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虎父无弱女:妇唱夫随千里姻缘续传奇

2016-04-13黄伯益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6年10期
关键词:残疾

黄伯益

壮士舍身存大义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一篇名为《狼牙山五壮士》的课文。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太行山区的一个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为了拖住大举进犯的敌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奉命牵制敌人,他们利用有利地形,边打边撤,把敌人引向地处绝境的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完成了掩护任务的5位八路军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他们自己却身无退路,为了不做日寇的俘虏,他们砸碎手中的枪支,纵身跳下悬崖深谷……

得知消息的战友们被他们的壮举感动得纷纷落泪,发誓要为烈士报仇。追悼会开过了,复仇的子弹已经上膛,宋学义和葛振林却奇迹般生还了。原来,宋学义跳崖时被悬崖边丛生的杂树接住了,后被路过的老乡救起,送到后方医院。经过抢救虽幸免于难,但他的腰骨却骨折了,落下终生残疾。大难不死的宋学义用悲壮的一跳书写了一段绚丽的生命传奇。战斗结束后,“活着的烈士”宋学义和葛振林被晋察冀军区授予“模范青年”称号,并获得由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代表聂荣臻将军授予的“英勇顽强抗日壮士”勋章。

1947年,因身体受伤不能继续征战沙场,宋学义申请复员回乡。他只带着他的组织关系和爱人李桂荣一起悄悄地回到了河南省沁阳市北孔村。返乡后,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积极投身于解放家乡、建设家乡的事业。返乡8年之久,当地政府和乡亲没人知道他就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回村后,他先后任北孔村农会主席、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使北孔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对子女们的要求很严,从小就教育他们,工作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人要正直善良,待人以诚。三年困难时期,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帮助群众渡过难关,他带着几个孩子拖着伤残之躯,在沁河滩开荒种地。他的几个孩子因为年龄小,干体力活有些吃力,宋学义对孩子们说:“只要坚持下去,等手上的血泡磨成了老茧,手就不疼了,就变成劳动人民的手了!”

1971年6月26日,积劳成疾的宋学义在郑州病逝。他生前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子女:“在我们家,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传统不能丢,不论受什么苦、什么委屈,都不要向组织伸手。”当年为家国民族的舍身一跳,如今为清白传家的铮铮誓言,实为人间大义。

硝烟已远,英雄不老。“狼牙山五壮士”的感人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去世也45年了,他的子女们虽身处英雄的光环之下,却始终秉承父辈的遗愿,发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优秀家风,续写新的传奇。

英雄虎父也柔情

在所有的儿女中,最让宋学义放心不下的是三女儿宋玉娥。身有残疾的宋玉娥,最终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1956年出生的宋玉娥,可以说是命运坎坷。她两岁时突患小儿麻痹症,因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双腿残疾。幼年时,她并没感受到双腿残疾会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父亲和兄长的呵护下,她的童年是无忧而快乐的。记忆中,父亲干完农活回家,即使再累,也会把她搂进怀里,给她讲故事;家里偶尔做点好吃的,他也会让妈妈给她的碗里多盛点。这样的待遇,是其他兄弟姐妹所没能享受的。

快乐的时光有时就像昙花,虽能鲜艳一时,但会消失。宋玉娥的忧伤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期而至的。该上小学了,她才发现自己和别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别人上学放学都是欢蹦乱跳的,她却像一只断翅的雏燕无力飞翔。可是,她也渴望知识,她也向往书声琅琅的课堂。父母岂能不懂女儿的心事,宋学义和爱人李桂荣就承担起了背送女儿上学的任务。趴在父亲那并不健壮的背上,宋玉娥的幸福是满满的。当时她并不知道,父亲因为腰伤在身,她每一次的上学之行,都是父亲的一段炼狱之旅。上学时有父母背送,放学时父母在农田干活还没收工,没有时间来校接她,大多是哥哥或同学轮流把她背回家。

她至今还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由于上课时有几个问题没弄懂,那天下午放学后,她专门去老师办公室请教,等老师把难题给她讲清楚了,天已经晚了。回到教室一看,哥哥走了,同学们也走了,她也不好意思告诉老师,牙一咬,决定自己回家。那时候她并没有拐杖,身体没支撑,行走十分困难。为了减轻体重带来的负担,她只好趴在地上,借助双手爬行。那时她已是十来岁的大姑娘了,不像小时候那样顽皮无畏,已经有了属于女孩子的自尊与荣誉感,爬行时,遇到有人经过,她就停下来装作系鞋带,等路人走远了,她再接着往家爬。回到家时已是夜幕四合,母亲看到她灰头土脸的可怜样,抱着她就哭了。刚刚收工回家的宋学义得知这一情况后,却为自己有这样坚强的女儿而感到骄傲,他轻抚着女儿的头说:“好样的,这才是我老宋家的好女儿!只要自己有双手,再艰难的旅程也都不是事。”

赞扬过后,父亲给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丫头,我和你娘不能陪你一辈子,你得学会自己站起来走路。”为此,他利用工余时间亲手给她制作了一副小拐杖,手把手地教她站立走路。但刚开始拐杖给了宋玉娥很大痛苦,因为她的下肢完全不能站立,再加上年龄小不知道如何使用拐杖,所以胳肢窝被磨得从红到肿、到鲜血直淌,到结成茧子,到再磨破。那种痛苦是一般的孩子所无法忍受的。因为有父亲的鼓励与搀扶,坚强的宋玉娥终于站了起来。

宋玉娥上小学五年级那年的春天,父亲因病逝世,15岁的宋玉娥一夜之间成熟了。

千里姻缘“书”为媒

1975年,宋玉娥初中毕业后,便辍学回家了。由于身体的原因,她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但她有一双健全的手,她不想做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为了生活,为了事业,为了爱情,她也要勇敢地站起来,像爸爸那样,用双手为自己打造幸福的人生。

在朋友的介绍下,1975年10月,宋玉娥成了沁阳县王占乡邮电所的一名话务员。虽然只是临时工,但她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她婉拒了领导的照顾,坚持和常人一样上下班,完成和常人一样的工作量。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间的锥子有时很锋利,不经意间就能将人心刺得鲜血横流。在工作中顺风顺水的宋玉娥,在感情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恼。尽管宋玉娥人品好,工作出色,但婚姻大事屡屡受挫。直到1984年年末的一天,在一次系统内的年终表彰大会上,年近30岁的宋玉娥终于收获了自己的初恋。英雄之女、系统劳模,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光环给她带来了不少加分,才让那个长相敦厚的小伙子向她敞开了心扉。然而,这样的幸福,却因为她身体的残疾,来得快如疾风,去得也杳如黄鹤。

当地的一位作者,在了解到宋玉娥的感情生活后,为她打抱不平。不久,该作者撰写的一篇题为《请不要这样对待英雄的后代》的文章在内蒙古一家杂志发表,详细介绍了宋玉娥为生活、为事业、为爱情不断抗争的故事,一个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坚强不屈的女孩儿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发表后,宋玉娥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一位兵哥哥的心。那位兵哥哥就是小她10岁、远在沈阳军区某部服役的江苏籍战士田才元。他背着战友,悄悄地站在走廊的路灯下,给宋玉娥写了一封表达爱意的情书。都说千里姻缘一线牵,但田才元付出了真情,收获的却是“冷漠”。原来,经历过一次情感伤害的宋玉娥不敢再奢望爱情,何况他比自己小了10岁,她感觉配不上他,便本能地选择了拒绝。她给田才元回信说,我们只做个普通的笔友吧。笔友就笔友,田才元毫不退缩,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书信仍如期而至。

书来信往,感情的树便绿了。但是,这样的感情,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首先是田才元的战友与领导,他们都不看好这份感情;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他的父母,在得知儿子找了个大他10岁的残疾女孩儿后,更是坚决反对。得知这些情况后,宋玉娥那扇刚刚打开的爱之心扉,又不得不忍痛关闭了。

田才元是认真的,面对战友及家人的不解,面对心上人的“冷漠无情”,他坚持到了最后。1989年春天,田才元要复员了,他向部队领导提出复员到河南沁阳。最终,爱情的力量战胜了一切。田才元怀揣250元退伍安置费,只身赶赴河南沁阳,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心上人成为世上最幸福的女人。1990年5月1日,他们终于走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

婚后,他们一起去给父亲宋学义扫墓。宋玉娥在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您最挂念的女儿也找到自己的爱情了。”

妇唱夫随续传奇

爱情是甜蜜温暖的,生活却是冷漠多艰的。结婚后,他们一直蜗住在乡邮电所那间1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做饭用的是土煤炉,吃水用的是土压井。田才元一时也没找到什么正经工作,他只好一边照顾妻子,一边打零工赚点小钱补贴家用。那份艰辛,是局外人无法理解的。

1992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为了照顾母女俩,田才元连外出打零工的时间都没有了,做起了专职的家庭妇男,一家3口的日子更加艰难了。虽说艰难的人生因为有爱而温馨,但喝水当蜜的日子毕竟不是长事。瘦弱的宋玉娥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这让年轻气盛的田才元日夜难安——当初他许诺要给爱人一个美好的明天,今天拿什么去实现呢?本来就爱好文学的田才元突发奇想,在照顾爱人和孩子的同时搞点业余创作。天道酬勤,很快,他创作的一些“豆腐块”般的小文章常常在当地报刊发表,虽然挣不来多少稿费,但小两口却开心满足。从1992年到1995年间,他先后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后来,他们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报道后,作为写作人才的田才元,被乡政府聘用为临时工作人员,虽然每月只有100多块的报酬,但一家人的生活总算步入正轨。后来,由于他们在工作上表现出色,夫妻双双被转为国家正式工作人员,一家人的生活才算安定。

宋玉娥退休后,心里有些空落落的,总想以一己之力再为社会做点什么。她与田才元一商量,决定把省吃俭用省下的4万多元钱拿出来,办个残疾人按摩中心,让身边的盲人学有一技之长,可以自食其力地生活。2004年3月,爱心按摩中心开业了,他们招收了6名无业残疾青年,还从北京请来按摩老师对他们培训。

生活安定后,田才元腾出时间来为妻子谋划更美好的未来。从小生长在军人家庭的宋玉娥,对枪支并不陌生。父亲在世时,家里有一支部队首长赠送给她父亲的半自动步枪,作为一名老兵,宋学义经常给村里的民兵传授射击技术。慢慢地,生性要强的宋玉娥也喜欢上了枪械与射击。得知这一情况后,作为退伍兵的田才元主动担当起教练的角色,有意识地开发妻子的射击潜能,没想到妻子进步神速。2009年5月,田才元听说省残疾人运动会开设有射击项目,就帮妻子宋玉娥报了名。在焦作市举行的选拔赛上,她获得了射击第一名。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训练后,她参加了河南省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并获得了两块金牌。

如今的宋玉娥成了当地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老公和女儿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她。尤其是他们的女儿,耳濡目染中,从爷爷和父辈身上吸取了健康成长的精神营养,将艰苦奋斗的家风薪火相传。

编辑 / 杨世莹

猜你喜欢

残疾
残疾接受度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韶关
说话不顺溜也可能是残疾
我也很无奈
阅读回答问题训练
给盲童朋友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