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模式研究

2016-04-14胡鸿志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年2期

管 芳, 胡鸿志, 郭 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教务处, 广西 桂林 541004)



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模式研究

管芳, 胡鸿志, 郭庆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教务处, 广西 桂林541004)

探索具有自主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实践教育模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回顾实践教育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高校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探讨了实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依托校企共建实践基地、融合慕课等教育新理念所进行的实践教育模式探索及成果。

实践教育; 创新型人才; 校外实践基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1],人才价值观和衡量标准都在与时俱进,高校大学生培养和发展的客观外部环境正随着社会变革而变化[2],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面临更高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加强高校实践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实践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近年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素质的总体水平,同时也带动了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暴露出部分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特别是在实践教育方面,无论是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还是教学实践经验都无法满足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高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成为高校教育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1 实践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实践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3],是现代教育与育人理念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实现方式[4-5],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5-6]。实践教育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不是等同关系,而是以实践教育的思想理念为指引,通过课堂内外的各个教学环节,构建和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内外不同的高校由于自身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以及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现代化程度各异,因此高校对实践教育理念的理解,以及实践教育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也都不尽相同。

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中,实践教育的思想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高校类型划分和办学定位比较精确,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加强实践教育的思想已经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实践教育在学生的培养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理念,并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总体来说,欧美发达国家实践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我国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办学规模扩大,办学档次得到显著的提高,通过高校扩招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的入学率,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7]。在高校中实施了“质量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措施[8],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显著增加,教学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各所高校发展水平和投入资源的不均衡,特别是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毕业生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教育模式中人才知识面窄、缺乏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不足已经被广泛认识。教育部针对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性指导意见,促进了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各高校也达成了相关共识,采取了配套改革措施,对实践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实践教育理论的思想争议仍然存在,理论研究水平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2 实践教育的探讨与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更加关注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7]。研究与探索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形态和发展的实践教育模式,是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需求。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改变社会教育观念,也对高等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机遇。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大众化高校教育与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相比,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群体更加的庞大和复杂,以专业课程为代表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虽然高校目前都在规划和开展实践教育,但是由于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思想认识不到位,以及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惯性影响,即使是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其教育中依然存在重理论基础、轻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学计划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实践教育通常以辅助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存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而不是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首要出发点,这也是阻碍我国实践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实践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先决条件,是高校决策管理机构统一思想认识,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开展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高校现行的教学模型进行全面革新,才有可能突破目前实践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高校广泛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9],是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的常规课堂教学之外的素质教育形式,主要依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升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是目前第二课堂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活动的新意和影响力,在较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活动的受益面有限,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实际参与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微课(micro-lecture)和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的出现,更加彻底地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吸收第二课堂和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的思想精髓和成功经验,适当结合不断发展更新的科技成果,是发展高校实践教育的有效途径。

稳定的专职师资配备也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基础。由于部分高校实践教育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导致实践教育体系不完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不到位,教师队伍、教学设施和校内外基地建设无法满足实践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中开展“质量工程”,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育对专职教师本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合理机制鼓励和保障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有效提高实践教育的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支持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形成一批高等学校共享共用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校需要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和交流,促进教学内容真正切合社会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配套课程,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承担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任务,解决目前部分高校专项经费紧缺的问题,促进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发展符合不同高校特点的实践教育模式。

3 实践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10-12],对实践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结合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我校积极开展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校内创新基地的建设[10,13],分别与天津通信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佛山市国星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和材料工程校外实践基地。其中我校与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共建的柳州长虹机器制造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于2013年获批为地方所属高校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至此我校已获得包括机电工程学院与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机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与长沙中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软件技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内的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同时,我校投入专项经费和资源,规划建设了创新学院,作为校内本科创新实践基地,支撑国家级和广西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同时积极与深圳亚源科技集团、桂林尤利特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以创新学院为基地联合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

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网络教育资源的逐渐丰富和开放,促进了网络教育的发展普及。基于慕课和微课的理念,顺应互联网+的技术潮流,2014年由我校教务处与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务处共同发起成立广西高校课程联盟,成立漓江学堂。目前加盟高校包括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等10所广西区内院校,合作机构包括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德州仪器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业界知名企业。漓江学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融合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和学科竞赛,改革现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构建虚实结合、网络互动、校企协同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漓江学堂聘请优秀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初期开设课程包括PLC原理与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航模制作与实践等在线课程。漓江学堂的建设得到了广西教育厅和相关企业的鼎力支持,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为高校教育模式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借鉴国外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全方位培养模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于2015年开始实施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主动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深化学校创新教育改革,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科教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是指主持科研课题的在岗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课题需求而提出、由学生承担完成的项目,旨在促进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改革本科生科研制度,探索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实践教育模式。

4 结语

强化实践教育是国内外高校的普遍共识,改革现有实践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国内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实践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协调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的力量,依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有序开展,才能构建具有自主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

References)

[1] 刘树郁.高校实践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03-105.

[2] 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1):33-38.

[3] 李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9):83-85.

[4] 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1-5.

[5] 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1):1-7.

[6] 余清臣.教育哲学的实践观演变与实践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11(2):22-27.

[7]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8]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0.

[9] 古天龙.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2):1-4.

[10] 代显华,李荣钢,葛一楠.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4):110-113.

[11] 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2010(3):74-77.

[12] 李永涛,葛智勇,田友伟,等.强化实践教育 培养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60-163.

[13] 何岩峰,乔元明,王树立,等.发挥校企双方主动性 协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35-37.

Research on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for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Guan Fang, Hu Hongzhi, Guo Qing

(Academic Affaires Office,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Exploring on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with in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cur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looking back over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dicament of domestic practical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ways based 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and staff, and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education mode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which is based on the extramural practical bases and idea of MOOCs.

practical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extramural practical base

10.16791/j.cnki.sjg.2016.02.006

2015- 07- 31修改日期:2015- 09- 09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外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项目”(ZL2429);广西区“基于MOOC和新兴网络技术的传统课堂教学改革项目”(ZJW32029)

管芳(1985—),女,江苏江阴,硕士,科员,主要从事本科实践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

胡鸿志(1977—),男,四川乐山,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可测性设计方向的研究.

E-mail:huhz@guet.edu.cn

G642.0

A

1002-4956(2016)2- 0017-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