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活”起来
2016-04-13文/周怡
文/周 怡
让课堂“活”起来
文/周怡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需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激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提高教学效率,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导入是这门艺术之中的序幕,也就是于漪老师所说的“课的第一锤”。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笔者首先亲切地对学生谈起自己游览黄山的情景,把自己拍摄的黄山奇松怪石等优美照片带到教室,与学生一同欣赏。学生一下子置身于教师所营造的场景中,在迫切希望学习课文这种欲望驱使下进入课文,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了阅读的效果,也使得课堂“活”了起来。
多媒体:拉近学生的距离
在《秦陵兵马俑》一文中,笔者首先用一段影音录像“拉近”了学生与秦陵兵马俑的距离,使其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兵马俑,然后让学生畅谈感想,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秦陵兵马俑的特点,为情感的激发、学习的深入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在反复朗读后,笔者让学生先根据影像引读描写兵马俑外貌、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作者抓住武士俑和将军俑的身材、装束、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的方法,接着提出问题:“这出土的七千件兵马俑,仅仅就这四种神态吗?”然后让他们在反复朗读中寻找、归纳写作方法,感受兵马俑个性之鲜明,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出示图片进行仿说。
整个课堂浑然天成,这无疑源自于多媒体的巧妙运用,影像资料让学生由直观导向抽象,由立体导向平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其教学效果无疑是高效的。
表演:拓展文章内容
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中,笔者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后,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来表演,在改编前笔者还特意指出:“乌鸦用哪些办法能让自己喝到瓶子里的水?待会儿老师要请这些聪明的小乌鸦上来表演。”结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产生了:一同学戴着乌鸦头饰,嘴里衔着一根空心的草秆,他把草秆插入瓶子中,美美地吸了一口,还幽默地拍着肚皮说:“好爽啊,真是晶晶亮,透心凉”;有同学找来塑料袋,把瓶子里的水倒入袋子中,一下喝到了水……整个环节,无不洋溢着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释放着他们的智慧。
游戏:让学生乐于参与
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实践中,适当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同样可以让课堂“活”起来。
猜字谜低年级儿童喜爱猜谜,如果能让儿童把某些识字内容编成谜语,通过猜谜来巩固所学知识,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通过猜谜语的推理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做加减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就是利用汉字结构部首的增减、替换,从而形成不同汉字的方法,使学生加深对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认识,这种“识一字而会认百字”的方法,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大大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如:“日”加“月”就是“明”;“棵”减“木”就是“果”……
编儿歌顺口溜、儿歌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轻松愉快中掌握生字,区分形近字的字形,理解字义。
在语文愉快、创新教学的今天,教师应该顺应学生好动的天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主动学,乐于学。也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够活起来,才能够达到它应有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铜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