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6-04-14李唯
李唯
摘 要:主要从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自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为主要论述内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善于观察;学习习惯
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性的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科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当前科学学科教师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起始,在重大的科学史上很多自然科学都是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在观察苹果落地的时候,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因而这种观察能力要不断得到培养以及锻炼。科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具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实事求是。教师要对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要求学生真实记录他们整理出的数据,不要为了实验结果,随意篡改数据,伪造数据,在学习中养成学生客观谨慎的学习态度。第二,耐心持久的品质。很多的科学现象要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不懈和努力观察才能取得成效,只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持久性,才能够让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多角度全面性的观察能力。当教师从多个角度观赏事物的时候,能够教会学生把零散和孤立的事物链接成一个整体,全面推进综合观察能力。第四,明确教学目的。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最终忽略观察的本质。比如,让学生观察酒精灯加热物品的时候,让学生观察物品加热时候产生的变化,但有些学生容易被酒精的火焰所吸引,忘记观察物体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火焰跳跃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步骤。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但小学生因为主动探究能力的缺乏,对知识和很多探究性的东西没有深入分析,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教师的讲解,虽然学生也善于提出问题,但从小习惯于教师和家长把很多问题回答的明明白白,所以,就没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小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引导他们,鼓励孩子主动探究知识学习,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课的时候,教师不要给学生讲解过多,带领学生引导和探究相关的知识学习,教师让学生回家种植一两棵植物,从开始发芽到最后长大,每天记录它的成长变化,每天测量种植植物的情况,找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总结规律。要对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进行培养。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手脚并用
在小学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好习惯,在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但小学生一般更愿意动手不愿意动脑,当实验器材摆放到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首先动手操作,有的学生甚至更喜欢玩闹,对实验本身的专注度不够。因此,在开展科学实践课的时候让学生强化自己动手和动脑相配合的意识,在动手活动之余要培养学生思考,多分析产生的现象,先通过了解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动手之前要先缜密思考,先想后动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素,不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有帮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治峰.刍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亚太教育,2015(25):11-12.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