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2016-04-13张利刘娜
□张利刘娜
(1.包头师范学院;2.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张利1刘娜2
(1.包头师范学院;2.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创造的主要承担者。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这些都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民俗文化人才去进行积极的保护、创新,但是当前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民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2.74
1 民俗文化的概念内涵
要了解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现状,首先必须明确民俗文化的概念内涵。对于民俗文化的概念内涵历来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事实上,民俗文化从其载体上来看,主要包含了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两类,这也是当前国内外对民俗文化定义中的一致之处,而综合当前国内外关于民俗文化的概念内涵,可以发现民俗文化实际上就是一定地域内一定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物质财富一般来说即是指各种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而精神财富层面上的民俗文化即是包括了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各种民间文学样式、各种传统习俗、节日、服装、器皿、建筑以及各种工艺等,因而本文所讲的民俗文化人才队伍主要是指承担各种民俗文化的精神财富的保护、传承和创新的民间人才。
2 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现状
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是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俗文化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民俗文化人才的挖掘和保护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国内在民俗文化人才的挖掘和管理等各个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而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则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当前我国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状态。
2.1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丰富多样,近年来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内蒙古民俗文化,政府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加强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当前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步形成了以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辐射其他民俗文化人才培养的民俗文化人才培养队伍。在民族民俗文化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重视的今天,内蒙古也在加快其保护本区域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步伐,这其中首先就是加快保护内蒙古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鼓励传承人开展文化传习活动,保证民族文化的流传和生命力,为此,2008年10月份,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公布了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8名,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门类,包括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84岁的和林格尔县剪纸学会民间美术传承人段蓬女,最年轻的是32岁的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额肯呼都格嘎查杂技与竞技传承人那音太,截止到目前,内蒙古已经先后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为有效保护和传习本区域内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内蒙古也积极对区域内未能入选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其他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了积极的挖掘,使得这些民俗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和流传。
(2)切实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人才工作体制。内蒙古自治区对民俗文化人才尤其是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体制,近年来积极推行人才战略,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加大对民俗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积极制定了《东胜区文化艺术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东胜区关于加快民间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意见》等,通过积极举办各种文艺活动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尤其是积极扶持和支持基层民俗文化人才发展,加大对基础民俗文化人才发展的投入力度,如2015年东胜区投入基层民俗文化人才发展专项资金72万元,打造83支民间特色文艺队伍,吸引了各种民俗文化艺人2 500多人加入其中,大大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进一步壮大了基层民俗文化人才队伍。
(3)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民俗文化人才管理体制。民间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培养离不开完善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目前,内蒙古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民俗文化人才管理体制,由内蒙古人才强区工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区人才领导工作,这也为加强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基础。
2.2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自治区内民俗文化的保护、交流等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步伐,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存在偏差。当前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其突出表现在过于重视对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支持,而忽视了对其他没有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文化人才的挖掘和支持力度,例如,当前内蒙古对入选国家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制定了专门的生活补助制度,每一名非物质遗产传承人可每年享受到2 500元/人的传承补助经费,而对其他民族民俗文化人才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和支持政策,众所周知,民俗文化是在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各种优秀文化,民俗文化的范围要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同理,民俗文化人才的范围也要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范围,要想真正切实保护和传承好民俗文化,就必须培养和建立一支包含各类民俗文化人才在内的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将注意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转向广大民俗文化艺人身上,挖掘散落在民间的各类优秀的民俗文化人才,不断充实和壮大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真正保护和传承好各种优秀的民俗文化。
(2)民俗文化人才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民俗文化人才管理机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民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进度,当前,内蒙古自治区虽然建立了专门的人才管理机制,统一领导自治区内的人才开发和管理工作,但是目前该机构的工作重心还集中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的开发和管理上,对于民俗文化人才的管理和挖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足,使得自治区民俗文化人才的建设相对于其他方面的人才建设较为滞后,对于民俗文化人才的管理机制的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民俗文化人才发展出现断裂,不少优秀的民俗文化濒临消失。近年来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在于民俗文化人才发展出现断裂,不少优秀的民俗文化艺人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使得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工作人员介绍,内蒙古自治区42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目前已有5人离世,超过60岁的占总人数三分之一以上,虽然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正在加紧进行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的述史抢救性记录工程,并对那些年满70周岁以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传承人进行优先性的抢救性的记录工作,例如对对蒙古族长调民歌、四胡、马头琴音乐、蒙古族服饰、好来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8名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采录,力图永久性地保留这些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但是从长远来看,切实加强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各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着力优化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结构,才是有效避免这些优秀宝贵的民俗文化走向绝唱的可靠路径。
3 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
加强和推进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里内蒙古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后,有关部门应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3.1切实更新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理念及方法,推进自治区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新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科学的理念才能更好地推进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今后,自治区在民俗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上,要切实扭转以往过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忽视其他文化人才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针,建立系统科学的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挖掘、培养工作方针,在民俗文化人才的评价、培养、选拔、人才流动等各个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和均衡发展,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优秀的民俗文化走向大众,要努力在现有条件下开展自治区内各类优秀的民俗文化艺人的普查工作,将各类业余性民间艺人统一纳入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范围中,通过对其采取统一的补助政策等措施,鼓励其开展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完善民俗文化人才管理工作机制,为自治区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奠定基础。
[1]游堃.关于民俗文化人才培养和管理的对策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2∶221.
[2]姚雪梅,疏仁华.铜陵市铜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以铜陵七家铜工艺品加工企业为例[D].铜陵学院学报,2014,04∶101-104.
[3]覃萍,梁培林.突破人才瓶颈∶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0∶100-104.
[4]李伟.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J].求是,2011,23∶21-24.
[5]龙鸿祥,夏章奎,肖灵,贺小华.欠发达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以江西省宁都县为例[D].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02∶77-81.
1004-7026(2016)02-0110-02中国图书分类号:G241
A
本文为2015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人才供应链理论的内蒙古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发展研究》(2015C027)系列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