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为孩子浇铸爱的城堡

2016-04-13本刊编辑部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6年4期
关键词:女儿生命老师

本刊编辑部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体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直到长大成人,这是生命的一个伟大奇迹。如果我们没有被这个奇迹所震惊,那是因为它时时刻刻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司空见惯了。

在孩子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对生命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育正确对待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观念,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从内心深处树立爱惜一切生命的行为意识。

女教师猝然离世,引发广泛思考

2016年1月14日,泰州一名36岁的女教师在监考中猝然离世,等到考试结束才被发现。据报道,监考时女教师坐在教室最后一排,靠近后面座位的学生听到有短暂的呻吟声、呼噜声,以为老师睡着了;直到收卷铃声响起,发现老师没有站起来收卷,才惊慌地喊人,可为时已晚。

此事引起广泛讨论,有网友指责学生是“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质疑说“已经读初中的学生,竟然能在老师最后的挣扎呻吟中平静地做题,是考试太投入、太认真了,还是他们太过无知……”

南京政协委员、南师附中副书记周俊持不同观点,“孩子们很可能只是专注于考试,没有发现老师有异常。考试中,如果一个孩子眼神总是围着监考老师转,那说不定是有作弊的嫌疑呢。”

南京雨花台中学校长穆耕森认为,如果有学生及时去问一问或拉一拉老师,可能会赢得抢救时间,但孩子们毕竟缺乏生活经验,不懂得那一刻老师生命垂危。

南京鼓楼医院主任医师林华表示,这是一起挺悲哀的事件,可怜的不仅是老师,也有学生和家长。他认为现在的教育缺乏一些生命教育的内容。

确实,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络,我们经常看到中小学生不幸离世的消息,且大都死于意外或人为事故,甚至自杀——生命之花没有绽放就黯然凋零,让人痛心疾首。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警告人们:“人体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直到长大成人,这是生命的一个伟大奇迹。如果我们没有被这个奇迹所震惊,那是因为它时时刻刻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司空见惯了。”成年人漠视生命,有其种种原因;而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性命”于己于人是何等的重要,一旦失去,无法弥补、不再回来,不得不说是因为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

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就提出“生命教育”概念,教育儿童正确认识死亡,帮助其远离犯罪与贫穷。此后,生命教育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澳大利亚,学校生命教育强调孩子的独一无二,帮助其提高自尊、拒绝挑衅性行为、发展优良行为举止;在英国,教育部门提出了“呼应课程”,提倡教育要顺应生命成长和发育的规律;在日本,生命教育被称为“余裕教育”,其核心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

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社会各界对“生命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010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生命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推广。

学校教育责无旁贷,但对生活和生命常识的培养,最先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在孩子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对生命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育正确对待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观念,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从内心深处树立爱惜一切生命的行为意识。

花的生长,开启生命认知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培养孩子面对困境的自救能力,遭遇挫折时燃起生生不息的希望。

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早早植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凝聚起“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我们生命价值最为完美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但是生命这个词又是那么的抽象。如何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把热爱生命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我一个朋友的做法值得借鉴。

有一天,她带着女儿散步,跟女儿说起要善待每一个小生命时,女儿问她:“妈妈,什么是生命啊?”她给女儿举了一些动植物和人的例子后,女儿还是似懂非懂。朋友想,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女儿能够亲手“创造”出一个生命来。

春天到了,她买来花种,在小区找了一片小空地,带着女儿一起种花。女儿充满了期待,拿起铁锹有模有样地挖了起来,坑挖好了,接下来埋种、浇水,朋友告诉孩子这些种子蕴含着生命。

几天后,嫩芽破土而出,女儿很惊奇,为什么那么小的种子会变成现在绿色的小苗?朋友告诉女儿:“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啊!”女儿似乎有些懂了。再后来,女儿见证了发芽、长叶、开花的过程,收获了一次次惊喜,逐渐领略了生命的美丽。

有生长就有死亡,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死亡呢?女儿渐渐长大,朋友开始选一些绘本,试着以女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跟她讨论关于生、死、爱、恐惧等等重要的生命主题,点点滴滴深化女儿对生命的认知。

她希望女儿能够珍视一切生命,每次和孩子出去,看到街上的老人跪伏在那里乞讨,她总会拿出一些零钱,示意孩子过去投到老人的盆子里;每次当孩子大叫“妈妈,这里有一窝蚂蚁”时,总是和孩子非常有兴趣地过去观察,从来不允许孩子拿水浇,更不让踩死它们;路上的花花草草,她会耐心地和孩子观看,看小蜜蜂在上面绕来绕去采花蜜。在她看来,培育孩子拥有天使般的心灵,阳光而健康,那么,生命于女儿而言将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旅程。

静心生活,体会生命之美

孩子天性好动,阅历简单,容易受外界影响,很难静下心来,因此,培养孩子自我独处的能力,引导孩子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和快乐,给予孩子一个富足的心灵非常重要,北京大学哲学教授何怀宏非常有体会。那天,女儿做完了作业,在书架前转了几圈,看到没有能吸引她的书,就开始抱怨:“还是这些书,还是这些书,就不能来点别的。”

妈妈忍不住说:“家里的书还不算多?这十多架书,你到底看了多少?”“没有小孩书!”“小孩书?你都快是中学生了,还小孩书呢!你就最喜欢看那些武侠、侦探小说,可是好的武侠、侦探小说就那么多,你都看过了。”

女儿知道自己理亏,不吱声了。她转到自己房间,打开电视,马上听见她不断换频道的声音,没过多久,只听“叭”的一声,电视关掉了。

女儿转到了何教授身旁:“爸爸,陪我玩一会儿好不好嘛?电视也没有好看的。”这声音中有一种哀求。

看见女儿的眼睛里已经有泪光在闪动,何教授想了想,然后站起来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对女儿说:“孩子,你是不是希望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发生,觉得那样生活才有意思?我给你念一段书,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走向幸福》,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女儿坐到他的身旁,安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女儿自己把书拿过去读了。

这场小风波就像流水中的一点小浪花,很快就平静了。之后,在这个家庭里,他依然在读书写作,妻子依然里里外外忙着,女儿日复一日地上学、下学、做作业、温习功课,星期天有时会去郊外远足,日子过得似乎平平淡淡,但这平淡中已经少了一些过去的躁动不安而多了一些彼此会心的微笑。真可谓岁月静好,生生不息。

在何怀宏看来,对或多或少有些单调的生活的忍受能力,应该从儿童期就开始培养。很多父母喜欢带孩子到处娱乐,诸如看电影、玩儿童乐园等等,他们可能没有认识到,过着日复一日外表相同但精神专注的生活对于孩子成就一生事业的重要性;他们也忽略了启发孩子从平静的生活中体会快乐的感悟力。

孩子需要的快乐,应该主要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体会。那种一方面令人兴奋,一方面又不需付出体力代价的快乐活动,应该尽量减少。那种兴奋究其本质而言犹如毒品,兴奋越多,追求兴奋的欲望也就越强烈。

一个孩子就像一株植物一样,只有当他不受干扰、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时,他才会发育得最好。太多的娱乐,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觉印象,对儿童并没有好处,会使得他们长大以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耐得住寂寞才能感受到生命本来的力量。

猜你喜欢

女儿生命老师
海的女儿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六·一放假么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