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屏真人秀,多少美与丑?

2016-04-13陈芳彭卓

北京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真人秀明星

陈芳 彭卓

大约20年前,一部剧情离奇、充满象征性隐喻的电影,与奥斯卡擦肩而过。如今,这部黑色喜剧电影中的暗喻变成现实,为越来越多的影迷所津津乐道。

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以看似荒诞的笔法,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从出生便被蒙在鼓里,演绎着一场长达30年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被剥夺了自由、隐私甚至尊严,沦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

电影中,金·凯瑞饰演的楚门,被观众的目光和5000多个摄像机包围。今天,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双眼似乎也被满屏的真人秀节目占满:亲,看腻歌舞选秀了吗?试试野外生存极限挑战吧;看烦亲子题材了吗?还有小品笑话捧杀棒杀哦!真人秀节目背后,还有多少探不到的“节目底线”?

多明星“重火力”轰炸 一年“蜂拥”数百档

面临零下20~30度的严寒,超过200种室内外游戏,完成12期节目录制……以冰雪运动跨界互动挑战PK为节目形式的《冰雪奇迹》,今年2月首现荧屏。钟丽缇、沙宝亮、王濛、杨威等明星加盟,一些展现极具娱乐性、科技性、专业性的冰雪挑战,惊险刺激的镜头画面让观众叹为观止。

刚刚过去的2015年,堪称国内真人秀节目井喷之年。打开电视,可谓“满屏真人秀”“遍地真人秀”。周五晚这个黄金档,各大卫视均将其视为香饽饽,可以让观众看完新闻联播后,从7点半一直看到深夜不重样。几十档真人秀节目,热闹非凡。有些运作成功的综艺节目,更是被电视台视为“夺睛法宝”,一档节目在上午、中午、下午、深夜、周末各个时间段被反复播放。

一档真人秀节目成败的关键,往往是参演艺人要有新鲜度、表现力和话题性。在2015年真人秀节目大战中,一大批昔日同门或队友,如EXO(鹿晗、吴亦凡、张艺兴)、“超女”(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尚雯婕、谭维维)、“好男儿”(井柏然、马天宇等)等纷纷入局,恍如有一种捉对厮杀之感。

尽管《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等老牌真人秀节目已经让观众有些视觉疲劳,但分别高调引入鹿晗、周杰伦等具有超高人气的明星强势加盟,依然以各自无法撼动的品牌优势,继续领跑真人秀节目收视率。真人秀节目拉近了明星和观众的距离,把明星拉到普通人的层面,展现他们真实和生活化的一面。

众多全新推出的真人秀节目,为满足观众窥视、猎奇、八卦心理,对明星整蛊制造笑点,让艺人形象反转,女神变成“女神经”,男神变成“犀利哥”,制造出乎意料的情节。然而,大多收视平平。

面对急剧增长的互联网视频行业,真人秀堪称传统电视业,在内容方面差异化竞争的必然手段,满足了这个时代公众的部分情感需求。在精品电视剧创作乏善可陈的情况下,真人秀难道要成为主导国人视觉消费习惯的“中流砥柱”?

不少真人秀节目也和《甄嬛传》一样,被电视台“捧”为“荧屏霸主”,“搞不好再这样下去,除夕夜、跨年夜都要看明星‘撕名牌,看学员‘秀唱歌‘痛说革命家史”。

然而,这些琳琅满目的真人秀节目中,真正原创的却寥寥无几。目前,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主要是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借鉴和模仿。例如,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与CBS的《生存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芒果台的《爸爸去哪儿》是引进韩国的《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同样也是引进韩国的《Running man》,其中许多游戏方式都是一样的。

而一轮引进播出后,国内还会掀起新一轮的模仿热潮,例如《中国好声音》热播后,一批“中国好××”随之出现;《爸爸去哪儿》热播后,一大批“爸爸”主题的节目应运而生;《花儿与少年》热播后,花样姐姐、花样爷爷等众多“花儿”蜂拥而上……

原创力的缺乏止不住真人秀节目的蜂拥而上。据统计,2015年有200多档真人秀节目争抢黄金档。不久前,在西安举行的第22届中国国际广告节中,仅湖南卫视一家,就宣布了2016年将上马20余个新项目。有业内人士预测,2016年的综艺节目将达到史无前例的400档。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常江看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起步不晚,但是直到2012年才实现大发展。节目的内容特征,高度适应电视观众“即时分享”的消费需求,满足了人们“即时交流”的强烈欲望,维护了电视作为“仪式性媒介”的基本属性。连续几年的“异军突起”和“逐步辉煌”,是中国电视从业者突破常规的体现。

喝尿、走光、吃狗粮 探不到的“节目底线”

真人秀市场火爆,业内人士怎么看?广告人李晨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别看有的电视台推出五六档节目,有的甚至近10档,实际都是未知数。虚假繁荣过后,经过广告商和收视率的筛检,每季度能剩下20档,就已经是万幸了。

为了维护注意力经济,保住收视率,一些节目换着法地“折腾明星”——跳飞机、掏老鼠窝、大口吃芥末、挨着蟒蛇……让明星耗尽体力完成任务,甚至还不给度日口粮瞪眼挨饿。

据报道,陶晶莹在台湾录某综艺节目时炮轰大陆真人秀节目《真爱在囧途》“不给足够餐费”,并表示“自己快被逼疯了”。陈坤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拍真人秀节目真的很苦。

如果说,上述节目还只是“正常范围”的招数,有些真人秀节目甚至陷入“玩命炫”“无底线”的境地,网民甚至感叹,有的节目是 “比谁无下限”“比谁更出位”。

例如,某卫视的真人秀节目中,明星们吃了活蚯蚓、生牛心、生牛眼、活蚕、竹鼠……甚至在“食物链最顶端的男人”导师贝尔的带领下,明星们举杯干掉了自己的尿,喝完后,还一群人鼓掌说“well done”(做得好)。

这段情节播出时,在屏幕的右下方,节目组友情提示“请勿模仿”的字样。有网民为此无奈吐槽:“谢谢,我真的不会模仿。尿,还是留给你们自己喝吧。”

真人秀节目存在的攀比、差异化心态,更令人担心。跟风的潮流可以预见,完全同质化的内容却难以挤占市场。在冒险节目之后,必然会有其他的野外生存、丛林探险类节目涌现,必然要寻求更大的突破。都已经喝尿了,还有比这个更口味重的吗?

此外,还有一些真人秀过于强调“真实”“全纪录”,从而曝光艺人隐私。2014年有网民爆出一段引争议视频,一个男主人公在参加某卫视推出的真人秀《我是传奇》中,7天与牛羊同居,只喝牛奶,全天24小时近30台摄像机360度无死角监控。

在明星与真人秀的“虐恋“中,不断有人付出血的代价:在一档明星跳水真人秀节目中,韩庚跳3米板时,上颚受伤出血,跳5米板时被水拍晕;包小柏跳水导致耳膜穿孔;陈楚生、黄征等被水拍得身体淤青红肿;释小龙团队甚至有工作人员不幸溺亡。

2/3成本是明星薪酬 打不破的“唯收视率”

对于真人秀节目来说,为了“吸睛”,除了上文匪夷所思、几乎无底线的节目设置外,砸重金请明星也成为不少节目的“法宝”。

此前有台媒报道称《奔跑吧兄弟》中国队长邓超一集收入是约100万元人民币,而韩国版《Running man》中,“国民MC”刘在石一集收入仅为6万人民币左右。然而,有知情人士表示,邓超的酬劳只是友情价。据圈内制作公司项目负责人透露,目前综艺节目明星的市场价格是:一线明星的价钱几乎都在千万元。

对此“重金身价”,演艺圈也有人很不理解。一部综艺节目的预算是相对有限的,即使制作公司的投入随着明星的身价不断水涨船高,“大头”资金仍没能投入在节目制作上。有电视台和制作公司直言,他们只是为明星们打工。

据了解,随着真人秀对明星吞吐量日益增大,明星的价格直线上升。在大部分真人秀成本中,明星酬金约占成本总价的2/3,制作费连同其他费用占1/3。

当一部综艺节目2/3、3/4甚至更多的钱都砸在了明星酬劳上,哪里还有钱能保证节目质量?为了捞回成本,制作方也不得不挖空心思“折腾明星”,突破底线搏出位,以提高收视率,进而形成“不重质量重噱头,不钻业务比身价”的恶性循环。

著名音乐家谷建芬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这两年也看了一些电视音乐真人秀,常常看一两期就看不下去了,“哪儿都走,就是不走心”。她认为,如今的电视节目靠的只是大排场、大制作、大投入,真正能打动人的却越来越少,“音乐用钱、用权、用造势的手段去包装,是没有用的”。

不得不承认,在多明星“重火力”的轰炸中,部分真人秀节目的收视率一路走高。《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都一路高歌猛进。

然而,高收视率并不意味着好口碑和好作品。自1995年中国引进西方国家的收视率调查方法后,收视率渐成评判电视节目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的一种有效工具。2005年,主持人崔永元说出了“收视率就是万恶之源”的话。电视台把收视率当成命根子,因为收视率影响广告收益,加剧了文艺娱乐节目的低俗化倾向。

早在2008年,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就曾提出,收视率调查这一评价标准不仅不是万能的,也是不全面的。如果过分以仅仅反映片面情况的收视率,作为最重要的硬指标去衡量、评价电视节目,就超出了收视率本身所应该和能够担负的责任,也必然会造成电视管理工作的失误。

但在如今的电视业薪酬体系中,收视率直接与绩效工资、奖金挂钩,直接关乎到节目的广告身价。如何保障高收视率、获取高吸睛率,成为当下一些真人秀节目的“宗旨”,为此可以使尽浑身解数,追捧风流热潮。

粉丝经济狂刷屏 过度消费的艺术短视

数千万的高额片酬,三四百万的制作成本,一集500台摄像机……高片酬、高成本、大制作使真人秀节目掀起了一场资本狂欢。各家电视台、制作公司也使出浑身解数,请来各路明星“刷人气”。

从黄晓明、范冰冰等“影帝影后”,到吴亦凡、鹿晗等“当红炸子鸡”,再到刘欢、韩磊等资深艺术家,都投身于真人秀的舞台,或化身舞台导师指点迷津,或活力满满地“撕名牌”,或牵着妈妈大打亲情牌。

满屏的真人秀节目,看似是明星之间的挑战和竞技,其背后却是一场利用粉丝经济争抢收视率、赢得广告和冠名的资本大战。

据报道,《奔跑吧兄弟》第四季仅冠名和特约就已收获7.7亿元,再加上均价为77.48万元/15秒、段位总价值为5.579万元的四个广告插口,《奔跑吧兄弟》第四季招标额已达13.36亿元。据业内人士预测,仅单季《奔跑吧兄弟》就将为浙江卫视带来超过20亿元的收益。此外,同样也是热门真人秀节目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冠名费也达5亿元。

然而,在这场大战中,看似赚得盆满钵满的明星,并非真正的赢家。对于有些明星来说,甚至可谓隐藏的“输家”。

不少网民感慨,真人秀堪称“毁人秀”,让明星全方位暴露自身缺陷——出国旅行显出糟糕的外语水平,团队协作透出不合群的“公主病”,文化常识考核中知识积淀令人堪忧,智力测试中只能自嘲“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有网民甚至怀疑,简单的初高中题目都不会,这些明星是真傻还是装傻啊?如果有一天不能演戏,是不是卖菜都算不明白账?

此外,一些年轻艺人在与高水准的老艺术家同台时,能力差距悬殊,无形中拉低了节目的层次,却依然“圈粉”不已。还有一些几乎过气的明星,在节目中大放大胆过激言论、举止出格,以图挽回人气,令同台的老艺术家尴尬不已,“名家”无形中都被拉低了自身层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葛优承认,真人秀的市场威力令他吃惊,至少有七八档真人秀节目邀请他参加,但都被一一婉拒:薪酬确实高,比拍电影挣钱又多又快,但为了市场和收视率,节目组肯定得耍你、折腾你,那是对艺人的过度消费。

2015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公布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努力转型升级、改进提高,丰富思想内涵,要坚决抵制此类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避免过度明星化,实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

不得不说,在当下真人秀“刷屏”时代,部分节目推崇唯丑、唯傻乐宗旨,把观众当成傻子,传播憨俗文化。有的女明星不靠演技,专靠搏胸出位,每次做节目炒新闻身着暴露出位的服装,其粉丝都自称“球迷”。有的男歌星开个唱时,为了烘托气氛,甚至当众脱裤子露臀……更有不少明星在影视剧中夸夸其谈、塑造知识渊博形象,真正做访谈时却举止轻浮、见地浅薄,谈吐既无艺术启迪,更难带来厚重的人生启示,令人难以产生真正的敬畏感。

此前,笔者与专家交流时,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影视专家感慨,当今荧屏的低俗、媚俗元素,令他痛心,价值标准失衡,怎么能做出来好的电视节目?

还有网民感慨,一些明星参与真人秀,戳破了平日备受包装的良好形象。明星素质内核的脆弱,再加之近年来黄赌毒事件频发,也为不少青少年粉丝起到了负面示范效应,更令人对演艺圈的整体风气堪忧。

只有创造出有益于人民、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合理巧妙、不失上佳艺术表现地宣传主流价值观,使其得到伸张的文艺作品和综艺节目,才能真正满足老百姓的情感需求。对于以真人秀为代表的中国电视业,需要规范、规划、规矩的,实在还有太多。

结语:娱乐工业的牺牲品还是润滑剂?

还记得,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里说,“为什么我们不向彼此的私生活里偷偷看一眼呢,既然被看者没有多大损失而看的人显然得到了片刻的愉悦?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

对于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生而俱来的窥视欲望得到了满足,节目制作方又常打出“公益”“梦想”的动机,使“窥视”这种本需遮遮掩掩的行为,变得理直气壮。的确,真人秀节目为观众打开一扇窗户,让平日神神秘秘的明星群体,被放置在360度无死角的“阳光”下。

著名影视导演张黎坦言,从生产者的角度看,如果大家都觉得“冰激凌和麻辣烫”讨巧,都去生产那些,那么这个市场的供给显然不均衡。而多年以后,往往最终影响大众的,还是那些有助于心灵成长的作品。

满屏真人秀,多少美与丑?看来,收视率“熙来攘往”,不如“夺一心”。

责任编辑 张颐雯

猜你喜欢

真人秀明星
谜语真人秀
明星猝死背后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调查
“真人秀”满足了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严控明星子女参加真人秀
谁是大明星
明星搞怪sho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