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公众:会议新闻政治信息的修辞表达

2016-04-13李春雨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李春雨(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影响公众:会议新闻政治信息的修辞表达

李春雨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摘要:会议新闻作为政治信息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影响公众,寻求公众对于执政集团的决议决策和政策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会议新闻内容是社会公众需要了解和执政集团需要传播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决策类、宣示类、规约类、仪式类和事件类等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任何新闻内容都是选择的结果,选择的原则是传受双方的需求满足。会议新闻不仅在内容上要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而且,要运用政治修辞来呈现新闻,以影响公众。会议新闻的政治修辞一般呈现劝服、公告和说明三种形态。会议新闻的修辞主体是政治行动者和记者,客体是社会公众。任何有效的政治说服,传播者在政治说服之前都必须知道你要说服的对象是谁,要说服的内容是什么,要采取什么样的说服方式才能说服受传者改变态度并采取传播者所希望的行动。

关键词:影响公众;新闻内容;政治信息;需求满足;符号修辞

麦奎尔认为:“要判断大众传播如何发挥作用,最容易获得的证据来自于它所传播的内容。”[1]会议新闻的内容主要是指政治集团会议活动的重要政治信息。会议活动,无论是做出决议决策,还是出台政策,乃至政治行动者宣示的政治主张、表明的政治态度都是为了影响公众,以获得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会议新闻传播中,合理的修辞对于政治信息的有效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一、政治信息——会议新闻传播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信息及其形态分析。施拉姆认为,凡是能减少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都叫信息。人们在大多数传播活动中寻求的信息就是传播活动的内容,其功能是有助于他们构造或组织环境,即与传播活动有关的环境。因而可以说,信息使决策容易进行。[2]维纳(N·Wioer)认为,信息是人类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和名称。日本梅掉忠男则认为,信息是人与人之间被传递的全部符号系列。[3]简而言之,信息是构成传播的“材料”。

政治信息是构成政治传播的“材料”。人们对于政治传播“材料”的认识不同,含义的揭示自然不同。李文冰认为,政治信息是人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获取、利用、传播和保存的信息总和。[4]景跃进认为,政治信息是指以中介形式对各种政治关系相互作用以及运动过程的表征,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中政治活动的内容、形式、特点和规律,以及人们对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要求和态度。[5]荆学民则认为,政治传播是政治共同体的政治信息的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是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的政治信息的流动过程。也就是说政治信息是政治传播的核心内容。这里“政治信息”意味着从“政治”中解构出来的本质因素,即这种信息只能是“政治”的;“扩散和接受”意味着从“传播”中解构出来的本质要素。政治信息只能是政治文明中能够传播和需要传播的,并不包括政治的全部。[6]荆学民在这里对于政治信息进行了规限,这种规限是必要的,因为,媒体不可能也不需要将政治集团及其成员的所有活动和信息都进行传播,传播与否要看社会公众是否需要。

政治信息的形态。政治信息是个非常抽象和宽泛的概念,正因为如此,不同的研究视角,会有不同的形态认知分类。荆学民将政治信息分为表层结构的意识形态、中层结构的政治价值和深层结构的政治文明。[6]景跃进则将政治信息划分为:表现政治理论、学说、思想、观念、意识等的观念形态;反映国家机器及其运转状况的实体形态;通过一定的态度及行为表现出各种政治心理状态的潜在形态和不断运动变化的政治斗争、政治变革、政治行动的流动形态。[5]李文冰的政治信息划分,既包括社会政治团体、执政者为进行政治统治而推行的观念形态的信息、制度形态的信息和具体政治行为的信息,又包括普通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表现的政治心理、政治参与等方面的信息。[4]斯蒂温·柴非认为,政治信息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信息,因此,其形态包括: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要求性和支持性信息、政治系统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决策输出信息,以及信息在两者之间转化的过程。[7]前苏联科学院院士维·格·阿法纳西耶夫则将社会政治领域的现象、事实和事件等都纳入政治信息形态之中。[7]

以上关于政治信息形态的研究,有的比较弦虚,有的比较具象,有的形态范畴比较宽泛,有的规限得比较明确。综合以上研究,政治信息形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1.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观念形态信息;2.属于国家制度及其运转的实体形态信息;3.属于政治变革和行动的变动形态信息;4.属于“价值权威性分配”性质的政治系统与社会成员互动形态信息(此种形态虽然也包含制度因素,但是,这里是指政治系统通过媒体与公众正常的信息互动形态);5.属于政治领域的现象、事实和事件形态信息等等。这些研究虽然角度不同,概念和含义表述各异,但是基本上涵盖了政治信息的全部内容,对于会议新闻内容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会议新闻内容及其分类。会议新闻内容是反映政治集团会议活动和政治行动者政治主张、观念、态度的信息。会议活动包括决议决策、问题协商和研讨交流等,这些活动的信息是构成会议新闻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充要要素,也就是说这些活动信息不可能全部作为新闻内容进行传播,会议新闻内容是社会公众需要了解和执政集团需要传播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决策类、宣示类、规约类、仪式类和事件类等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决策类信息是指政治集团政治决策活动的信息。包括会议的决议决策事项、人事任免、选举结果、问题处理等。传播这些信息主要是为了让公众了解和掌握政治集团的运行和变动情况,便于公众的政治参与与监督。

宣示类信息是指政治行动者的政治主张、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政治意见等信息。传播这些信息主要是让社会公众了解政治行动者的政治倾向,政治理念、政治作为。

规约类信息是指会议出台的政策、法规、文件等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主要是用于规范社会行为和调整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

仪式类信息是指会议活动中的政治仪式、会议规格、展示的政治符号等信息。政治仪式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宣示,会议规格所表达的是政治态度,政治符号呈现的则是政治形象和象征意义。

将仪式类信息列入新闻内容,主要是一些会议仪式具有重要的宣示和激励意义,也就是说不同于一般的非常意义。一般性的会议没有必要强调和呈现仪式信息。胡百精在论述仪式及其功能时指出,仪式一般呈现为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场景、情境,以承载主题,并反映此主题之下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即仪式化场域。从根本上讲,仪式最大的效用在其“转渡”。它联接历史、当下和未来,同时让人们从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摆脱出来。它激活古老的信念,也暗示值得憧憬的明天,而最需要的则是马上行动。[8]会议的特殊政治仪式蕴含着宣示、象征、激励的意义和价值,会议新闻对于这样的仪式信息应该给予关注和呈现。

事件类信息是指与会议活动有关的抗议、政治人物的突然举动和会场异常状况等信息。这些信息一般与会议活动具有直接相关性,传播这些信息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正如前边所说,政治传播是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活动信息的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是政治共同体内与政治共同体间的政治信息的流动。会议新闻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一种政治传播。会议新闻就其所传播的内容看,无论是政治行动者的政治主张、政治观念、政治态度,还是执政集团做出的决议决策,出台的政策、法规、文件,包括政治仪式、政治符号所释放的政治意含,无不具有政治信息的显著特征。无疑,政治信息是会议新闻传播的核心内容。

二、满足需求——会议新闻内容的选择原则

任何新闻内容都是选择的结果,选择的原则是传受双方的需求满足。传播者(包括政治行动者)是要满足发布和影响受传者接受其信息的需求,而受传者则需要的是接收信息以消除不确定性带来困扰的需求。

需求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内外环境的客观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需求常以一种“缺乏感”体现,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发展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

(一)信息需求曲线。经济学有一条反映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曲线即需求曲线,它显示的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这一曲线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价格提高则需求数量减少,价格降低则需求数量增加。那么,受众对于会议新闻的需求是否也存在这样一条需求曲线呢?传播实践证明,这条曲线是存在的,这条曲线所反映的是公众面临现实不确定性对于信息需求的影响。不确定性程度越大、越紧迫,同时,与切身利益关联度越高,则对于信息需求的动机和动力也越大,对于信息结构满足程度的需求也越大,反之,则越小。①据原辉政府信息公开课题研究表明,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九项内容关注度,顺序从高到低分别是:危机事件82%、科技教育就业72%、政策法规52%、发展规划48.7%、处罚依据42.7%、办事指南34%、政府工作动态32.7%、行政审批30%、机构职能22. 3%。[9]可见,信息种类不同公众对信息的关注度也不同。一般讲与公众切身利益联系越紧密,并且越直观的公共信息,公众的关注度越高。原辉的研究显示,危机事件之所以公众的关注度最高,是因为它所带来影响的不确定性也高,中间4项则是与公众生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而后4项则是一些关系不十分紧密的内容,公众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同时,研究也显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越是能够适应受传者定向需求的信息,其满足的程度相应也会越高。当然,信息需求曲线的移动还要受其他一些变量因素的影响,比如信息清晰度、信息披露程度、信息接收难易程度等等。

(二)会议新闻信息需求满足的原则。需求理论认为,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其行为。因此,所谓满足需求就是满足尚未满足的需求。社会需求是这样,信息需求也是这样。满足信息需求是现实不确定性作用于受传者困扰程度决定的。正如前边所分析的那样,不确定性程度越大、越紧迫,则对于信息需求的动机和动力越大,对于信息结构的满足需求也越大,反之,则越小。传播实践证明,信息需求满足是由传播者、信息、媒介和受传者相互作用和协调平衡的结果。传播者在选择信息时首先要研究受传者是谁,他的需求尤其是定向需求是什么。同时,要研究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信息,才能让受传者关注和接收到。那么,受传者的主动关注和接收信息也是实现需求满足的前提条件,受传者只有主动获取有效信息,才可以消除因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扰。任何信息倘若受传者关注不到,或者抗拒接收,也就不会实现有效传播。

满足需求既是传播者的传播目标,也是受传者接收目标。满足需求应作为会议新闻信息选择的基本原则。会议新闻信息选择要从满足传受双方对于信息传播和接受需求原则出发,也就是说要满足消除不确定性给受传者带来困扰以及改变受传者态度和采取行动所要了解的信息。这是会议新闻的信息传播规限,即应该传播和能够传播的有用信息。

(三)满足需求与传受关系的平衡。平衡是指对立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的状态。信息传受平衡是指传播者传播的信息与受传者所需求的信息,在数量和质量处于基本相当的状态。一个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信息的质量要比信息的数量更重要,高质量的信息是指能够满足目标受众定向需求的信息。但是,在传播实践中这样的状态,只有在传播者准确把握受传者的信息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1.单一需求结构的传受平衡。单一需求结构是指受传者对于单一动机的信息需求满足状态。即只需要一条新闻就能够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这样的信息一般与受传者切身利益关系不十分紧密,且事实信息比较清楚单一,对于“是什么”揭示的具体明白。单一结构信息需求,一般靠一条硬新闻告知受众是什么就可以满足,无需复杂的多层次信息结构来满足。受众对于这样的信息一般处于无意识接收状态,也就是说,可接收,也可以不接收,如果在传播时采取刺激的方式足以引起受传者注意,那么,受传者就会接收,并且给予关注和接受。

2.多层次需求结构的传受平衡。多层次需求结构的传受平衡是指传播者在信息结构和受传者需求结构处于一种相适应的状态。消除政治、政策不确定性信息的需求,是受传者对于会议新闻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由于与受传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传播者给以多层次的信息满足。凡是涉及重大政治变革和重大政策调整,都需要传播者精心选择和结构信息,特别是要与受传者需求结构进行准确对接,以解决单篇信息碎片化与公众信息多层次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实际传播中,不仅需要发布决议决策的结果性消息,告诉公众“是什么”,还要对于政治变革和政策调整进行深入的系统分析、解读,让公众知道“为什么”,同时,还要有言论引导。在此基础上,搭建交流平台引导公众参与讨论,以形成政治共识,为推动政治变革和政策的社会实施创造条件。

3.信息透明与信息控制的平衡。前边在分析会议新闻内容时,归纳了五种内容形态:决策类、宣示类、规约类、仪式类、事件类等。这些都是会议新闻需要传播的内容,特别是前3类内容,这些内容是与公众生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在现实传播中,社会需要政府的信息越透明越好,而政府则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控制得越来越严。这种状态世界上任何制度形态的国家都是如此。

信息公开制度一般涉及两个方面,即信息的公开与控制。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权力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向公众和特定的公民提供有关信息的行为。信息控制是信息权力主体对于信息的控制行为。信息控制权是指主体对自身拥有而外界稀缺的信息的支配权和对有害信息的抵御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信息控制权是国家主权在现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广义的信息控制权,是指主体对其具有管辖权的信息有权采取保护措施,以保证信息的秘密性、真实性、完整性。狭义的信息控制权,是指主权国家防止信息网络中的本国数据被窃取、篡改、毁坏和抵御外来有害信息对本国的侵蚀、破坏的权利。[10]

会议新闻的信息控制其实是权力主体对于会议活动有关政治信息的控制。从国内看,这种信息控制主体由政治系统和媒介系统构成的。政治系统一般对于不利于政府施政,或者容易造成政府与公众对立的信息采取控制的态度,有时政府权力部门还有意控制那些能够带来某种利益的政策信息,以便为其寻租创造条件。后一种情况在政府部门的实际运转中比较常见。而要消除权力寻租,只能靠信息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作。因此,政府信息的发布与控制应该平衡,平衡的原则只能是遵循“除了必须保密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除外”原则,将政府掌握的所有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开。俞可平认为,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11]

媒介系统的信息控制一般表现在信息选择上,或者是信息结构单一,或者是有价值信息披露不够。国内各级媒体的会议新闻一般都是程序性会议活动信息的公告,即使是报道会议决议决策和政策信息,也都只是停留在是什么的简单表层信息的发布上,决议决策的核心事实信息和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策,决策和政策将对受施者的影响是什么等等对于公众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或不提供,或者提供不足。媒介不仅应该披露政府所有应该向社会发布的信息,而且也有责任去挖掘公众应该知道的“内幕”信息,只有如此,才能满足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政府施政的需要。

信息的公开与控制应该统一于满足公众应该获得的信息平衡上,其实,这种平衡无论对于执政系统还是对于媒介系统都是需要的。执政系统的信息控制过严,公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这样的信息对于消除不确定性没有帮助,因此,公众也不会对于执政系统决议决策和政策产生认同和态度改变,执政系统的政治动员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媒介系统对于会议活动的重要信息传播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那么,媒介的公信力、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公众就会逃离这样的媒介,寻求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传播渠道。这种情况,在信息空间日益开放的全媒体时代经常发生,特别是像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一旦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那么,就会通过新京报、凤凰卫视等商业媒体去寻求信息帮助。

三、符号修辞——会议新闻内容的呈现形态

(一)符号修辞与新闻内容的关系。有的学者将传播符号修辞纳入内容研究范畴,笔者认为,这种划分不够科学,其混淆了符号修辞与新闻内容的关系。新闻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核心要素,新闻内容来源于新闻事实,新闻的核心事实决定什么是新闻,而传播符号修辞只是呈现新闻事实的工具,是新闻内容的外包装,并不是内容本身,符号修辞为内容传播服务。另外,任何政治符号修辞离开一定的话语环境,都不具有其所应揭示的意义。同时,符号修辞对于新闻内容又具有反作用,无论内容如何重要,如果缺少符号和修辞的装饰,也不会或者不能引发受传者的注意,即使是受传者对于传播的信息关注了,由于缺乏修辞的情感刺激和劝服引导,照样不会产生明显的态度改变和行动。

(二)政治符号和修辞。符号与政治的连接是人类符号世界的一部分。“政治的符号使政治的生活富于意义”[12],政治符号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物或仪式,是意义表述、情感表达和价值展现的重要形式。台湾学者杜奎英认为,政治符号为政治权力所凝聚之象征,其构成乃系基于社会流行信念,铸为群众向往之标志,由之刺激群众情绪,使之发生输诚效忠之反应,实为直接左右群众信仰与行动,达成政治目的之有效工具。以此,杜奎英得出“若国旗、国歌、英雄偶像、贵族荣衔、皇家尊号、以至加冕就职诸庆典,均属西方文化之重要政治符号”。同时,他认为,惟是政治符号基于流行信念,深植于民族文化传统,因而每随其文化形态,以异其特质。[13]政治符号是实现政治权力的工具和手段,是政治生活的延伸。政治符号在促进政治整合、政治沟通、政治记忆、政治认同、政治动员上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修辞是政治主体运用一定的政治语言,在政治过程中实现政治说服的技术和能力。政治修辞服务于政治目的,服务于一定的文化和阶级统治,政治修辞贯穿于政治传播的全过程,它是政治权力得以发生实际影响的重要条件。政治行动者在政治传播中,运用政治修辞以获取影响社会公众和其他政治力量的最佳表达效果。这种表达效果体现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可信性、理解性和感染力,并且是“符合传播主体的表达目的的,适合传播对象与场合的得体、适度、适益的表达。”[14]在政治权力的运作过程中,政治修辞是实施政治统治的普遍现象,并发挥着诸多政治功能。特别是在实现政治权力合法化、进行政治动员、建构政治现实、实施政治统治、反映政治文明及其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会议新闻的政治符号和修辞呈现。政治符号和修辞与新闻内容很难分开,它们与新闻事实共同构成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形态。在会议新闻中,政治符号和修辞也是与新闻事实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一般性工作会议的会议新闻中,不需要特别强调和呈现政治符号,而代表大会、纪念性会议和庆典会议则必须要呈现法定的政治符号,此时,政治符号的宣示意义、象征意义、凝聚意义、激励意义是不可替代的。比如,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向抗日英雄敬献花蓝、默哀,纪念建国60周年大会,会场悬挂国徽、国旗,唱国歌等等都是一种庄严的政治仪式和符号。与政治符号不同,政治修辞则普遍出现在会议新闻中,无论是会议决议决策、政策信息的披露,还是政治行动者的政治主张、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的传播都需要政治修辞来呈现。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政治修辞的内容呈现。

修辞理论经历了规劝说、认同说和认知说三个发展阶段,以修辞为基础的政治修辞在理论上也经历了这三个发展阶段。然而,政治修辞的理论范式不同于一般修辞的理论范式。胡亚云将政治修辞概括为:情景修辞、运动修辞、制度修辞、首脑修辞与反修辞等五个范式。[15]

本文作者认为,会议新闻内容的政治修辞主要有三种形态:劝服形态、公告形态和说明形态。劝服形态是指传播者运用劝服修辞手段使受传者接受其所传播信息的行为。主要包括:情感型劝服、恐惧型劝服、诱至型劝服、比较型劝服、动员型劝服;公告形态是指传播者通过信息公告修辞来影响受传者的行为。主要包括:决策成果型公告、政策结果型公告、协商结论型公告。说明形态是指传播者运用修辞手段阐释说明其政治主张和政策的行为。主要包括:情景说明、观点说明、政策说明等。

会议新闻的政治修辞主体是政治行动者和记者。客体是国内外的社会公众。特别是在劝服形态和说明形态修辞中,政治行动者作为修辞主体是明确的,记者只是根据传播的需要,对于政治行动者修辞进行选择罢了,而在公告修辞中,记者则成为修辞的主体。

1.劝服修辞呈现。

(1)情感型劝服。情感型劝服是传播者运用易于唤醒受传者内心情感共鸣的修辞进行传播的方式。唤醒公众的情感会为决议决策和政策的施行提供强大的力量。政治家们都懂得“公众情感就是一切。有了公众的情感,无往不胜;反之,一事无成。形塑公众情感的人往往比政策制定者或决策者走得更远,他可以判断法令或决议是否可行。”[16]而且,“只有当人们在情绪上激发起了兴趣并关注他们面对的选择时,他们才会描述他们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且他们也会时常重新利用情绪来‘下结论’。”[17]

会议新闻的情感劝服其实是执政者面对社会公众的修辞行为,目的是通过唤醒公众的情感共鸣,为决议决策和政策的施行获得广泛的社会共识,而新闻传播则是对于政治行动者的修辞行为的选择与呈现。

▲……

对于西方制裁俄罗斯,普京表示,遏制政策并非昨天做出的。西方针对俄罗斯已经“多年、几十年、如果不是几百年的话”在执行这种政策。他说,每当有人认为俄罗斯过于强大、自主,那么所有这些工具就会马上启动。

普京说:“对某些欧洲国家来说,民族自豪感或早已被遗忘……但对俄罗斯而言,主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表示:“我们必须独立自主,否则就会在世界上消失。”

……

普京面对西方的经济制裁,采取民族主义的政治修辞手法,来唤醒俄罗斯民众的“主权意识”和“独立自主”的政治认同感。

(2)恐惧型劝服。恐惧型劝服是传播者将受传者置于一种危险情境,在说明一个观点时融入恐惧诉求以劝服人们接受其主张的修辞手段。贾尼斯实验证明,在宣传一种主张时轻微的恐惧比强烈的恐惧能得到更佳的效果,这是由于过度的恐惧会引发心理上的抑制反应,强烈的恐惧信息也会抑制人们对信息的注意与理解,因而也就削弱了信息对人们的影响力。在劝服情境中,劝服只是一种手段,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内容。

▲……

奥巴马将促请国会通过阻止网路攻击的法案。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将使得我们的国家与经济容易受到攻击。如果采取行动,就能继续保护这些为全球人类带来无限契机的科技,”奥巴马说。

……

以上是奥巴马说服美国国会时运用恐惧型修辞的例子。恐惧修辞是适度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设置恐惧情境,让美国国会通过有关法案,在有关问题上给予总统更多的权力。

(3)诱至型劝服。诱至型劝服是传播者利用人们的趋利心理,通过设置诱惑性情境来说服受传者接受其主张的修辞形式。诱至型劝服关键在于诱惑目标的激励性与受传者利益关联性。而且,目标激励的公正性与利益关联的诱惑性越强,其劝服效果就会越好。

▲……

当地时间20日晚9点,奥巴马在发表年度国情咨文时指出,“今晚,我们要翻开新的一页。”

在讲话中,奥巴马并未列出细节性政策提议,而是对任期最后两年内主要工作日程进行了概述。

他说,“在未来15年或数十年,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在全看我们了。我们究竟是要接受一个只有少数人过得很好的社会,还是应承诺创造一个收入都在增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会获得机会的社会?”

奥巴马呼吁增加富人税收,减收中低收入家庭的税收,让社区学院的一些学生免交学费,扩大工人带薪病假和产假。据悉,目前,美国最富有1%家庭与中产阶层收入差距已接近30年来最大。

……

(参考消息网2015年1月21日报道,《奥巴马称美国经济已痊愈该消除收入差距了》)

奥巴马通过勾画未来15年“创造一个收入都在增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会获得机会的社会”的图景和“增加富人税收,减收中低收入家庭的税收,让社区学院的一些学生免交学费,扩大工人带薪病假和产假”的政策来说服美国国会通过税收政策,同时,说服美国民众支持总统的政策。

(4)比较型劝服。比较型劝服是传播者通过设置两种或者更多的情境来让受传者选择,其目的是让受传者接受传者倾向的一种情境的修辞形式。这也是霍夫兰劝服中“两面说”的策略。比较型劝服成功的关键是将其倾向融入具体情境,并且客观展现给受传者,使其接受传播者的意见。

▲昨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有委员建议尽快推迟企业员工退休年龄,以解决企业员工退休金的问题,男性提高到65岁,女性提高到60岁。

昨日,苏晓云委员审议时说,目前企业员工退休工资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旦发不出退休工资,影响会很大。他说,这一问题应立足于体制内解决,尽快实施企业员工推迟退休,“现在工人男的55岁退休,女的是50岁退休。企业的干部,男的是60岁退休,女的是55岁退休。从身体状况和平均寿命来看,60多岁、70岁看起来就像50多岁的人,身体还很好。”

苏晓云建议,把企业员工的退休年龄男性提高到65岁,女性提高到60岁。“这样多收五年(养老保险),少发五年(养老金),从身体状况来讲,没有多大影响。这个办法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京报》2014- 12- 25,《全国人大苏晓云委员:应65岁退休70岁身体很好》)

发不出退休工资与延迟退休两种现实情境摆在公众面前,支持与反对也有两种选择。但是,从新闻选择人大委员来建议延迟退休政策议题看,还是比较合适的,因为,人大委员既是社会公众的代表,又是立法机构的一员,具有广泛、合法代表性。同时,从劝服依据看也比较客观,即:“这样多收五年(养老保险),少发五年(养老金),从身体状况来讲,没有多大影响。这个办法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解决问题的办法。”延迟退休身体允许,国际通例,比发不出退休金的情境要好。新闻客观上已经给出了选择。

(5)动员型劝服。动员型劝服是指传播者为实现某一政治目标,运用鼓动性的修辞语言来点燃受传者的激情,以求得广泛的社会共识和行动。动员型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点燃受传者的激情”,政治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激情刺激了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它既是‘心灵激励’,又是生理唤醒。这些反应支撑甚至增强了我们的积极性,鼓励我们追求目标,实施现有计划,以实现目标。”[18]会议新闻报道时,要根据会议议题和政治行动者的修辞激励价值以及社会公众的诉求期待来确定修辞框架。

当会议议题是社会公众舆论诉求热点,同时,又是需要统一各个方面的意志,冲破利益集团的阻力来实施时,就需要倡导人类共同价值观来动员和激励。

▲……

李克强得出的结论是:简政放权的同时,还要“放”“管”结合,要把握好其中的平衡。

这堂“简政放权”公开课上,李克强还首次突出强调,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之外,还应该优化服务,做到放、管、服“三管齐下”。

李克强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人民政府的天职。转变政府职能既要给市场松绑,还要突出优化服务。要以创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在政策、融资、统一平台、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提供更好服务,促进扩大就业。要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围绕补“短板”带动有效投资,通过政府购买、发展市场化中介等,让群众享受便捷公平可及的服务。

……

(人民网北京2015年5月12日电,《李克强:力争让老百姓办事跑一两次就办成》)

这是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李克强讲话是在动员各级政府部门要强化职能转变和服务意识,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同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也是人类社会普世的政治价值,作为一种政治传播,不仅向社会传递了政府的执政理念,也树立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形象。同时,作为政府执政合法性也将取决于能否“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客观上,也将对各级政府的行政行为产生监督和激励作用。

2.公告修辞呈现。

(1)决策成果型公告。决策成果公告修辞是指会议新闻聚焦会议做出的决议决策的成果,以简洁的修辞形式呈现核心新闻事实。一般只公告“是什么”,不做“为什么”的背景分析。尽管如此,各方的态度和意见都是明确的。

▲联大第一委员会刚刚以156票赞成、3票反对和17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题为“再次下决心采取联合行动彻底消除核武器”的决议草案。

中国、朝鲜、俄罗斯投了反对票。美国、英国、法国等17国投了弃权票。中国对决议中有关广岛、长崎核爆炸70周年和邀请各国领导人和青年访问上述两城市表示异议。

(参考消息网2015年11月4日报道,《不满日本徇私中国对联大核裁军草案投反对票》)

(2)政策结果型公告。政策结果型公告修辞是指会议新闻对于会议通过的重要政策内容的简洁公告,只公告内容,不做具体的政策含义分析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只关注政策结果,即已经形成的具体政策意见。对于政策的解读和评论由其它延伸新闻做具体介绍。

▲……

会议确定,一是简化审批手续,便利“走出去”。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由事前到有关部门登记,改为汇兑资金时在银行直接办理。取消境内企业、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简化境外上市、并购、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核准手续。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助力“走出去”。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重大装备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运用,发挥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作用,吸收社会资本参与,采取债权、基金等形式,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长期外汇资金支持。三是健全政策体系,服务“走出去”。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稳步放开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增加经营主体。创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险,合理降低保险费率,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做好信息、法律、领事等服务,加强协调,防止恶性竞争,强化风险防范,护航中国企业、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

(《人民日报》2014- 12- 25- 01,《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

这种政策结果的直接发布是中国媒体新闻报道经常采用的修辞方式,其实,这是会议决策时的结论性意见。这种政策结果会议新闻,还可以将政策的核心内容进行简洁的归纳,直接公告政策核心内容,有必要的话,对于政策核心内容影响进行直接的说明。这种政策公告新闻的过渡,没有必要采取1、2、3、4这种呆板的过渡方式,可以采取问题式,或者直接引语式,或者核心观点式等多种自然的过渡形式,避免刻板范式吓跑受众。

(3)协商结论型公告。协商结论型修辞是指对于会议就有关问题的协商结论的公告,这类公告也是只报道协商的结论性的意见,不做背景分析和协商前景预测。

▲……

五角大楼称,防长卡特与俄防长绍伊古谈到了叙利亚问题,商定进一步讨论“消除叙紧张局势的机制”。

国国防部指出,两位防长的对话表明,双方在多数问题上的意见是相近或一致的。五角大楼领导人对俄防长说:“必须既战胜‘伊斯兰国’组织,又确保叙利亚的政治过渡。”俄国防部发言人也声称,俄美“对中东局势的”立场一致或相近。

……

(参考消息网2015年9月20日报道,《奥巴马愿同普京并肩作战》)

▲……

习近平2日在北京与法国总统奥朗德举行会谈。在两国元首会谈后共同发表的《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双方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盘点实现经议定长期目标的总体进展”。在这一条款上获得北京支持是奥朗德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

奥朗德表示,声明的达成是在治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双方一致认为,“确定一个清晰、可信的发达国家实现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目标的路径至关重要”。中国重申所宣布的拿出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参考消息网2015年11月4日报道,《中法领导人达成协议助全球减排“迈大步”》)

以上是协商结论型修辞的例子,既是结论,又是成果。

3.说明修辞呈现。说明也是一种修辞方法。会议新闻中的说明一般是指政治说明,所说明的对象无论是观点、事件、政策还是情境都是具有政治倾向的。

(1)情景说明。政治修辞理论认为:“政治信息产生于具体的历史情景,且是对历史情景的必要反应。”[15]情景修辞说明是指传播者以影响受传者对于现实社会和政治情境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为目的的修辞行为。从政治权力的运作过程来看,政治修辞的情景是政治主体需要证明其获得、维持和运行政治权力时所要求的合法性的情景。这就解释了政治主体进行政治修辞的动机——需要证明其获得、维持和运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19]

这种修辞在会议新闻中比较常见,一般通过政治行动者将现实情境与背景信息结合的方式来呈现。任何事实,特别是政治事实是在一定的国际国内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是错综复杂形势交织的产物,其相关性和权威性取决于它们在何种程度上符合当下形势以及廓清未来方向和趋势。

▲……

“李克强还在讲话中表示,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有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不过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空间广阔,国内需求潜力巨大。”

李克强解释说,中国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基数增大,即使是7%的增长,年度现价增量也达到8000多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10%的数量还要大。

他说:“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参考消息网2015年1月24日报道,《李克强:中国经济基数增大现在7%增长堪比五年前10%》)

▲……

奥巴马表示,这些企业通过购买海外公司而外迁,以降低税收。它们一边享受着美国系统所带来的福利,一边却“玩弄该系统”,尽管其做法合法,但不公平。他说:“你是一家美国企业,仍享受着作为美国企业所能获得的各项福利。的确,有许多事情或许是合法的,但对国家而言却是不对的……仅为了避税而转移企业地址,这既不公平,从长远来看也对美国不利。”

(参考消息网2015年7月24日报道,《奥巴马痛批美企外迁避税合法但有损国家》)

前者是李克强回应国际国内一些舆论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各种揣测的说明。国际情景:“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国内情景:“中国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基数增大,即使是7%的增长,年度现价增量也达到8000多亿美元,比5年前增长10%的数量还要大。”“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空间广阔,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在分析国际国内情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这种说明是可信的,因为是建立在对于国际国内情境的准确判断和把握的基础上。

后者是奥巴马总统说服美国部分为了避税而向外国迁址的企业。劝服的现实情景是一些“企业通过购买海外公司而外迁,以降低税收。”奥巴马通过说明这些企业“它们一边享受着美国系统所带来的福利,一边却“玩弄该系统”,尽管其做法合法,但不公平。”的道理,同时,也是向美国社会和公众形塑其公正的政治形象。

(2)观点说明。观点说明是对政治观点合法性、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的阐释。任何观点都是个人或者共同体价值观的体现,一个观点能否被接受取决于受传者对于传播者的价值观认同,同时,也取决于社会情景对于受传者的影响。传播者对于政治观点的阐释要考虑受传者群体价值观的相容性和同一性。

▲……

“习近平说,要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我们愿意同阿拉伯朋友分享治国理政经验。”

(《京华时报》2014- 06- 06,《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提出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讲话充分体现了尊重各国人民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价值观。“要尊重道路选择”是要说明的观点,这个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基因,也有习近平自己的治国理政的主张,这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中国价值观与阿拉伯国家价值观的相容性和同一性,这些观点和思想是受欢迎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政策说明。政策说明是指传播者对于重大政策的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政策可能影响领域和程度的说明,目的是为其政策的实施营造合法性共识。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29日说,中国将放宽生育限制,此举是为了缓解人口对经济造成的压力。

越来越多的学者敦促政府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目的是防止人口增长的势头失控,但现在被认为已经过时,并导致了中国劳动力储备的缩减。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出现缩减,这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中国可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

据预测,大约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将超过60岁,而能供养这些老人的工作年龄人口的比例日益缩小。

(参考消息网2015年10月31日报道)

这是对中国政府实行放宽生育限制政策的报道,报道采取政策说明的修辞方式。政策依据说明:1.“越来越多的学者敦促政府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目的是防止人口增长的势头失控,但现在被认为已经过时,并导致了中国劳动力储备的缩减。”2.“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出现缩减,这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中国可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3.“据预测,大约到21世纪中叶,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将超过60岁,而能供养这些老人的工作年龄人口的比例日益缩小。”这些说明有学者和社会的呼吁,这是舆论依据,有中国的现实状况的分析依据,也有中国的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的依据。这种政策说明是具体有力的,令人信服。

四、结论

会议新闻作为政治信息的传播,目的是为了影响公众,寻求公众对于执政集团的决议决策和政策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会议新闻绝不仅仅只有公告修辞一种传播方式,会议新闻要准确反映和呈现会议活动的政治信息,以及公众对于政治行动者的政治活动信息的了解和监督诉求。政治传播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有效的政治说服,传播者在政治说服之前都必须知道你要说服的对象是谁,要说服的内容是什么,要采取什么样的说服方式才能说服受传者改变态度并采取传播者所希望的行动。

劝服修辞、说明修辞和公告修辞三种修辞,其传播目的和内容不同,修辞方式也不尽相同,效果体现比较复杂,不能说那种效果强,那种效果弱,关键看传播内容与受传者的关联程度。劝服修辞和说明修辞都是传播者试图说服受传者接受其意见以期“制造同意”,能否达到目的,要看传媒提供的信息结构和质量是否契合公众的寻求,以及劝服者在多大程度上能打动受传者。

劝服理论认为,打动受传者接受其主张涉及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分别是:一是谁来说,即信源。如果劝服者是可信的、有威望的,那么打动和说服的可能性就会很高,反之,则会很低;二是对谁说,即受众。如果说服的对象是明确的,说服又是嵌入其内心深处,并且能够唤醒内在的情感,那么,说服的效果就会好一些,反之,效果则差一些;三是说什么,即内容。如果劝服的主题明确,内容又是与受传者利益紧密相关的,那么,就会引起受传者的注意、接收和接受,反之,则不会引起注意;四是怎么说,即刺激的方式。如果说服能使受传者认清面临的困境、难得的机遇,同时,唤醒其内在的情感,那么,说服其改变态度和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反之,则会很小。

劝服和说明是为了“制造同意”,公告修辞则是客观的信息发布,会议新闻一般对于会议的决议决策和政策采取成果、结果公告形式进行发布,目的是满足社会公众对于执政集团的活动情况的了解和监督。公告修辞虽然没有劝服和说明修辞主观倾向那么明确,但传播效果也不容低估,如果在公告的基础上,给以必要的背景信息的说明,那么,其传播效果会更好。比如,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信息公告后,“韩国的奶粉厂家30日纷纷公开了扩大对华出口的计划。”(参考消息网2015年10月30日消息)可见,公告型传播效果取决于决策内容的影响力,以及决策和政策与社会公众、利益集团的利益关联的程度,利益关联得越紧密,那么,公众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注释:

①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当你面对一个陌生的词语,或者对于一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信息时,为了弄清楚词义和政策含义,你总要通过不同的媒体途径去寻找相关信息,以消除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扰。此时,你的信息需求以及需求满足的欲望是比较强烈的。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77.

[2]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李启,周立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0-41.

[3]李美娣.信息生态系统的剖析[J].情报杂志,1998(4):3.

[4]李文冰.政治信息沟通对传媒的诉求[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3):90.

[5]景跃进.政治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7,268.

[6]荆学民.政治传播活动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3,95.

[7]李元书.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政治传播学的分析视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98-99,99.

[8]胡百精.公共关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7-68.

[9]原辉.“公共性”视野下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58.

[10]汤啸天.信息控制权初论[J].政治与法律,2000(4):20-21.

[1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

[12]祝基滢.政治传播学[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23.

[13]杜奎英.中国历代政治理论[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1.

[14]张晓峰,赵鸿燕.政治传播研究:理论、载体、形态、符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82.

[15]胡亚云.论政治修辞与政治传播[J].河南社会科学,2001(9):9,10.

[16]Ray Eldon Hiebert,Courtier to the Crowd:the story of Lvy Le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Relations [M].L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6:198.

[17]德鲁·韦斯藤.政治同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5.

[18]太德·布拉德尔.政治广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1.

[19]刘文科.论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24.

[责任编辑郑丽娟]

Influence Public:Rhetoric Expressionof Political Information in Conference News

Li Chunyu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As the dissemination of political information, the conference news aims to influence the public, seek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recognition and support for the ruling group’s decision and policy. The contents of conference news are the information that the public needs to understand and the ruling group needs to disseminate. This information includes decision, declaration, specification, declaration and ritual event, which have the value of news information. Any news content is the result of selection; the selection principle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ansfer by both sides. The news conference needs to satisfy the public’s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nt, and needs to use political rhetoric to present news to influence public. The general presentation of political rhetoric conference news announcement and persuasion has three kinds of forms. The rhetoric subject of conference news is political actors and journalists, and the object is the social public. For any effective political persuasion, before political persuasion communicators must know who you need to convince, what content, what kind of persuasion to convince the mass to change attitude and take actions that communicators hope to do.

Key words:influence public; news content; political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for demand; symbolic rhetoric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6)05- 0073- 10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李春雨(1959-),男,黑龙江绥棱人,绥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新闻舆论传播、新媒体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13A008)。