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丰盈人生
2016-04-13肖川
肖川
在我看来,生命教育是良好的教育、真正的教育、理想的教育代名词,它标示着教育的方向,体现出教育的品质,观照到教育的主题与内涵。
人类社会一切个人或组织所有正直而光明的追求和努力,都是为了使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而有尊严。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生命中唯一的一天。如何来度过这唯一的一天,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特别是希望自己的人生灿烂辉煌者。
只有每一天都积累一点亮光,生命才可能绽放光彩。所以,生命教育远远不止于保全生命的教育,它不仅要引导人们过有意义的生活,还要鼓励人们追求卓越,让生命具有价值和意义。
于人生而言,每个年龄阶段都会有其独特的任务和挑战,并且还会不断发展变化。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学习和分享别人的经验,也需要细察内心,独自面对一些特殊的窘境和困扰。应对本身既提升着孩子的智慧,也积累着内心的财富,从而丰盈人生。
于学业而言,但凡佼佼者,往往志存高远,有着强烈的学习和成就动机,并且经历艰苦卓绝、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们享受读书的过程,当然,最终也能够享受奋斗的丰美成果。对于年幼的孩子,从小引导他们理解时间对于生命的意义,学会时间管理,养成惜时守时的习惯,也是生命教育的主题之一。
于人际关系而言,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自我肯定和他人肯定之间良好的平衡状态。这意味着妄自尊大、自视过高和妄自菲薄、自轻自贱都属于不当的自我认知。那些总感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人,常常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其实是自我认知出了问题。培养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极其重要的一点是移情能力的发展: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能力;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够进行观点采择,并尊重他人对事物的不同观点;在没有直接接触到情境的情况下,也能理解该情境下他人的痛苦和窘迫,感受到那些穷困或压抑的人的困境。
许多研究都揭示出人的早期经验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持续性的影响力。早期生活中被爱的感觉是抵御不安全感和缺失感的最好武器。在童年时期,至少要有来自一个人的爱是无私的。否则,就难以发展出健康的人格,而没有健康人格的生命自然比较脆弱。因此,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给予子女尤其是幼儿足够的爱并让他们体会到,从而能在内心浇铸起一座爱的城堡,抵御八面来风。
在生命教育的视域中,儿童的生活应包括这样几个层面:
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表现儿童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非强制性和组织化的生活。
教育情境中的生活。教育者自觉创设的情境与活动,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不论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还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都应努力做到:远离危险与意外伤害,确保儿童的安全与健康。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都有对儿童进行监护的职能。
主动的快乐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自己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理当没有禁锢,没有恐吓,没有强制,没有苛严的规训;它远离功利、拒绝媚俗,服从兴趣,关注内心;它穷尽可能性,寻求生活的乐趣。
理智的生活。儿童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容易冲动,常常将幻想与现实混淆,是其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让儿童学会计划、规划、设计活动,学会合理的期待和对活动结果的想象是理智的生活品质的要求,这样才可能使儿童学会有责任感的生活。
生活总是与对生活的感受相联系的,引导儿童接纳生活、品味生活,感知生命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神秘性,培养儿童对于生命的庄严感、神秘感与敬畏感,是我们关注儿童生活的意旨所在。
我期待着通过生命教育,使学校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过生命教育,使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通过生命教育,丰富自护自救、助人扶危的科学常识;通过生命教育,幸福从此熙熙攘攘,溢满心房。这样的孩子,一定有坚韧的生命力,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意识!
链接——教孩子急救常识,提高珍爱生命的能力
1.中毒自救
尽量避免在有蜂巢的树下休息,如果不幸被蜂蜇伤或被蜂群围攻,千万不要试图逃跑,应立即蹲下,用衣物护住头面部,待蜂自行飞走。被蜂蜇伤后,须及时将刺拔出来,动作务必要轻,绝不可触摸到毒囊,取出刺后,应先挤出毒血,再清洗,千万不可挤压,一旦挤破毒腺使余留毒液进入体内,将会使中毒情形更为严重。
误食有毒食物在2小时以内的,可以用盐水催吐排毒;或用手指等刺激咽喉引吐。如果中毒时间已超过2小时,但精神较好,则可服用泻药,促使腹中毒物尽快排出体外。
2.骨折急救
骨折后不能随意搬动,用树枝、木板等妥善固定伤肢,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尤其是搬运脊椎损伤患者应该用木板、门板或担架,注意不要使躯干扭转,禁止搂抱或一人抬头、另一人抬足的方法,这样会增加脊椎的弯曲,加重椎骨和脊髓的损伤。
3.溺水急救
掉进水中千万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否则会加速下沉;尽量头顶向后,口向上方,口鼻露出水面,呼气要浅,吸气宜深,等待他人抢救。游泳时下肢抽筋,可用手将抽筋下肢的拇趾用力向前上方拉,直到抽筋停止。
不提倡孩子下水救人,以免危及自己的性命。
4.心血管疾病急救
看到家人突然倒地,轻拍他的肩部或轻声呼唤都无反应时,孩子应在拨打120的同时,给父母打电话,或去邻居家敲门求援,为抢救赢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