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6-04-13李争晖董刚
李争晖,董刚
(安徽理工大学 体育部,安徽 淮南 232001)
中国武术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路径研究
李争晖,董刚
(安徽理工大学 体育部,安徽 淮南 232001)
全民健康是事关民生幸福的一项长期工作,也是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要充分注重挖掘中国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将中国武术纳入到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之中.要将中国武术纳入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之中,注重民间武术的社会组织建设,注重中国武术的项目文化建设.
健康中国;中国武术;运动项目;公共体育服务
0 引 言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国家孜孜以求的施政目标.从全球范围来看,与居民健康有关的各个行业日益成为政策制定、资本渗透及信息传播的重点领域,被纳入到政府的基本服务体系之中.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均对国民健康的长期发展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制订和实施了各自的国民健康战略,如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规划等.从我国来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广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并将全民健身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全民健身,就是号召全体国民都来健身,就是要将对健身有利的各个运动项目有效的开发利用.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56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健身项目,这些项目在凝聚民族人心,维护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集大成,种类繁多,技术繁富,社会流传广泛,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方式.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如何充分深入挖掘中国武术的价值,如何将中国武术的发展纳入到健康中国建设的体系之中,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事关人民的健康福祉,也牵扯到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前途.
1 中国武术纳入健康中国战略的可行性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对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疾病负担增加等时代问题挑战的应答,也是对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和健康需求增加在国家层面上的顶层设计.这一战略的提出,将顶层设计和民众意愿有机地衔接在一起,是一种对国民身体健康进行科学管理的高明之举,暗合了“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过程中,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之外,更需要培育群众自发自觉地健康理念与行为,把促进健康的主动权交到群众自己的手中.众所周知,健康中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疗、卫生、食品安全、体育等众多部门形成合力.而在这众多的力量之中,体育运动花费少、收效快,是一项长效机制,对促进国民健康关口前移,防止疾病关口前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在运动健身中多投入一块钱,就可在医疗当中减少7—8元的投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积极探索全民健身的项目开展形式,将民族体育中那些优秀的体育项目进行整合、开发.
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体育项目中,中国武术可谓是一枝独秀: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博大精深,其传播流布四方,其功效交口称赞.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这样评价武术:“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武术既是竞技,更是健身.”[1]是一种集健身、休闲、文化、教育、表演、医疗等于一体的民族体育项目,应当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大有作为.中国武术的本质是始终攻防格斗之术,这既是中国武术的魅力,也构成了它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桎梏.武术长期浸润其中的行侠仗义、保家卫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武术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现代社会已经把个人搏击技术的意义削弱到最低限度.多数成年人已经不再将搏击技术视为立身之本.”[2]武术本质与功能的时代错位造成了人们对武术发展思路的混乱,也变相地降低了武术的文化地位和社会价值.实际上,武术的本质是极其稳定的,从诞生之日起便被规定;而武术的功能是随时代发展而后起的,它并不总是依附于武术的本质而展开、存在.程大力先生认为:“武术的功能,并不直接依武术本质展开、存在,而是依武术的形式展开、存在,是武术的种种形式,具有了种种功能.”[3]我们澄清武术本质、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后,便会对当今社会武术形式多样与功能拓展有着更加深入的体察.
从中国武术自身文化形态来看,极为讲究身体四肢的配合以及内外呼吸的配合.不同于西方拳击的单调,中国武术几乎将身体的各部位都开发为搏击的手段,拳脚之外,肘、腕、肩、头、膝等都可以击打对方.这一切都清晰地表明,“中国拳术对身体的解读已经无微不至.”[4]所以说,中国武术的技术动作里面蕴含着对中国人对不同历史时期身体的特殊理解:既可以是寻隙而入,克敌制胜,也可以舒筋活血,延年益寿;既可以上阵杀敌,保家卫国,也可以内外兼修,强健国民.这种基于对身体不同理解的身体观在武术上的投射便是武术功能的演变,也是武术时代价值的精准体现.健康中国的建设,说到底是一项“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事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武术的发展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武术对国民健康的重要的促进作用,就是要充分挖掘武术在脱离搏击实用目的限制后的发展路径,努力将武术自身的发展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相衔接,让中国武术在新的社会空间中复活,促使武术在民间社会的扎根生长.2014年5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联合印发了《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将武术段位制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写入《全民健身计划》.这既是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有力呼应,也是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促进.
2 中国武术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路径
2.1 将武术纳入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自建国以来,我国就高度重视武术的开展,并将武术的发展纳入到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之中,使之成为群众体育的有效运动形式.1952年,在全国体育总会第2次代表大会上,荣高棠指出:“对于那些为群众所熟悉和爱好的武术、摔跤、石锁、沙袋、举石担、骑马、跳绳等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改进,去掉其不科学的部分,使之成为广泛开展劳动群众中的体育活动的有效形式之一.”[5]武术的健身价值一直为政府所重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发展思想推动了武术的社会化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虽然武术有着很高的社会声誉,但中国武术的发展并没有找到一条通畅的发展之路,习练人群不断萎缩,产业规模增长缓慢,拳种流失严重.在瑜伽、跆拳道、极限运动、高尔夫、网球等现代体育项目的有力冲击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后继乏力,尤其是在进入奥运大家庭的努力受挫后,发展前景日渐堪忧.实际上,中国武术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并没有问题,只是由于自身的技术风格和评价标准与现代体育运动不能很好的衔接,导致进入奥运会困难重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中国武术走出去受阻后,如何练好内功便成为众多武术工作者的共识.尤其是近年来公共体育服务的异军突起,更是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自救之路.在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中提出: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已经明确传达出将武术纳入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将武术纳入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武术的健身娱乐价值,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健康隐患.2013年9月26日,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在《中国老年人健康指南》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说:“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49个高收入国家人均健康寿命为70岁,而我国只有66岁;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超过60%,而我国只有43%左右.老年人最渴望健康,但老年群体又是疾病特别是慢性病的高发群体,同时,老年群体的健康素养却低于其他群体,据卫生部‘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为6.48%,即每100人不到7人具备健康素养,而55-64岁年龄组为4.69%,65-69岁年龄组最低为3.81%.”数据背后的信息显示,人口老龄化给“医养结合”和康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是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核心之一.中国武术的独特健身价值在老龄化浪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一些传统拳术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减缓疲劳、强筋健骨,是延缓老年人身体衰老的重要运动方式.更加不能忽视的是,慢性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现有慢性病确诊患者2.6亿人,占总人口的19.1%,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1991年的73.8%上升至2011年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6]对慢性病日益增加的社会危害以及卫生基础条件的相对薄弱,只靠政府的公共医疗投入是难以奏效的,必须有配套的干预手段.中国武术本身融养生、医学等知识于自身,对慢性病的干预和防治具有先天的优势.
2.2 加强民间武术社会组织建设
从历史来看,中国武术是一种浓郁的宗族文化,流派众多,门户之见界限明确,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神秘性.这种独特的价值取向,一方面有利于武术技术的有序传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武术本身保守的文化特性.正是基于武术本身的这种双面性格,历史上曾经多次禁武.即使是建国后,由于武术门派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一些消极落后、陈腐虚妄的成分,国家也在可控的范围内加大对武术的管理.1955年5月,国家体委副主任蔡树藩在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说:“厂矿、企业、学校、机关原有武术小组,要加以整顿;没有的,暂不设立.农村中坚决停止发展,原有的武术活动,可由区乡政府、青年团加以领导,不要被坏分子利用做坏事.”[7]在建国初期,民间武术组织的建立必须经过国家的严格审查,武术活动的开展也必须在国家的监控之下,武术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单位和人民公社牢牢地掌握了群众体育的开展,群众性的武术组织没有很好地起到带动全民健身的作用.在“为劳动生产和巩固国防建设服务”的体育发展指导思想下,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也大多限于对身体生产功能的维护与开发,对身体健康追求的背后蕴含着一种工具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武术也随着体育的社会化迅速走向大众,各地在创建“武术之乡”的推动下,大力建设武术社会组织,民间武术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中国武术协会及各地方武术协会每年做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如推广武术段位制及各种武术比赛.2010年,由中国各门各派武术拳种的掌门人、主要传人、武术家以及热爱武术的知名人士自愿组成的中国民间武术家联合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旨在开展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共同推动中华武术的繁荣与发展.不可否认的是,民间武术社会组织的建设远远没有适应快速发展的武术事业,没有跟上全民健身的步伐,武术社会组织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不高.“由于民间武术社团在开展技术学习时忽视了其背后携带的文化,仅仅注重技术的表层传播,忽视了核心文化体系的建立,在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时代逐渐处于亚发展状态.”[8]党的十八大代表大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而言,林林总总的武术门派如何突破传统的门户之见,将本门派的武术在社会层面上传播,将武术技术的传承与健康中国的顶层设计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对武术自身的发展有利,对整个民族健康也是大有裨益.同时,随着社会的分化,不同群体在健身中体现出不同的趣味选择,在对武术项目的选择上也是各有分殊,如太极拳、形意拳、螳螂拳等分别吸引着不同的受众.社会大众的这些兴趣爱好需要由不同的武术社会组织去承接,在扩大武术拳种传播的同时,充分展现不同拳种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特点.
2.3 加强武术项目文化建设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和长远的健康问题而形成的一整套文化理念与工作机制,核心目标是健康,要求政府、社会和个人都树立起“健康第一”的观念.健康中国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健康理念先行,需要健康文化的滋养.“理念创新要求树立健康优先的发展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文化创新要求弘扬健康文化,提升健康素养,提高健康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9]健康理念的培育与健康文化的弘扬,其最终的落脚点在对促进健康手段的选择上.从个人角度来看,在涉及健康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及个人行为等因素中,唯独个人的行为方式可以进行选择与矫正.是否选择体育运动促进健康,选择何种体育运动形式促进健康,这不仅是个人选择意愿问题,还是一个事关个人对运动项目理解能力的问题.当前,人们对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获得健康不再存有异议,而对选取何种运动方式进行健身存有很大的分歧,一是因为体育项目众多,健身功效各异,选择上有难度;深层原因在于人们并没有充分了解运动技术背后的项目文化,对运动项目文化的引领价值认识不足,对运动项目折射出的文化形象疏于关注.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运动项目文化,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办好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体育文化品牌活动,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理念融入到体育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育运动对国民健康的推进并非仅仅局限于运动技术的学习,更需要理念的支撑及项目文化的培育,这样才能吸引稳定的锻炼人群,培养起国民对运动项目的忠实度.作为民族体育的集大成,中国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原因在于,它较少受体质、场地、器械、年龄等因素的限制,练习形式自由灵活,练习的强度与幅度都可以由运动者自己来掌握.中国武术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等作为生理学理论依据.太极拳讲究“动静相生”“刚柔相济”“内外相合”等,这实际上蕴含着阴阳法则,以此达到经络脏腑的平衡、有序与协调,进而实现人体的整体优化,延年益寿.近些年来,中国武术中的站桩成为一种新兴的健身养生方式,其内在的功效并非可以直观地加以观察,非自身亲历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实际上,站桩蕴含着深刻的经络理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要求我们将中国武术中每个健身项目的外在技术与内在文化都能讲解透彻,给大众呈现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武术.
3 结 语
健康中国建设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施政举措,事关民族富强和人民幸福,事关各项事业的发展.从当前来看,体育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全民健身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有着医学理论依据的身体运动形式,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的健身功效和养生价值.将健康中国战略融入到中国武术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和长效性机制中去,以应对复杂的健康隐患,不仅有利于提升武术自身的社会价值,更有利于健康中国的整体建设.
[1]伍绍祖.对武术及东方体育文化观的认识[J].体育文史,1998(3):4-5.
[2]南帆.叩访感觉[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257.
[3]程大力.体育文化历史论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21.
[4]南帆.叩访感觉[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265.
[5]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167.
[6]李滔.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5.
[7]国家体委武术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65.
[8]张秋萍.时代变迁背景下民间武术社团的“亚发展”探微[J].中华武术(研究),2016(3):6-10.
[9]李滔.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7.
[责任编辑:徐明忠]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docking “healthy China” strategy
LI Zhenghui1,DONG Gang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 232001,China)
National health is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 of a long-term work,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In the health of China’s construction to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mining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itness and health value,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to the fitness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To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to the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pay attention to Folk Wushu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pay attention to Chinese martial arts project culture construction.
healthy China; Chinese martial arts; sports items; public sports service
2016-07-04;
2016-07-09
安徽省体育局2016年重点项目(ASS2016116)
李争晖(1984—),男,回族,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体育训练的研究.
G80
A
1672-3600(2016)12-0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