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
2016-04-13文/徐蕾
文/徐 蕾
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
文/徐 蕾
作业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反映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是对教师教学成效的直接反馈。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以来,如何达到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加强数学学科作业设计和实践,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笔者从作业“设计”、作业“实施”、作业“评估”三环节对此进行了积极实践,尝试探索加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增效的作用机理、基本方式和有效途径。
精心设计,提高作业质量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对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坚持“生本”要求,精心准备,力求内容凝练生动、形式丰富活泼、层次多元分明,使学生在“想练”中掌握要点,在“精练”中巩固技能、内化知识,通过作业的“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和“渗透性”,不断提高作业的质量。
趣味性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逻辑美、简洁美、对称美等,是我们在设计数学作业时特有的课程资源。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用好这一独有的课程资源,配以新颖、有趣的作业形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练习欲望。在《课标》规范下,各种版本的教材,在中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常常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小朋友们喜欢的玩具、动画形象也常常出现在作业中;课堂上“开火车”“夺红旗”等“游戏”作业,让孩子们兴趣十足;在中高年级中,一些有意思的作业内容也让孩子们对数学学习乐此不疲。
层次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心理品质等不尽相同,对数学作业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课标》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我们在数学作业设计中必须牢固确立的重要理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尽量避免作业布置“一刀切”,努力做到因材定量,因材施练。
一是作业目标分层。就是在作业目标上,结合学生实际,在同一练习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学习状态选择相应练习题目,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二是作业对象分层。依据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内容中掌握知识技能的不同程度,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现状自主、动态地选择作业练习。
开放性 《课标》要求数学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不仅要目标开放,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多方面来优化设计作业,而且应考虑作业时空的开放,跳出书本和课堂,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
渗透性 数学作为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不仅本身体系严谨、每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紧密,而且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之间都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中,不仅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在相关知识的串联中体悟数学规律、促进认知建构,更要注重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互交融、有机渗透。一是设计铺垫作业和对比归纳作业,渗透知识的蕴伏和串联。二是设计学科渗透的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精细实施,加强作业过程控制
现代运筹学与控制论认为,加强过程控制是提高效率、确保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作业完成的质量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完成的时间、作业的难易程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因此教师在督导作业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调控,以促进作业的完成达到最佳效果。
时间适量 学生作业的时间是一个变量,可短可长,可整齐划一,也可因材定量。在教师设计好作业练习后,相应的时间是有预设的,但在实际完成中,情况是可能变化的,教师可根据观测到的情况、收集到的信息,调整作业的实施时间,以保证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在带有检测和竞赛性质的作业练习中,作业时间要统一,以示公平;在平时的练习中教师则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规定不同的时间,让优生有压力,后进生有动力。
难易适度 在教师设计好作业后,作业的难易是已经预设好的。但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可能与预设的情况有偏差。比如学生不同,教学效果不同,学生对题目难易的反馈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全局,灵活调整。如预设的题目较难时,教师可以及时伸出援手,提示帮助学生,或者修改条件降低难度。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调整题量,改变条件、数据等方法及时干预辅导,以防止孩子失去自信,帮助他们成功。
反馈适时 美国学者罗西和亨利曾做实验将心理学上的“反馈效益”运用于学习活动中。他们发现:有反馈(知道学习后的测验成绩)比没有反馈(不知道测验成绩)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即时反馈(每天知道测验成绩)比远时反馈(测验成绩要一周后才知道)所产生的效应(激励作用)更大。这一结论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是一致的,对此,我们应该把这一点作为作业控制的一项重要原则,努力做到当堂练习、当堂评讲、当堂订正。
精准评估,提升作业练习效益
作业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通过多主体评价,以保证评估反馈的精准与及时,有效提升了作业练习的质量和效果。
学生自己“改” 自己批改作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贴出答案,学生自己订正。这一方式主要用在学习自觉、有钻劲的学生身上。二是课堂上教师边评讲,学生自己执红笔批改、记录。这一方法便于学生及时知晓答案,加强自我评估,并及时订正修改,弥补知识缺陷。
同桌交换“看” 实践中,为实现作业的及时反馈,完成作业后笔者常常采用教师评讲、同桌互改的形式对作业进行评估。具体操作:教师在评讲过程中,要求同桌学生根据老师评讲内容,准确评价对方作业的对错,并各自改错订正后交换复查,最后汇总到老师处再对作业完成、同桌批改及改错订正进行评价。这样操作既让学生及时明确了自己错误原因,又学习了别人的优点,同时减轻了老师负担。
小组集体“评” 作业或试卷完成后,教师并不急于收取或公布答案,而是先在小组内交流对答案、批改。对于没有异议的问题就一致通过,而有疑问或有争议的问题,请组长用相应的符号标注。小组讨论完后,各组组长把符号全部汇总在老师的练习上。这时全班再师生合作,集中火力对重难点的题进行评讲、改错,同桌交换改错题,老师最后检查。
采用这种形式,全班同学的试卷基本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批改、评讲和改错。这样及时的反馈,使得学生在思维过程、理解过程、认知过程中的错误都能得到及时矫正,从而保证知识正确建构。
教师统一“批” 这是传统的作业评估形式,也是教师全面了解每名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实践中,教师的批改应灵活使用规范、简洁的批改符号,采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纠错有依据,纠错有方向,纠错有信心。鼓励学生去思考;忘做的题打上“?”,让学生补上;作业全对的打上“优”“100”等;书写规范、美观的打上苹果或笑脸等等。在提示性语言上,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多用一些带儿童化、时代感、学生易于接受的用语劝勉学生持续努力、勇于纠正错误。此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评价还要注意对学生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归纳、小结,通过“错题登记本”把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及时分析总结,制定对策措施,在不断地积累和实践过程中,逐步纠正和杜绝作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无效”成分,真正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