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镇煤矿下组煤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及水害防治措施
2016-04-14孙少红赵庆祥
孙少红++赵庆祥
[摘 要]翟镇煤矿下组煤开采主要受徐、奥灰含水层的影响。由于本井田断层与褶曲并存,地质条件复杂,在底板隔水岩柱薄弱地带或构造破碎地段,存在着灰岩水突破相对隔水层溃入矿井的可能。同时,随着开采深度加大,水压增高,特别是当徐灰与奥灰发生水力联系之后,将以底鼓水形式威胁下组煤的开采。本文应用多因素复合突水模式计算数据(突水指数)对下组煤底板危险性进行评价,根据不同区域突水性指数差异提出相应的水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突水 危险性 评价 防治
中图分类号:TM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001-01
1、前言
目前矿井开采11煤,后续将开采13、15煤,但是下组煤距底板徐、奥灰较近,而且邻近矿井—良庄煤矿开采深部下组煤时,曾发生奥灰突水事故。本矿井也受其威胁,因此,进行下组煤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及水害防治措施,对保障矿井安全、正常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1 多因素复合处理
翟镇煤矿底板突水主要因素有构造、含水层富水性、水压、隔水层阻水能力4个因素,在进行复合处理时必须把这4个因素的信息层复合为一个信息层。由于每次复合只能复合两个信息层,所以复合时先复合两个,再将其复合结果与第三个复合,最后再用其结果与第四个复合。复合处理后,各个因素专题图的属性信息均被保留,模型运算时需要用的数据均存在格网文件中。
2.1.1突水模式的建立
根据矿井突水单因素分析,构造初始的数学模型。初始模型包含影响突水的各个主要因素,即由单因素分析所确定的构造、含水层富水性、水压、隔水层阻水能力等因素。初始模型构成后,从复合后的信息层属性表中读取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运算。经过多种模型的运算与反复拟合,翟镇井田最终选定的拟合程度最好的突水模式为:
式中:-突水指数;-构造复杂程度; -水头压力(MPa);-底板阻水岩层有效厚度;-权重系数,分别为0.6和0.4;—富水性指数,取值1~3,强富水时取3,中等富水取2,弱富水取1。
2.2 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突水模式,对翟镇煤矿下组煤分别进行了底板奥灰危险性评价。
2.2.1 11煤底板奥灰危险性评价
计算获得井田范围内突水指数变化于0.10~0.58之间,根据突水指数的取值大小及实际突水情况,将全井田划分为突水危险区,突水较危险区和安全区
(1)危险区(Ⅰ)
突水指数n>0.40,主要分布矿井中部和东部很小一部分,此区域断层复杂,富水性较强,奥灰突水系数较高。
(2)较危险区(Ⅱ)
突水指数n=0.25~0.4,分布于框架中、东部,此区域奥灰富水性中等,断层较为复杂。
(3)安全区(Ⅲ)
突水指数n <0.25,主要分布在非富水区,主要位于矿井的西部,此区域奥灰富水性较弱,构造较为简单,11煤已实现了安全开采。
2.2.2 13煤底板奥灰危险性评价
计算获得井田范围内突水指数变化于0.02~0.6之间,根据突水指数的取值大小及实际突水情况,将全井田划分为突水危险区,突水较危险区和安全区
(1)危险区(Ⅰ)
突水指数n>0.38,主要分布矿井中部、东部和西部很小一部分,此区域断层复杂,富水性较强,底板隔水层(叫)较薄,奥灰突水系数较高。
(2)较危险区(Ⅱ)
突水指数n=0.22~0.38,分布于框架中、东部和西部,此区域奥灰富水性中等,断层较为复杂。
(3)安全区(Ⅲ)
突水指数n <0.22,主要分布在非富水区,主要位于矿井的中西部,此区域奥灰富水性较弱,构造较为简单。
2.2.3 15煤底板奥灰危险性评价
计算获得井田范围内突水指数变化于0.04~0.62之间,根据突水指数的取值大小及实际突水情况,将全井田划分为突水危险区,突水较危险区和安全区。
(1)危险区(Ⅰ)
突水指数n>0.35,主要分布矿井中部和东部很小一部分,此区域断层复杂,富水性较强,奥灰突水系数较高。
(2)较危险区(Ⅱ)
突水指数n=0.2~0.35,分布于框架中、东部和西部较小的区域,此区域奥灰富水性中等,断层较为复杂。
(3)安全区(Ⅲ)
突水指数n <0.2,主要分布在非富水区,主要位于矿井的西部,此区域奥灰富水性较弱,构造较为简单。
3、后组煤开采底板水害防治措施
3.1建立完善的徐奥灰地下水观测系统利用现有观测孔,运用有效的探测手段,查明底板灰岩岩溶的分层赋水性。我矿先后在-400大巷打钻两个奥灰孔,为查清奥灰富水特征和水力联系及治水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3.2加强断层含、导水性的探查与分析工作钻探资料表明,断层在天然状态下多数为不含水和不导水。但是,由于断层的含、导水性受到很多的影响,不排除在一定的层位和部位具有一定的含水性和导水性,在采动作用下导水性增强。因此,应加强断层及其含、导水性的探测研究,分析采动作用下断层“活化”的可能。
3.3加强煤层底板突水评价与防治方法研究坚持“物探先行、钻探验证、查明条件、安全开采”的底板防治水原则。在每个工作面形成后,进行工作面开采前的顶、底板含水层的富水性探测和安全开采评价,以便查明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为工作面的安全开采提供资料和保证。如果采取预疏放的措施,则应尽早实施,以免影响工期。疏水时保证矿井排水能力应能满足疏水要求。
3.4.加强东部水文地质条件探查工作。目前矿井主要集中在井田中部、西部开采,中东部及东部水文地质工作较少,今后应加强此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探查工作。
3.5 开展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现场探测工作
由于本次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中的底板破坏深度按照《规程》计算得到的,本矿井的底板破坏深度具体数值尚没有,因此建议开展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现场探测工作,确定本矿井的底板破坏深度数值。
参考文献:
[1]施龙青等,《基于信息融合的底板突水预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方永明,《煤矿水文地质分析、突水预测预报及重大特大透水灾害防治、救治方案设计与快速治理》实用手册,中国煤炭出版社.
[3]房佩贤,《专门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作者简介:孙少红,女,大学学历,技校教师,翟镇煤矿培训中心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