫路人,一般的外貌描写;第二次,言谈交流后,对老人刮目相看,细致的脸部描写。这两篇课文都让学生明白了外貌描写是为反映人物品质、表现文章中心主题而服务的,而不是像我们平时写人的文章是为了凑字数而加入外貌描写的。明白了这样的构思后请学生以《夸夸_________ 》《________ 的________》为题,学习外貌描写与后面所写的事例相关联,与所表现的人物品质相匹配。因文而异,结合文章找到恰当的模因,让学生在运用中提升“段”感和“篇”感的意识,提升写作前构思的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课文”,更重要的是用课文教“语文”。可以说,每篇课文都隐藏着作者的言语意图及对文本独特的构思。这种言语意图和独特构思是借助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呈现出来的。每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语言结构,都具有独特的语言交际功能。语文教师唯有在深入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敏锐而准确地把握这样的表达方式,看到内容背后的结构,才能研制出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关注怎么写的阅读思维,让学生真真切切感知并理解构思的存在及效果,在运用中提升写作能力,真正实现语文学科“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的目标。

语文教学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上,更是要凭借文本内容,找到恰当的、有价值的模因,引导学生在模因的复制、传递、创新运用中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技巧,努力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猜你喜欢

模因外貌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
关于冬天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