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良好习惯
2016-04-13文/李琳
文/李 琳
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良好习惯
文/李 琳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同时,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精神饱满,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从而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乐意听。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如: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交通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钟之内过往的车辆类型和数量,一遍放完后,很多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再播放一次,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笔者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地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第三次播完视频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笔者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续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笔者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一道题:“你们知道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笔者接着说:“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到位,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