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诗歌教学的“诗意课堂”
2016-04-14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王场小学
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王场小学 李 梅
构建诗歌教学的“诗意课堂”
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王场小学 李 梅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美丽的文学形式。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意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从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到辉煌的唐诗,伟大的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按理说,诗歌教学的课堂该是魅力无穷、诗意无限的,学生该是充满浓厚兴趣与高涨热情的,可事实却恰恰相反。面对诗歌,教师往往缺乏教学艺术,照本宣科、读译结合是主流,这样枯燥的授课方式,怎么可能受学生欢迎,更不用谈什么诗意了。
我认为,诗歌教学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优美,领会诗歌意境的唯美,理解诗歌感情的深沉之美。这样的课堂才称得上是“诗意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诗歌教学。为此,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朗读要有“诗味”
我相信每个教师在诗歌教学时,都忘不了朗读。且不论朗读在语文学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光是诗歌朗朗上口的韵律,就值得我们好好品读,但是该怎么去读诗呢?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在学生能读通读顺的情况下,径直进入讲解文本的环节了,讲解完了再齐读一遍就大功告成。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样流于形式的阅读算不算高效呢?显然不是。读诗是我们与作者穿越千年的对话与交流,是现实与历史的对撞与交融,没有心灵的感触,朗读必定是敷衍了事的,无论声音是多么的响亮。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有两点在诗歌朗读中很重要:
1.要读“透”诗歌
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有一个不良现象:老师为追求一种读书的“高大上”效果,一味指导学生如何停顿节奏、如何重读等技巧层次的东西,而对诗歌本身的内涵却不深入探究。这就好比告诉了学生怎么读,却不探究为什么这样读。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一定背景下的生活感悟与情感抒发,一字一句皆展现出“真性情”。我们去品味诗歌,就是用我们的情感去理解诗人的情怀,寻求心灵共鸣的过程。只是一味追求技巧,却忽略诗歌的内涵,绝对不足取。我在教授诗歌时,一定对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重点强调,让学生在读诗时注意能表达作者心境、志向、情感的字词或句子,着重品味文字背后的世界。“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学生若不解“其中味”,只是熟读成诵,又有何意义呢?
2.不妨“花式”朗读
从我任教以来,发现一个不良的趋势:学生越来越不喜欢朗读了。为什么呢?现在的学生个性活跃,不喜欢听指挥棒、机械性的读书。那么,我们的朗读方式是否也该做出一点的改变呢?齐读不该是唯一的方式,要注重范读与个别展示,合适的条件下,配乐诵读的效果往往很好。在朗读篇幅较长的诗歌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音色、音调,分男女、角色、轻重、缓急等等进行多角度地朗诵,高低变化,错落有致,让学生于实践中亲身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3.要有对学生朗读的评价
学生朗读诗歌后,教师一定要有评价,且必须准确说清优缺点,如果有必要,可以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重读一遍,在对比中感受教师点评后的进步。当然,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气氛更为轻松,学生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意见。
二、切忌肢解诗歌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对于诗歌教学,很多教师的方法就是将其肢解成若干部分,逐字逐句地翻译一遍。且不论学生对于这样的方式是否反感,光是将这种毫无技艺的讲解称为“教学”就有误人子弟之嫌。
诗歌的美感是需要我们从整体把握,从情感入手,以读悟情,要品出诗意而不是翻译诗歌。如果诗歌的理解上确实有很大困难,教师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绝不能贪图方便,用自己的理解(或是教参的答案)代替学生的思考。
三、鼓励个性解读
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个性往往会塑造出非凡的诗歌。陶渊明不与世同流合污,成就了自己清新自然的风骨,李白的豪放不羁造就了诗仙的赫赫声名。我们去品评诗歌,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也要注重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眼中的世界有着自身的特点,我们要鼓励他们的创造。
记得我初中教学时,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很受师生推崇。我在教授此文时,围绕“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做出了如下解释:一点茅草值几个钱?作者杜甫如此在意是说明其贫穷,而“南村群童”当面做“贼”,只是无奈之举,亦是说明其贫穷。一个吴同学立刻举手示意其有话说,我请他发言。他的理解显然与我的(自然也是教参中的答案)不同,他觉得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凋敝,人民民不聊生,这是事实,但绝不至于几根茅草就能使人起“贼心”。从文中“卷我屋上三重茅”可以看出,即使贫穷如杜甫者,也不是真的缺少这几根茅草。“群童”顽劣之举,损人而不利己,是社会大动荡之后世态炎凉的体现,作者是借此表达出广大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安宁日子的期盼。说实在的,他的话就是照进黑屋子里的一米阳光,让我好像发现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从没想过这首诗歌还可以做出这样的解读,更没想到学生也有这样独特的视野。诗歌教学的课堂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探究,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去感悟诗歌,勇敢地自我展示。这对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四、营造“诗境”氛围
诗歌意境的品味需要读者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如学习诗歌《观刈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烈日下曝晒的感觉,体会文中贫苦百姓的“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无奈,再从作者白居易“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直观描述中,感受他的那颗悲天悯人之心。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竭尽才智,营造一个有“诗境”的课堂。
五、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诗意”
“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想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诗意盎然,语文教师必须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学习的心。我们要静下心来,耐下性子,好好钻研诗歌理论知识。我们自身的厚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如果教师自身对研究诗歌有兴趣、有能力,课堂上的引导就更有效,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也会有积极的情绪反馈,从而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毫不夸张地说,只有一个心中有诗的老师,才能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魅力。
诗歌教学的诗意课堂的构建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让我们的诗歌课堂真正地成为“诗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