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6-04-14邱友苹
■邱友苹
(福州市园林科研研究院 福建 福州350003)
福建省生态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邱友苹
(福州市园林科研研究院 福建 福州350003)
本文就生态旅游的定义、特点、福建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发展现状,分析福建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意见。
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存在问题对策探讨
近年来,生态旅游成为旅游消费热点,福建省先后开展了“福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评定工作、“森林人家”评选活动,构筑了我省生态旅游框架,推动了生态旅游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中,福建成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因此生态是福建最大优势,也是发展潜力,发展生态旅游是践行“百姓富、生态美”的重要途径。
1 生态旅游的定义
所谓的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1]。
2 福建省生态旅游的现状
2.1 福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谓,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13.63万平方千米。福建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达到65.95%,居全国第一位;生物种类繁多,木本植物1943种,陆生动物828种[2]。降水丰沛,河网发育,径流量大,地下水丰富,海岸线曲折程度和总长度名列全国前茅。尤其山区和海滨的构景地貌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旅游观景价值很高。
2.2 福建省生态旅游资源分布
目前福建生态资源分布重点比较突出,主要是森林生态资源和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以武夷山脉为主的闽西山带和从北至南的闽中山带,代表性森林生态资源有武夷山、梅花山、梁野山、君子峰、龙息山、闽江源、天宝岩、虎伯寮、戴云山等自然保护区及众多森林公园;滨海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闽东、闽南一带,海湾型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宁德——福州,以三都澳、罗源湾为代表,大岛型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坛岛,海滩型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漳浦一带[3]。
2.3 发展现状
生态旅游资源的数量、种类及空间分布决定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潜力,目前拥有17个国家级自然自然保护区、2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森林公园,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湿地公园。这些自然生态旅游区有丰富的旅游景观,也是重要的生物物种基因库。这些自然景观以及众多的珍贵生物、观赏树种,为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
森林生态资源以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为主,其自然景观、完整的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具有极高的旅游品位和观赏价值。如梅花山保护区获得“回归荒漠带上的绿色翡翠”、“神奇的宝山”、“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亚热带森林博物馆”等之称。近年来,“森林人家”成为一种环保、绿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休闲健康游旅游产品。目前福建省已建立126处县级以上森林公园,2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
滨海生态资源以湿地为主,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作为一类生态系统,是许多鸟类的栖息繁衍地,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优越的条件。福建湿地面积广阔,拥有独特的沿海红树林景观,是许多迁徙水禽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目前,福建共有5个国家湿地公园。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是福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是全球唯一可以同时观赏到黑嘴端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3种珍稀鸟类的地方,每年在该湿地越冬的水鸟有2万只以上。
3 存在问题
3.1 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存在偏差,缺乏科学依据,盲目开发。
旅游开发者及管理者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在“重利益、轻生态”的思想影响下,一味追求短期利益,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资源采用掠夺式、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具体表现在:一是将生态旅游和大众旅游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旅游都为生态旅游。二是把自然资源开发作为生态旅游的载体,单纯追求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假借生态旅游之名,贴上“生态旅游”的标签,采用掠夺式、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忽视了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致使自然环境失去生态环境平衡。如福建龙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予以撤销。三是有些景区规划可行性研究,专家论证走过场,忽视环境承载力和游客容量,缺乏科学数据,对一些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盲目开发。
3.2 资源重复性的开发,特点不突出,缺乏有竞争力品牌
福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品牌意识不强,整体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开发层次和深度不够,景点资源开发没有特点,生态资源重复性的开发太多,同时没有对各区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同质化竞争的现象,因此,在国内外未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大品牌。如休闲农业遍地开花,截至2014年福州市已拥有3家国家级休闲农庄、4家省级休闲农庄及15家市级休闲农庄,全市共计各类休闲农庄143家,农家乐313家[4]。如此庞大的同质旅游产品之间势必形成了较为严峻的竞争局面。
3.3 缺乏生态旅游人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生态旅游领域综合性强,覆盖面广,包括生态、植物、环境保护、旅游、设计、管理等专业知识。目前,福建大部分生态旅游景点是在原有自然、人文保护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景区管理人员、导游基本上是原有工作人员以及当地居民,因此这些从事生态旅游经营服务者大多数生态知识匮乏。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战略规划专家队伍、生态旅游市场营销和行业管理专家,导致部分景区盲目开发,粗放管理,造成所谓“一流景观,三流服务”的局面,不能达到生态旅游“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目的。其次生态旅游培训滞后,各院校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知识技能培养体系架构,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生态旅游专项人才直接影响到旅游产品的服务水准。同时,各级管理部门对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未将其归入整个行业发展规划当中,也未制定针对生态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及培养方案”,缺少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导致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导游等其他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
3.4 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
游客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每次中长假后,多数景区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了旅游垃圾的“侵袭”,饮料瓶、纸巾随处可见,随手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经常发生。即使有些游客具有环保意识,但环保参与度不高,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环保行动。在对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漳平九鹏溪生态旅游调查中,仅54.69%的游客具有环境保护相关知识,l7.97%的游客会对其他游客乱丢垃圾做出反应,37.89%的游客会遵循环境教育标志牌的提示[5]。
3.5 环境管理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生态技术缺乏
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习惯于采取末端治理模式,规划时忽视“生态设计”,未能从源头上控制。目前,福建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在生态旅游污染防治方面,多数只应用到污水处理、生态公厕技术,其他生态设计如清洁生产、环境监测、游客容量监测等技术几乎没有。
4 福建生态旅游对策
4.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生态旅游规划是在环境上敏感的规划。一是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做好相应保护措施,合理设置绝对保护区、严格控制区、生态修复区、自然风景区、户外娱乐区等功能区,在生态红线内,禁止开发和建设。二是结合植物景观、建筑、道路广场,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技术设计,采用节能、轻型、可回收利用的先进材料及设备,实现生态公厕、绿色宾馆、民宿等生态建筑。三是严格控制建筑、广场道路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自然之美。
4.2 对于超负荷的景区采取轮休制
众所周知,旅游活动会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大多数生态学家认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稳定性和弹回性的特征,这种稳定性是指生物群落抵御系统紊乱的能力,而弹回性则是生态系统能从紊乱状态中恢复其常态的弹回能力,但这种弹回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景区进行长期超负荷的旅游接待,干扰因素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时,这种弹回能力便会被削弱,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景区实行周期封闭轮休,可以充分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弹回性,让旅游活动带来的干扰通过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得以消除。
4.3 加大生态环保教育宣传力度
加大生态环保教育宣传力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重视游客环保意识的教育。把生态旅游作为文明建设的一个内容,培养生态旅游者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旅游过程中,引导旅游者形成文明生态旅游思想和行为,讲究卫生、保护动植物,使游客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亲近、了解和保护大自然。二是加强解说牌、宣传栏、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新媒体等生态宣传载体建设。三是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当地居民生态旅游知识培训,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内涵,在经营过程中提供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服务。三是支持民间志愿者组织,推进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4.4 整合资源,打造“清新福建”品牌
特色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源泉,盲目地低水平重复建设,只会造成资源浪费。立足本地实际,挖掘我省蓝色、绿色优势,选择生态基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景区,依据“清新福建”生态旅游标准体系框架,制定了相关标准明细表,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清新福建”品牌。一是整合湿地、海蚀地貌、沙滩、蓝天、碧海等自然景观独特迷人的“蓝色”海洋资源,以厦门、漳州为重点,打造“清新海洋休闲度假游”系列产品。二是整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森林人家”等“绿色”森林资源,打造一种生态型的休闲健康旅游产品,发展“清新森林休憩游”、“清新营地游”、“清新徒步探险游”、“清新攀岩登山”等山地体育游,吸引境外游客前往福建生态景区呼吸清新空气,突出了“家”的概念,促进了生态旅游区从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和参与体验型转变,促进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升级。
4.5 加大生态旅游人才培养力度
发展生态旅游,需要掌握生态旅游真正内涵的规划、设计、经营、策划等专业的人才提供了智力支持,因此制定针对生态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及培养方案”,构建培训体系,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生态旅游知识作为加生态旅游区管理人员、导游、服务人员等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福建省内各院校的旅游专业建设,把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专业重要课程,培养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各生态旅游开发地与各院校、各专业规划机构、科研团队对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生态旅游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结合继续再教育,举办生态旅游专题培训。
4.6 加强生态旅游软硬件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软件基础建设,建立生态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如引入互联网+理念,加快构筑福建与全国乃至世界相连的区域性旅游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生态旅游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二是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生态厕所、绿色饭店、生态绿道、生态停车场等生态设施建设。三是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沼气能等绿色能源,实现福建生态旅游区的自动清洁化。四是设立生态环境监测站,构建生态监测网络。在生态保护区、敏感区进行全天候生态监测与评估。
4.7 制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扶持力度
目前福建在生态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方面比较缺乏,加强生态旅游产业政策支持力度,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力的保障。一是设立生态旅游专项扶持资金以及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基金。二是在尊重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如制定生态旅游认证制度、生态旅游标准、生态旅游补贴等政策,制定生态旅游产业,有效促进福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
[1]环境保护部:我国将采取多措施规范发展生态旅游,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11-13)
[2]福建省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吴琳萍,闽江学院学报,2012年第33卷第6期
[3]福建省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与空间分布,袁书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28卷第3期
[4]投资规模年增3倍榕休闲农业爆发式发展,福州晚报2014年02月28日期第A30版
[5]福建生态旅游区环境管理研究,郑小敏等,林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31卷第3期
X[文献码]B
1000-405X(2016)-12-387-2
邱友苹(1977~),女,福州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风景园林设计,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